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就是我們的‘致富鳥’,在這田里覓食,前來觀看它的游客一茬接一茬,村里和周邊的農家樂、民宿總是爆滿。”國慶期間,在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朱鹮野化放飛基地,城關鎮寨溝村黨支部書記張善紅對記者說。
15年前,26只朱鹮被接到山清水秀的寧陜縣繁衍生息,現在,這26只朱鹮已繁殖至350余只,寧陜縣的森林覆蓋率也由當初的86%上升到96.24%。今年6月,寧陜縣在深圳完成首宗碳匯交易100萬元,將這綠水青山“變了現”。
從無人問津的深閨小村到爭相打卡的景區“網紅”,從坐吃山空的“木頭經濟”到養山富民的“綠色銀行”,從“靠山吃山”到“營銷山水”,寧陜正一步步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理念,讓生態經濟拔節生長。
農旅融合,山村變景區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行走在寧陜縣城關鎮漁灣村,金黃的稻田隨風滾浪,火紅的柿子壓彎枝頭,山頂上,綠茵茵的獼猴桃、黃豆長勢格外喜人。村莊田野間,處處可見前來打卡拍照的游客。
漁灣村距離寧陜縣城11公里,是寧陜縣打造的一個集生態農業、旅游休閑、運動養生、鄉村民宿等特色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綜合園區。“村上借助文化和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以農業和民宿共享為主要特征的文旅康養產業,現在漁灣村不僅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人均純收入也達到了13000元。”漁灣村黨支部書記黃曉勇高興地說。
在寧陜,一大批村落因農旅融合而旺,越來越多的村民也因旅游而富。最近幾年,廣貨街鎮蒿溝村引進十余個生態旅游項目,建成了秦嶺峽谷樂園,當地群眾也抓住機遇興辦農家樂,從事旅游服務、勞務務工。2021年,蒿溝村村民年人均收入2.13萬元,旅游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65%以上。
目前,寧陜縣已形成了以生態觀光、研學旅游、康養宜居、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旅游發展模式,建成了一批以教育、研學、藝術創作、休閑等為主的基地和特色旅游產品,構建了多種旅游產品體系,全方位帶動生態旅游和康養產業融合發展。
林下“淘金”,護林又致富
“這幾道山啊,把我害苦了,都記不清在里頭摔了多少次,被胡蜂蟄過多少回……”回憶起20年前在山里伐木種菇的過往,城關鎮獅子壩村村民李順德一臉感慨。
當初為了生計,李順德加入了伐木大軍。“現在回想起來,這個事確實對環境造成了傷害。”李順德說。后來,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李順德開始在家里用菌棒種植香菇,和大多數村民一樣,最初都因為缺乏技術,產量和質量一直上不去。
2019年,寧陜縣在城關鎮青龍婭村啟動建設食用菌扶貧產業園區,組建了2家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建設了菌袋生產廠房,并購置了2套菌袋生產線設備,以政府建、合作社管、菌農用的方式,最大程度惠及菇農。
李順德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申請了8個能容納6000袋的菇棚。除去付給前來務工村民的工資,2021年,李順德僅賣菇就收入10萬元。
圍繞“菌、藥、果、畜”發展林下經濟,寧陜縣實施產業振興“十百千”工程,壯大10個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提升100個農業園區、培育1000戶產業示范戶,建成了一批食用菌、天麻、豬苓、魔芋、板栗、核桃生產基地和專業示范村,生態農林產業覆蓋面在75%以上,農民從事生態農林產業實現年人均增收近3000元。
提升附加值,“山貨”成“俏貨”
脫皮、掛糖、油炸、離心、烘干、包裝……在位于寧陜縣工業園區的陜西燁林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琥珀核桃”標準化車間,30余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生產著一批銷往沿海地帶的產品。
在寧陜,核桃幾乎種植在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種植面積一度達到了17萬畝。為進一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寧陜縣傾注優惠政策,引進核桃深加工企業,讓小核桃賣出了大價錢。
近年來,寧陜縣集中縣域優勢產業資源,打造的中藥材、食品加工前置車間,成為延伸產業鏈、帶動工業經濟的強力引擎。在特色農產品加工方面,寧陜縣加快招商引資落地,推動鮮食玉米、板栗、核桃、魔芋等加工企業擴大產能,從而壯大綠色食品的加工產業集群。
最近,陜西萃箐坊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板栗飲料、板栗粥,讓寧陜那看似不起眼的板栗搖身一變,成為擁有品牌的搶手特色產品。
“目前我們用工人數在40人左右,可輻射帶動全縣10000余戶板栗農戶平均增收900元以上,預計年產值6000萬元左右。”陜西萃箐坊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小東說。
守住綠水青山,創造金山銀山。2021年,寧陜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997元,較上年增長10.1%,寧陜正以守好生態的責任,釋放著生態價值。
“我們將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定不移地走人與青山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生態保護、生態產業、生態惠民和鄉村振興共融共贏。”安康市政協副主席、寧陜縣委書記鄭紅丹表示。
原標題: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生態賦能讓經濟拔節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