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智賢 通訊員 陳力 胡鈴鈴
編者按:
平利縣長安鎮通過政府牽線搭臺,企業強強聯手,組建社會化服務組織,走茶飲產業一二三產分工協作之路,讓茶企專注加工和銷售,茶農專心采摘和管護,為企業松綁減負,讓群眾就業增收,盤活了閑置的茶葉資源,實現茶企、茶工和勞務公司“三方共贏”,有效破解了茶產業發展瓶頸。
走進平利縣長安鎮,一片片茶園延綿起伏,綠染大地。目前,全鎮有觀光茶園2.1萬余畝,絞股藍5000余畝,茶產品涵蓋綠茶、紅茶、黑茶、黃茶、白茶,絞股藍、茶葉加工廠18家,中、省、市龍頭企業12家,省市級茶產業園區8個,2021年茶產值達3.5億元。
隨著茶產業的快速發展,“招工難、用工難”成為茶企發展的瓶頸。為破解這一難題,長安鎮黨委政府牽線搭臺,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緩解茶企用工難,在企業和工人之間架起用工就業“彩虹橋”,推動茶企全產業鏈分工合作,讓茶企“動起來”,讓茶經濟“轉起來”。
探索破題:一石激起千層浪
“春茶搶,夏茶荒,秋茶好喝無人望。”這是近年來長安茶企面臨的一個很尷尬的“苦惱”。
長安一品香茶業負責人羅來軍說,“春茶效益高,所有的茶企都在搶工人;夏茶長得快,天氣熱,僅靠傳統的人工采摘滿足不了加工需求;秋茶原料好,但量小工資低,群眾看不上。”一年只采一季茶,使大量茶葉原料資源浪費,茶企加工設備閑置,茶產業發展處于“兩難”的境地(采茶難:采茶是季節性勞動,缺乏穩定勞動力;管護難:管護成本高,效益低,夏秋茶葉子利用率有限,品牌附加值沒有提升)。
如何讓這一傳統產業煥發新生,長安鎮經過反復調研,先后召開3次茶企座談會,大家一致認為,破解“兩難”的根本在于解決用工難,解決好茶企的季節性用工荒,采茶、管護茶園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實際上,長安鎮茶企面臨的現狀,在平利縣茶產業發展中屬于共性問題。為了壯大茶產業發展,延長茶產業全產業鏈,平利縣找“癥結”、開“良方”,專門出臺了《平利縣支持農業產業組建勞務服務公司試行辦法》。通過政策撬動,搭建用工就業平臺,為產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注入“活水”。
“長安鎮是平利縣茶產業第一大鎮,通過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找到服務茶企、服務茶農、服務茶業的有效平臺和載體,走茶產業鏈一二三產分工協作之路,才能真正打通茶產業發展人力資源瓶頸的‘最后一公里’。”鎮黨委書記陳文玉一直頭痛的問題有了突破口。
說干就干,該鎮在境內遴選有資質、有群眾基礎的鄉賢能人,成立2家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勞務服務公司),在中心村(社區)成立勞務服務工作站。鎮上采取抓點示范,走“公司+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茶農”的路子,通過勞務派遣、勞務合作、茶園二次流轉等三種模式,把閑散勞動力有效組織起來,將茶企從既管園子、又管生產、還要管銷售中解放出來,專事茶葉生產和銷售,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實現專業團隊干專業的事,促進茶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36歲的周培兵,之前以承包小型工程謀生,2022年,在鎮黨委政府的號召下,租門面,建機制,找工人,組建起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眾易勞務服務有限公司。“旺季能組織勞動力200到300人,淡季也有50人左右,合作的茶企有田珍茶業、一品香茶業、樊記茶業和來誠茶葉。”對于目前的發展,周培兵頗有信心。
一枝獨秀不是春。和周培兵一樣,顏莉也看到商機,成立了億禾勞務服務有限公司。目前與飛燕茶業、神草園、亨瑞恒昌等5家茶企簽訂勞務用工協議,負責鮮葉采摘和園區管護,共計承包茶園800余畝。
成效初現:茶企茶農務茶忙
初秋長安茶鄉,放眼望去,一派豐收的景象。在梁橋村田珍茶園,來自眾易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幾十名工人正在忙著采茶。
“過去我們一年只盼春季,只忙春季,春茶采摘結束,就閑在家,沒有錢賺。今年不一樣了,有了勞務公司,茶企也大量收秋茶,找活不愁,還能賺更多的錢。”見到記者,正忙著采茶的黃明琴放下手頭活路,邊說邊扳著手指算了起來,春季采茶賺8000元,夏季管護茶園賺3000元,現在又能賺幾千塊,一年下來能賺近兩萬元。
“咔嚓、咔嚓……”隨著采茶機飛舞,一片片茶葉一會兒工夫就裝滿了網兜狀的袋子。在張店村的集體茶園,機采服務隊隊員張化欣喜地說:“原來夏秋茶都是手采,速度慢,效率低,現在好了,機械化操作,照這個速度,一天下來,估計能采上500多斤。”
張店村的村集體茶園60%屬于老舊茶園,樹齡長、管理不善。眾易社會化服務組織接管之后,今年茶園舊貌換新顏,明年開春就能見收成。
目前,該服務組織管護5家茶企茶園2800余畝,1個村集體茶園300余畝,配備無人施肥機1臺、微耕機5臺、充電式修剪機10臺、燃油式修剪機20臺。“自春茶開園以來,公司統籌協調勞動力使用,累計組織1.6萬人采摘春茶2500余畝,發放采茶及管護工人工資300余萬元。”周培兵說。
有了社會化服務組織參與后,以采茶和管護茶園為生的工人實現增收,茶企也節省了開支,提升了效率。田珍茶業負責人胡學華就深有感觸,“過去,一到春茶采摘,出現用工荒,看著有茶收不到,茶園管理也操心,今年與社會化服務組織合作后,采茶不愁勞動力,管護有了服務隊。”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采茶管理人員由10人變成1人,鮮葉產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增產25%,過去1畝茶園平均收入4000元,今年1畝茶園平均收入6000元。
千佛洞村有高山茶園100余畝,茶葉品質佳,往年當地茶農在春茶采摘結束之后,基本不會采摘夏茶。“今年通過億禾社會化服務組織在當地挑選出體力好、采茶快的茶農,組建了一支采茶機剪服務隊。一來能夠增加茶企茶葉及精制茶產量,二來能夠提高茶農積極性,增加收益。”平利縣長安鎮德斌合作社負責人趙德根說。
“三贏”效應:社會服務促振興
長期以來,外出務工都是秦巴山區百姓增收的主要途徑。山區要發展產業,就需要產業工人,要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就得讓他們看到產業發展前景,讓他們能實實在在掙到錢。
長安鎮探索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最大程度聚集勞動力,為茶企提供勞務服務,通過建立長效機制,搭建茶企、茶工和勞務公司三方溝通機制,實時掌握茶企用工情況、存在缺口、工資待遇等情況的動態數據,以及需政府部門協調幫助的事項和其他意見建議,建立“一對一”服務制度,實現茶企、茶工和勞務公司“三方共贏”,勞動力的流動從無序到有序,從擁堵到涌流。長安鎮鎮長梁明告訴記者,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運行以來,茶企專注加工和銷售二三產環節,茶農專心采摘、管護環節,不僅為企業松綁減負,而且讓群眾就業增收,更重要的是讓閑置的茶葉資源活了起來。
平利縣委常委、副縣長羅俊認為,長安鎮探索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是推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有效途徑,有助于推廣應用先進技術裝備、改善資源要素投入結構和質量,有利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是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秋剛過,記者又一次來到長安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又添置了旋耕機、秸稈粉碎機、脫粒機、烘干機、修剪機、植保無人機等一批農業機械。記者從眾易社會化服務組織了解到,馬上就要到“三秋”農忙季節,目前他們正在組織開展季節性勞務工人技能培訓,下一步還將要把社會化服務從茶產業引入整個農業領域甚至整個鄉村振興領域。
在長安鎮長安社區,記者了解到,除了2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近些年,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景峰物業公司、安之美文化公司等一批社會化服務組織也相繼組建起來。田珍職業技能學校承擔全鎮農民田間培訓,景峰物業公司承接長安社區的物業管理、集鎮的環衛保潔和全鎮的垃圾清運,安之美文化公司將一批鄉土文藝愛好者組織起來常態化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長安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兵說,社會化服務組織把基層黨組織想做沒人做、做不好的事兒做了起來,基層黨員干部就能夠集中更多精力為群眾提供更好的便民服務,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包聯長安鎮的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吳代強告訴記者,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長安鎮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只是鄉村振興實踐探索中邁出的一小步,如何以此為突破口,依托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訓更多的職業農民,培養更多的鄉土人才,讓更多的能人返鄉興產業、辦企業、置家業,進而把更多的返鄉能人和本土人才培養成黨員、吸納進黨組織,助力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是一篇大文章,還需要久久為功、破浪前行。
長安鎮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破解茶產業發展瓶頸,只是長安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個起點,接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沿著這個方向走下去,長安全域振興、全面振興的路一定不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