記者 吳蘇
沿著北環線駛入漢濱區江北街道的朱家灣村,迎面便可一覽西河溝水庫的旖旎風光,粼粼綠波上倒映出藍天花樹、樓宇村居,不時有水禽掠過水面,秋色便在波紋中顯現出油畫般的質感。在整個漢濱區,類似于西河溝這樣的水庫共有38個,它們星羅棋布地分布在各鄉鎮村落的山坳處,而這些人造的湖泊,大多都修建于20世紀60年代左右,大集體時期群策群力修建的水庫,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村民飲水灌溉的“生命之源”。且由于安康林密多雨、丘壑起伏,汛期時80%以上的降雨量,使得水庫亦成為攔蓄洪水的“防災重器”。可隨著時代發展,當初始建標準參差不齊的水庫逐漸出現“病灶”,一些小型土石堤壩往往在連續暴雨后出現潰堤風險,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
為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起到更加積極的惠民作用,漢濱區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水庫大壩安全和“十四五”期間解決防汛薄弱環節的重要批示,于去年初成立了以分管副區長為組長,各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小型水庫管護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制定出臺了《漢濱區小型水庫管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并確立了全區小型水庫管護體制,拉開了漢濱區深化小型水庫管護體制改革樣板建設的序幕。
革除舊弊,創新管護標準
抵達西河溝水庫的時候,水庫管護員唐志偉正拿著工具,在水庫周邊來回清理白色垃圾。不一會兒工夫,水庫周圍就恢復了干凈整潔的模樣。據唐志偉介紹,西河溝水庫曾是當地重要的農業灌溉和人飲水源,為朱家灣村數百畝農作物提供農業灌溉,隨著地方發展,水庫的功能慢慢發生轉移。如今的西河溝水庫,除了承擔抵御旱災、防洪防澇等基礎水利功能之外,還是當地優質的生態養殖區域和旅游觀光的水利風景。
但和其他同類型水庫存在的弊病一樣,西河溝水庫也曾存在工程老化、運維薄弱、設施不配套、權責不清晰等問題。“因為年代久遠,加上部分功能弱化,小型水庫建成后逐漸暴露出一些管理弊端,尤其是人力、物力缺乏,專業性不強,導致水庫工程面貌和效益都大打折扣。從去年9月開始,漢濱區水利局開始對全區未設立專管單位的36座水庫規范化管理,率先選取具備試點條件的2—3座水庫進行試點,今年為申報創建漢濱區深化小型水庫樣板縣(區)工作,又采用以大代小+政府購買服務+產權責任單位的組合管理模式,將區內所有小型水庫運行管護工作全部納入創新機制管理范圍。”漢濱區小型水庫深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總工程師鄭清平介紹道。
西河溝水庫如今嶄新靚麗的面貌,正是得益于新型管理模式所帶來的改變。在這個過程中,漢濱區水利局作為統攬單位,因地制宜健全管理制度,明確鎮辦和第三方公司的管理職責,逐步指導完善防汛值班、日常運營管護等各項措施,用標準化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手段,從根本上扭轉小型水庫“重建輕管”現象,使其能夠發揮更加積極的惠民利民作用。
落實機制,加大管護力度
在省、市、區政府及相關部門重視下,自“十二五”以來,漢濱區水利局對全區所有水庫的防洪堤壩逐年進行了鑒定,對涉及的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處理,截至今年底,區內所有病險水庫有望清零。位于漢濱區吉河鎮的白家溝水庫便是其中一個,總庫容13.37萬立方米的白家溝水庫,是當地一座以灌溉為主的小型水庫,輻射受益村民約750余人。今年6月份,漢濱區水利局對該水庫的壩坡、排水溝、溢洪道等主體建筑均進行了翻修加固,讓水庫抵御汛期洪澇的能力大幅提升。
而在漢濱區對小型水庫實施新的管護模式后,白家溝水庫的運行保障進一步得到提升加強。每天早上,管護員潘小鵬就會沿著水庫周邊仔細巡查,大壩有沒有裂縫?近壩水面有沒有混濁?溢洪道有沒有淤泥?圍繞水庫安全的20多項檢查,他需要依靠肉眼、經驗、工具一一排查。“就像醫生給病患檢查身體一樣,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潘小鵬這樣形容自己一天的工作。
事實也的確如此,經過培訓上崗的水庫管護員們,正從原來慣常的標準里脫離出來,轉而更加深入學習知悉有關水庫日常管理的大小事宜,海拔、土壤、水位差,都會影響水庫安全,甚至植物在水庫周邊的生長高度,都有明確的要求。“水庫土石壩前后坡不能有灌木,草本植物的生長高度不能超過30厘米,冬天要把多余的灌木清除,春天長草快,隔三岔五就要修剪。”培訓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讓潘小鵬對新的管護細則如數家珍。
“這不像以前少資金、無標準、缺技術的時候,水庫管理不精細,村民灌溉、飲水出了問題才去找干部解決,時間長不說,也治標不治本。現在汛期時我們天天住在這里守著,水庫安全問題幾乎不用擔心。”新城街道九里灣村的九里水庫管護員成國山被聘為管護技術員后,也對自己的工作重新下了定義,每日巡查起來極為盡心盡力。
放眼全區,除了黃石灘水庫和新民水庫設有專管部門直管外,其余36座水庫均已按照新的管護措施,落實了水庫安全(防汛)三個責任,夯實了水庫作為民生水利工程的運行管護和防洪安全保障,讓這些鑲嵌在山溝茆巒處的一汪汪清流,以更有活力的狀態滿足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功能與效益。
要素保障,提升綜合效益
從政策支撐到規范制度,從創新管理到試點推行,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漢濱區水利局堅持把小型水庫管護體制改革作為重點工作來抓,以刀刃內向的勇氣及時查漏補缺,針對前期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一項項對癥下藥,根據黃石灘水庫管理局的先進經驗,進一步明確權責,采用政企合作的新模式讓小型水庫管理革除舊弊,處處呈現新的亮點。
站在庫區堤壩上眺望,只見每座水庫邊都已安裝了雨、水情自動化監控及大壩安全監測系統,初步實現了水庫自動化、智能化、專業化管理。加上水庫大壩安全(防汛)管理“三個責任人”以及日常管護人員的嚴密監測,這套“人防+技防”的組合拳,讓小型水庫管理在對標改革目標的前提下,更加科學化、現代化,為打造小型水庫管理示范樣板提供了先試先行、可圈可點的寶貴經驗。
推動小型水庫管理邁入高標準臺階的背后,離不開漢濱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區水利局的政策驅動。在這個過程中,黃石灘水庫管理局承接任務后,及時制定《漢濱區小型水庫標準化管理制度(試行)》報區水利局批準并下發各水庫產權單位,同期遴選試點水庫管護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為后續進一步明確管理單位工作職責筑牢了基礎。今年6月份,安康越澤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通過項目招標接管漢濱區小型水庫具體管護工作,在區水利局的組織下,協同漢濱區農廣校對水庫日常管護人員進行集中培訓,逐步制定完善各項考核辦法,使小型水庫管理邁入物業化,在巡查維養、調度管理方面做到履職有痕、管護有效。
漢濱區副區長周本才說,通過積極探索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扎實推進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持續優化管理隊伍結構,不斷健全完善保障體系。始建于半個世紀前的30多座小型水庫舊貌變新顏,山水文章的內涵不斷充實,逐步走出一條適合漢濱區小型水庫發展的可持續道路,讓山美、水美的漢濱增添更多水利風景,水庫周圍的村民盡享小型水庫管護體制改革所帶來的生態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