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兵 通訊員 魯保國 許正國
仲秋時節,旬陽市雙河鎮隆科農業園區內,黃澄澄的谷穗在風中搖曳,又大又紅的石榴掛滿枝頭,成群結隊的鯉魚在荷塘穿梭,碩果盈枝的葡萄園盡收眼底。年過六旬的老鄢望著這景象,感觸頗多,是園區給他帶來了生活的信心。他們老兩口和重度殘疾的兒子,管護著50多畝葡萄園,一年下來可以有四五萬元的收入。
“我們園區發展‘稻—油—漁’一體化種植1500畝,常年種植設施蔬菜500畝,園區吸納了很多像我這樣身體有缺陷的人就業,我們用自己的雙手掙錢,實現了人生價值,也減輕了社會負擔。”在隆科農業園區從事管理工作的小鄒侃侃而談。
這只是我市園區帶動殘疾人就業增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面對殘疾人人口占比高、困難程度深、發展能力弱、脫貧成果鞏固難問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結合市情建立完善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配合、殘疾人組織充分發揮作用”的工作機制,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用足用活殘疾人扶持政策,充分發揮殘疾人主體作用,殘疾人事業步入改革提速、發展提效、服務提質的快車道。
改革賦能,服務質效全面提升
紫陽縣蒿坪鎮雙星社區汪某一家至今還念叨殘聯干部的好。
當時,由于未及時給患病老人辦理殘疾證,在新一輪低保對象年審復核中差點取消了低保待遇,是鎮殘疾人專職委員詹慶方及時聯系殘疾評定機構免費入戶為其做殘疾評定,并聯系縣殘聯核發了殘疾證,之后根據相關政策規定,幫其重新申請了農村低保,有效減輕了家庭負擔,解了汪某的燃眉之急。
“從被動種好‘責任田’到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用心用情為殘疾人辦實事,背后離不開整個殘聯系統的改革與創新。”紫陽縣殘聯負責人表示。
2019年以來,按照中、省、市總體部署要求,我市進一步加強黨對殘聯工作的領導,以轉職能強基礎、建機制抓落實為重點加大改革力度,在充分做好前期調研和改革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市委辦、市政府辦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省殘聯改革方案的若干措施》,把加強黨對殘聯的全面領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確重點任務,加強督辦落實,扎實推進各級殘聯組織改革。
通過全方位改革,建立完善了殘聯向黨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定期報告工作、殘工委成員單位向殘工委定期報告工作制度,落實穩定增長的殘疾人事業經費保障機制,將鞏固拓展殘疾人脫貧成效納入對政府殘工委成員單位和縣(市、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
以基層殘聯組織改革為契機,進一步優化了市縣殘聯組織人員結構。市殘聯機關增加了內設機構和編制,有效緩解了人員隊伍不足問題。縣(市、區)殘聯改革方案全部明確了班子成員1正2副的配置,大部分縣(市、區)都為殘聯增加了編制、優化加強了內設機構,將殘疾人脫貧成效鞏固納入對政府殘工委成員單位和對各鎮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從各個層面加大對殘疾人事業的支持力度。旬陽市、嵐皋縣成立了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寧陜縣建立了殘工委成員單位述職評議機制。
不斷夯實基層基礎,強化村(社區)殘疾人組織建設,打通了服務殘疾人群眾的“最后一公里”。2021年,全市1916個村(社區)全面完成殘協組建,并成立了村(社區)殘協,其中98%的殘協主席由村(社區)黨支部書記擔任,選聘殘疾人專職委員2259人,基層殘疾人工作實現了由過去殘疾人專職委員“孤軍奮戰”到村級黨組織全面領導的轉變。《中國殘疾人》專題報道了安康經驗做法。
隊伍和陣地有了,如何保證服務質量?為此,各縣(市、區)采取巡回鎮(辦)培訓、以會代訓、網絡培訓等方式,對鎮(辦)村(社區)殘協主席和專委進行培訓,全面提升了殘疾人專職委員的能力素質;市縣各配套50%資金,為專職委員每人每月增加100元報酬,進一步激發和調動了殘疾人專職委員工作積極性;持續開展“大培訓、大排查、大走訪”活動,摸清殘疾人需求,開展個性化服務,讓殘疾人群眾充分感受到殘聯組織的溫度和效率。
奮斗的身影在哪里,“高光”就在哪里。2021年7月29日,在中國殘聯召開的全國基層殘聯組織改革工作推進會上,安康市基層殘聯組織改革經驗以專題片形式在會上播放交流。2022年6月7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鞏固拓展殘疾人脫貧攻堅成果視頻座談會召開,嵐皋縣“陽光家庭”居家托養試點工作作為基層殘疾人事業創新亮點作交流分享。
完善機制,致富門路越走越寬
2020年,安康8.72萬殘疾貧困人口和全市人民一道告別了歷史性的絕對貧困。脫貧不是終點,而是幸福生活的起點。目前,我市有持證殘疾人15.3萬人,約占全市戶籍人口的5%,占全省持證殘疾人的10.76%;有“三類”殘疾人監測戶6450戶7517人,占全市總戶數的30.86%、總人數的11.2%。
如何確保已脫貧殘疾人不返貧、能致富,鞏固好脫貧成果并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級各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完善組織體系,加強信息比對,落實幫扶政策,有效防范了殘疾人規模性返貧風險。市殘聯會同市鄉村振興局印發了《建立健全殘疾人入戶探訪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鎮(辦)聯村領導、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鎮(辦)村(社區)殘聯組織成員、駐村工作隊成員、村級防返貧監測網格員,以戶為單位,定期全面探訪轄區內所有持證殘疾人戶、到期未換證和未辦理殘疾證的疑似殘疾人戶,將殘疾人入戶探訪工作與防返貧動態監測排查相結合,以殘疾人家庭“兩不愁三保障”為探訪核心內容,重點關注一戶多殘、以老養殘、重度殘疾人家庭和獨自生活無人照料的重度殘疾人,及時發現“兩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的短板,以及因災、因病和突發事件造成的生活困難,采取相應措施進行緊急幫扶,確保特殊困難殘疾人及時得到救助。
抓好監測預警,把可能返貧的殘疾人群體找準、找全是幫扶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探索開展防返貧監測試點,平利縣率先出臺《平利縣建立貧困殘疾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實施方案》,按照戶分四類、定期研判、一戶一策、責任到人的要求,動態預警監測,定期上報研判結果,其創新做法被《中國殘疾人》刊載報道。嵐皋縣佐龍鎮以鎮域內所有持證殘疾人戶及疑似殘疾人戶為探訪對象,以聯村領導、駐村工作隊成員、村級殘疾人協會成員、村級防返貧監測網格員為探訪主體,結合防返貧監測走訪機制,對全鎮殘疾人“兩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飲水、惠殘助殘政策落實、心理健康狀態展開探訪,對發現的困難問題實行“一戶一策”“一事一議”,確保問題、困難排查化解到位,為全縣殘疾人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佐龍經驗”。
有健全的機制保障,還需實實在在的幫扶舉措。與其他脫貧戶比起來,已脫貧殘疾人返貧風險更高、鞏固成果難度更大。全市持續加強產業幫扶,聯合人社、農業、林業、供銷等部門,依托各類經濟實體203家,扶持帶動3000余名殘疾人通過發展產業和創業就業實現穩定增收;大力實施農村殘疾人陽光增收項目,幫助6079名農村殘疾人通過享受產業扶持政策或分享產業扶持項目收益實現增收;對2911名遭遇重大疾病、意外傷害、突發狀況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殘疾人給予臨時救助。
充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組織對10015人次殘疾人及殘疾人家庭成員開展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讓殘疾人有一技之長,提高殘疾人自我發展能力。白河縣麻虎鎮松樹村一組村民宋東洋,在外打工時意外致殘,在殘聯組織和有關部門的幫扶下,返鄉后參加免費技能培訓,發展養羊產業,成立了“白河縣東洋家庭農場”,單手撐起脫貧致富的夢想,先后榮獲白河縣“脫貧攻堅自強標兵”“創業致富帶頭人”稱號。目前,宋東洋的家庭農場羊存欄300余頭,年純收入可達到10萬元以上,帶動周邊10余戶脫貧戶穩定增收。
聚合政策,保障體系日益健全
對于許多殘疾人來說,各類政策保障如同灑向坎坷人生的一縷陽光。近年來,通過“普惠”與“特惠”政策扶持相結合,加大兜底保障和幫扶力度。全市10.5萬名殘疾人享受“兩項補貼”,殘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供養、社會救助等做到了應納盡納、應救盡救,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覆蓋率達94%,社會保險參保率達99%,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6%。認真做好殘疾人證規范化核發工作,機構評殘與入戶評殘相結合,累計換發和新辦殘疾人證5.89萬人次,為殘疾人享受扶持政策打牢了基礎。在全市249個村(社區)及公共服務機構,創新開展輔具進社區便民服務。扎實做好殘疾兒童康復救助,0至14歲殘疾兒童實現應救盡救。
翻開全市殘疾人工作“成績單”,引人注目的還有殘疾人托養服務。為持續改善殘疾人生活質量,減輕殘疾人家庭照護負擔,市政府殘工委制定印發了《安康市重度失能殘疾人托養照護試點工作方案》,市殘聯、市財政局制定印發了《安康市政府購買殘疾人托養服務實施方案》,積極開展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累計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為4300余人次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提供集中托養和居家托養服務,幫助殘疾人重拾生活信心,有效提升了殘疾人生活質量和參與社會能力。
2021年9月,嵐皋縣率先在城關、民主、佐龍、藺河等7鎮開展“陽光家庭”殘疾人居家試點。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方式,由社會服務機構對具備接受培訓和從事居家托養服務能力的殘疾人親友或鄰里進行培訓,培訓合格后發放殘疾人護理員技能證書,并在服務機構的指導下為殘疾人開展為期至少6個月的生活照料、身體檢查、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心理疏導等居家托養服務。
“通過托養既提高了殘疾人的生活質量,也減輕了殘疾家庭的家庭負擔,還為有能力照料的托管戶增加了收入,是一舉多得的創新做法。”嵐皋縣殘聯有關負責同志介紹,該縣有效破解就業年齡段重度失能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難題的經驗做法得到中省殘聯肯定。
融合共享,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要充分保障殘疾人的權利、價值和尊嚴,讓他們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機會充分參與社會生活。”接受記者采訪時,安康市殘聯黨組書記劉璇如是說。
就業是民生之本,做好殘疾人就業工作至關重要。財政、稅務部門出臺了相關激勵政策,鼓勵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2020年以來,市人社局、國資委、殘聯累計組織殘疾人專場招聘會45場次,協調129家用人單位為殘疾人提供1800余個就業崗位。投入資金120.6萬元扶持87家符合條件的盲人按摩機構,保障了139名盲人穩定就業。投入資金308萬元,幫助620名殘疾人實現自主就業創業。
抓實抓好殘疾人康復工作,提升殘疾人生活質量。確定市陽光學校、市殘疾人輔具中心、西安兒童腦病醫院安康延伸點為市級定點康復機構,加強縣(市、區)康復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滿足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需求。累計為殘疾人適配各類輔具2.51萬件(輛、臺),裝配假肢500余例,實施0至14歲聽障、智障、肢體、孤獨癥搶救性康復訓練900余人次,免費驗配助聽器1000余臺,為基層醫療機構配發康復訓練器材100余套,為殘疾人提供精準康復服務9.84萬人次,對7375戶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
大力發展殘疾人文化體育事業,編排的舞蹈節目《情滿漢江》先后在全國全省殘疾人藝術匯演中榮獲三等獎和一等獎,多篇殘疾人新聞稿件獲全省殘疾人事業好新聞獎,在安康圖書館開設了中國盲人影院和盲人閱覽室。一大批自強不息的殘疾人典型被評為“陜西好人”“自強標兵”“脫貧攻堅奮進獎”,殘疾人夏江波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殘疾人作家王庭德的自傳體紀實文學《這個世界無須仰視》入選全國中小學圖書館館藏圖書,《人民日報》《環球人物》等媒體專題報道了其感人事跡。培養了以夏江波、成姣為代表的一批在國際國內大賽多次奪冠的優秀殘疾運動員,安康市殘聯曾被國家體育總局、中殘聯評為殘疾人體育工作先進單位。東京殘特奧會上成姣在游泳比賽中獲得1銀1銅的成績,我市參加全國第十四屆運動會暨殘特奧會的11名運動員,獲得4金15銀2銅的好成績,充分彰顯了殘疾人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受到市委、市政府通報表揚。
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也是每一個殘疾人朋友的夢。如今,安康市15.3萬殘疾人沐浴著黨和政府關愛的陽光,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在加快建成西北生態經濟強市、聚力建設幸福安康的新征程上,正與全市人民一道,為安康經濟社會發展積極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