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兆群
近年來,安康市大力發展社區工廠和特色產業,吸引“歸雁”回鄉創業,吸納就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幫扶模式,為精準幫扶和鄉村振興增強了內生動力。
富民工廠蹚出穩崗增收新路子
初秋,走進旬陽市城關鎮四海逸家毛絨玩具新社區工廠,裁剪、縫制、檢驗、打包……一派熱鬧景象。屈先麗認真檢驗著每個毛絨玩具的質量,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到產業工人,她已經在廠子里工作5年多了。“出了家門進廠門,每月至少有5000元的穩定收入。”
“有了廠子,增收就有了路子。”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期間,安康市堅持把支持新社區工廠發展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創新政策措施,優化企業服務,落實精細化管理,促進新社區工廠擴量提質,實現群眾增收、產業興旺、社區繁榮、社會穩定。目前,全市穩定經營新社區工廠1016家,解決當地3.2萬名群眾就業,輻射帶動8400多名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
與此同時,安康市不斷優化“政府引導、市場引領、就業優先、廠社結合、協同推進”的工作思路,成立毛絨玩具產業鏈和電子線束產業鏈,全面構建以毛絨玩具、電子線束、服飾織襪為重點,地方特色產品深加工、特色手工藝品制作為補充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推動新社區工廠成為興產業、促就業、穩收入的新引擎。
一縣一業托起富民興村新希望
2015年,有著30多年茶葉銷售種植經驗的謝志愛在紫陽縣向陽鎮營梁村成立了紫陽縣營梁村茶葉專業合作社。目前,該合作社統一管理著530多畝茶園,每年帶動群眾增收300多萬元,幫助本村及周邊300多戶脫貧戶就業。
增收致富快,全靠產業帶。近年來,安康市緊緊圍繞綠色循環發展理念,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將富硒茶、魔芋、核桃、生豬、生態漁業五大富硒特色產業以及蠶桑、中藥材、烤煙、木瓜、拐棗等特色產業定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構建起“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合作社)+農戶”的產業鏈模式。
截至目前,全市茶園等特色經濟林總面積達到937.34萬畝,實現總產值225.37億元。建成各類農業園區1530個、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90家、發展新社區工廠和就業幫扶基地共1298家,共吸納就業30.29萬人。
“歸雁行動”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在旬陽市構元鎮,5000畝規模的金銀花產業年帶動5000多人就業增收。而追本溯源,產業振興的背后得益于旬陽市大力推進“歸雁”工程,讓在外創業成功的游子樊仁恭回到家鄉,激活了當地“三農”發展的一池春水。
2017年年底,在外打拼十多年的樊仁恭響應政府號召回鄉創業,成立了旬陽縣秦蕾金銀花種植專業合作社。根據發展情況和市場行情,樊仁恭將原本的800畝金銀花育苗基地擴展到5000多畝,輻射帶動周邊15個鎮62個村、18個合作社、1500戶發展金銀花種植8000余畝,年銷售額1200萬元以上。
像樊仁恭這樣的“歸雁”,安康還有很多。近年來,安康市先后出臺《關于以高質量產業項目建設保障高水平產業振興的意見》等政策,為鄉賢能人返鄉創業就業提供城鎮落戶、子女就學、社保和醫保轉移接續等方面保障。今年,安康市將就業基金增加至1000萬元,預計引回農民工、退伍軍人、大中專畢業生等返鄉創業就業40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