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修鵬 袁明雙 李姝特
金秋時節,秋風颯爽。漫步在嵐皋的大街小巷,行走在嵐皋的田野鄉村,一座座新居亮麗多彩,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項項產業生機盎然村莊美、產業強、村民富、鄉風好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嵐皋大地上鋪展。
佐龍鎮整潔漂亮的移民安置小區
今年以來,作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嵐皋縣堅持黨建引領,探索創新機制體制,敢于先行示范,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著力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全力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嵐皋縣牢記囑托,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為統攬,以八大提升行動為主線,跑好鄉村振興接力賽,讓脫貧群眾跟上隊、不掉隊,讓百姓美好生活成色更足!”市政協副主席、嵐皋縣委書記馬宏偉說。
八大提升行動:拓展脫貧攻堅勝利成果
脫貧之后的成果如何鞏固?如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怎樣才能讓農民群眾收入可持續、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2022年,嵐皋搶抓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機遇,貫徹落實全省“158”工作思路,對標對表國家后評估和省級鄉村振興戰略實地考核評價標準,針對各級反饋及自身查找的薄弱環節,狠抓“八大提升行動”,拓展脫貧攻堅勝利成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民主鎮社區工廠的工人們正在縫制產品
提升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水平,落實“缺什么補什么”幫扶措施,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提升“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工作成效,強化考核夯實職責,確保“核心指標”高質量達標;提升產業增收質效,實施“延鏈補鏈強鏈”行動,融合高質量發展促農增收;提升農村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改善農民生活,促進城鄉一體化;提升農村人居環境面貌,改善人居環境、形成嶄新風貌;提升搬遷后扶及穩崗就業工作質量,完善服務體系,為搬遷群眾幸福生活“加碼”;提升鄉村振興系統干部素質,使干部成為復合型、全面型人才,為鄉村振興人才振興奠定堅實基礎;提升群眾自我發展內生動力,激發農民群眾轉變思想觀念、養成文明習慣,自覺投身鄉村振興主戰場。
藺河鎮蔣家關村大力發展魔芋產業
一系列有創新、見成效的舉措成為有效銜接“鞏固提升年”的亮點。截至目前,全年新納入監測對象72戶234人,累計監測對象共1725戶5143人,均已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全縣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9842.9元;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三重”保障機制100%覆蓋;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22萬人,脫貧勞動力務工29784人,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2287人,7415戶有勞動力搬遷家庭實現“零就業”動態清零;整治亂堆亂放2106處,建設“五小”庭院經濟1644戶,農戶院房改造提升3067戶,改造提升農村道路1280公里,實施連戶路、院落路6821.3米,完成改廁2152座,16個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
一畝實踐田:打造干群親情“交心田”
金秋九月,走進嵐皋縣官元鎮古家村,一派豐收景象。縣委宣傳部的幫扶工作隊和當地村民正忙著收獲稻谷,這一畝多水稻正是縣委宣傳部駐古家村第一書記祝恒海和同事們領種的“實踐田”。
這是嵐皋縣“建好一畝實踐田”活動的一個縮影。自2021年啟動新一輪駐村干部選派工作以來,嵐皋縣緊盯產業振興“一村一策”的實際需求,抓住駐村干部農村工作經歷少、經驗缺的實際短板,在58個駐村力量足、發展基礎較好的村先行先試開展 “建好一畝實踐田”活動,將實踐田作為探索村級產業的切口,熟悉農村工作的入口,展現干部作風的窗口,引導干部通過親身實踐、試驗、示范,對標中央精神定方向、腳踩泥土尋答案,尋找產業振興好途徑,建成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駐村隊伍,把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深深扎進村組。
南宮山鎮桂花村村民曬稻谷
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駐村工作隊充分立足村情實際,就近就便至少流轉或確定一畝土(林)地,著重圍繞引進新項目、嘗試新品種、拓展新模式開展種植實踐,在已有成熟產業項目的村,試種能夠增產增收的新品種;在沒有成熟發展項目的村,尋找合適項目開展先行先試,積累全面推廣的經驗;所有村利用線上線下途徑,探索在線直播、農超對接、訂單種植等產銷新模式,力爭今年種好“一畝田”、明年發展“千畝園”。
截至目前,33個村新引進發展項目,12個村結合原有產業嘗試新品種,13個村試行產銷對接新模式,一批黃花、香椿、大枇杷、黃魔芋等特色園區和太空蔬菜、五彩水稻、時令花卉和稻花魚、鵲山雞等新型種養項目的建成為來年產業打下堅實基礎。
“自從有了自己的實踐田,就變成了責任田,干部從門外漢變成了田把式,村民們也從觀望者變成了參與者,隨著同勞作、同交流,干群關系也越發親近密切了。”城關鎮永豐村第一書記陳巧林說。
與“建好一畝實踐田”同時推進的還有“三比”活動,在駐村工作隊間比作風、比實績、比口碑,有效增強了戰斗力,提高了辦事效率,提升了群眾的滿意度,推動了鞏固銜接任務高質量完成。
六重保障:破解因病致貧返貧難題
家住南宮山鎮桂花村的脫貧戶許祖友,因病住院花費13.03萬元,經多重保障報銷11.28萬元,自付1.75萬元,報銷比例達到86.6%。“這病要放到以前,我咋看得起啊,現在花了一萬多塊錢就看好了,黨和政府太好了!”許祖友感動地說。
這是嵐皋縣實施防返貧大病救助基金兜底“六重保障”帶來的變化。因病致貧返貧是風險,也是難題。嵐皋縣在持續落實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的基礎上,建立“防貧保”,實施“頂梁柱”項目,探索推進村級醫療互助,建立全縣防返貧大病救助基金,通過“六重保障”減輕群眾醫療自付費用,讓群眾有病看得起、不致貧返貧。
縣政務服務大廳便民服務窗口為群眾辦理醫保業務
嚴格落實基本醫療“三重保障”。該縣通過監測數據比對,實行信息共享,對“三類戶”等特殊人群實行重點資助,確保大病保險降低50%起付線、提高5%報銷比例、取消封頂線等醫療救助傾斜政策在過渡期得到嚴格執行。截至2022年8月底,全縣全額資助3313人106.02萬元,定額資助13457人215.31萬元,已脫貧戶人口住院11180人次,合規費用5399.3萬元,“三重保障”報銷4093萬元。
創新開展村級醫療互助構建“四重保障”。按照政府引導、村級主辦、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原則,動員農戶參加村級醫療互助,通過“居民出一點、村集體或社會捐贈扶持一點、政府補助一點”的 341比例,募集422萬元作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有益補充。目前,全縣已報銷288人次38.07萬元,平均補助金額占個人自付費用25.49%,最高占比50.1%。
“防貧保”“頂梁柱”項目筑牢“五重保障”。將社會保險作為降低因病返貧致貧風險的“攔阻索”,統籌本級財政資金、金融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200萬元,與中國人壽嵐皋分公司合作建立“防貧保”,開發“因病返貧致貧”險種,對“三類戶”政策性補償后自付部分超過5000元、“非三類戶”超過20000元,分額度給予相應比例賠付。截至目前,已理賠47戶40.46萬元,其中“三類戶”38戶36.42萬元。脫貧攻堅期內,中國扶貧基金會牽頭聯合社會公益組織在縣實施的“頂梁柱”健康扶貧公益保險項目(為18—60周歲的貧困戶健康扶貧提供保險)得到續簽,繼續為符合條件的脫貧人口和“三類戶”提供理賠。據統計,2021年理賠341人次80.82萬元。
防返貧大病救助基金兜底“六重保障”。統籌對口支援、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等各類社會捐贈資金設立嵐皋縣防返貧大病救助基金,對“三類戶”家庭因疾病或意外住院,經前五重保障自付費用超過1萬元的,按最高總額不超過3萬元標準給予救助。
六大產業鏈:匯聚鄉村發展新動能
產業興,則縣域興。該縣牢牢抓住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堅持擴量與提質并重,在不斷發揮傳統農業項目優勢的同時,積極挖掘特色產業新項目,按照“高位抓產業,特色興產業,穩糧保產業”的思路,堅定不移走好示范引領之路,奮力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加快特色現代產業發展,抓好文旅康養、嵐皋魔芋、富硒茶葉、富硒獼猴桃、包裝飲用水、“嵐皋味道”餐飲等六大產業鏈,做實鑄鏈強鏈補鏈延鏈工作。
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新建高標準農田1萬畝,開展撂荒地整治,累計復耕復種1.324萬畝,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22.2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4.32萬噸左右。
城關鎮竹林村駐村工作隊在“一畝實踐田”中進行育苗
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8個,增長率4.8%,全縣縣級及以上示范合作社達到57家、龍頭企業達到20家。
聚才賦能助推振興,開展農村實用技能培訓280場次10000余人,培訓農技人員102人,建立長期科技示范基地9個,試驗示范面積達5000余畝,推廣先進試驗技術12項。
從“一枝獨秀”到“遍地開花”。據統計,該縣新建改造魔芋2.03萬畝、新建和低改茶園8100畝,管護提升獼猴桃園區51個,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個,培育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個;培育電商經營主體500余家、電商從業者2000余人,通過電商銷售金額達4000余萬元,其中線上直播銷售額達900余萬元。累計帶動2500余名農戶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新社區工廠新增10家,吸納新增就業500人;創建充分就業鎮5個、充分就業村(社區)30個,完成糧油播種面積25.31萬畝,其中油菜2.37萬畝,落實獎補資金1500萬元,各類市場經營主體直接帶動增收12617戶39665人。
四提升一革命: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
農房黛瓦白墻,綠植錯落有致,百花馨香爭妍,菜地整齊劃一,墻繪精致多彩,道路干凈整潔如今,走進嵐皋縣各個村落,隨處可見高顏值村景。
2021年以來,嵐皋縣以“四提升一革命”為重點,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按照“渠道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講究效益,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建立以群眾投入為主、財政獎補為輔、村民投勞配合的資金投入體系,因地制宜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引導村民建設美麗家園,繪就美麗宜居新農村。
滔河鎮柏坪村彩繪墻面
據了解,該縣籌措7000萬元財政資金,配套制定《嵐皋縣2022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獎補暫行辦法》,出臺《關于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工匠承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小型工程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創新項目資金支持方式,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以工代賑等多種形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標省級示范村、縣級示范村、重點幫扶村、“百千工程”示范村明確不同建設標準,推進“四提升一革命” 有效落地。
清理積存垃圾,拆除亂建亂占,建設庭院經濟,管控家禽家畜,規范用具擺放,提升村容村貌;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重點支持院落路、連戶路、農戶院壩改造,完善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公共照明、垃圾和糞污處理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對街道、巷道、學校等村莊公共用地實行統一規劃綠化,引導有條件的農戶砌建花池,提升基礎條件;通過拆、收、搬、改分類施策,提升院房環境;扎實推進“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成立紅白喜事宴席自助服務組織,規范道德評議活動的評議辦法和道德銀行積分評定標準、管理辦法和推進方式,促進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提升文明行為習俗;按照首廁“過關制”要求,以各類示范村為重點,將農戶旱廁、衛生廁所全部改為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完善“兩洗兩池”,推進廁所革命。
截至目前,全縣已投入各類資金近2億元,安全用電、飲水安全、道路交通、糞污收治等脫貧成果得到有效鞏固,“廁所革命”整村推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覆蓋率達85%以上。
“征途漫漫從頭越,惟有奮斗譜新篇。統籌鄉村五大振興,加快產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建設美麗鄉村,創新加強鄉村治理,防范風險保安全守底線,做強民生社會事業之基,為嵐皋高質量發展聚集強大活力!”嵐皋縣委副書記、縣長魏小林說。
(嵐皋縣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