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化“鄉村振興巾幗行動”,調動種糧婦女積極性,助力國家糧食安全,營造“巾幗心向黨·喜迎二十大”濃厚氛圍,按照《陜西省婦聯關于選樹“陜西省巾幗種糧能手”的通知》(陜婦通字〔2022〕44號)要求,在各市(區)婦聯遴選推薦的基礎上,省婦聯經過初審、復核、評審、公示等程序,現決定命名西安市長安區白小云等10名同志為2022年度“陜西省巾幗種糧能手”。其中,安康1人上榜。
她是王鳳琴,從一個依靠外出打工養家糊口的女漢子,到回鄉創業組建一個團隊種植優質富硒大米,再到年銷售額達400多萬,為當地50多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她能吃苦、懂奉獻、勇于創新,立志要讓安康“綠色富硒”大米,飄香全國。
走進安康月河川道的恒口示范區袁莊村,只見碧浪滾滾、稻花飄香,不時有游魚躍起,好一幅陜南魚米之鄉的田園風光。這里就是安康市漢濱區姐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中的現代農業園區稻魚共養基地。作為安康市漢濱區姐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領頭人王鳳琴,扎根田地勤耕作,深挖硒源出精品。
扎根農村 務農創業
1975年9月出生于安康市恒口示范區袁莊村的王鳳琴,高中畢業后去廣州打拼過,也曾在家鄉做過化妝品生意,小有成就。期間她注意到家鄉水田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很少有年輕人在家務農的。要知道,袁莊村地處月河川道,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安康農業的“白菜心”。發現這個問題后她想了很久才明白,究其原因是人多地少,人均幾分田,守在家里種田,充其量只能混個溫飽,難以實現富裕,更別說能過上高品質生活。生產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是制約袁莊村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王鳳琴看到了家鄉農業發展的癥結,也看到了家鄉的資源優勢和發展前景。她毅然棄商務農,決心扎根農村,走規;N植和農產品精深加工,面向中高端消費群體,充分挖掘當地資源稟賦,打造“安康綠色富硒大米”品牌,帶動家鄉父老鄉親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2016年12月王鳳琴作為發起人組建了安康市漢濱區姐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并擔任合作社法人代表。2017年開始在恒口鎮袁莊村流轉土地400余畝,并逐年擴大土地流轉面積,現有流轉土地820畝,建成了以水稻種植為主導產業,具備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富硒糧油種植、農產品加工儲藏、農業休閑觀光和陜南富硒農產品電子商務網店五大功能的現代農業園區。努力開創區域建設現代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的新模式。
標準化種植 產業化開發
王鳳琴雖然生長在農村,也干過農活,但是要發展現代農業,確實還是一個門外漢。不懂就學,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先后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產業脫貧千村千員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生態漁業高素質農民培訓、全省黨員致富帶頭人培訓、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培訓等一系列培訓,通過刻苦學習,獲得了高級職業農民資格。
在建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和富硒糧油種植基地的過程中,她積極與市、區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聯系,聘請農業專家進行培訓指導,從選用品種、播種育苗,到大田栽培、水肥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嚴格按照農業專家協助制定的水稻標準化種植技術操作規程和稻田養魚技術規范實施。積極參加陜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的陜南水稻優質高效示范點創建活動,被評為優秀示范點。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園區榮獲“區級現代農業園區”、“安康市農民合作社市級示范社”、“陜南水稻優質高效創建活動優秀示范點”等多項榮譽。
通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姐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園區的路渠設施配套已比較完善,合作社購置農用機械齊全,耕地、插秧、收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目前已建成600余畝標準化優質富硒水稻種植基地,帶動周邊村民富硒水稻種植2000余畝,并開展了200余畝稻魚共養示范。在標準化種養的基礎上,建設裝備了糧食倉儲、烘干設施,通過精加工的富硒大米,參加在江蘇常州舉辦的鄉村年貨大賽,面向全國中高端消費群體推銷,每公斤銷價達20元以上。自2020年9月開通線上832消費扶貧體驗館后,通過訂單收購,外出展銷推薦恒口示范區優質農產品等方式,年銷售額達400多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22年5月28成功舉辦了秦巴漢水首屆插秧節,當天接待游客15000人次,姐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園區通過探索實踐,以科學規范化種養為抓手,推動園區向規;、機械化、標準化及產業化、優質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向農文旅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示范帶動 幫扶增收
王鳳琴常說“搞農業,尤其是種植業,不依靠農戶是行不通的,姐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是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園區建設一直采取的是合作社+農戶的訂單+務工相結合的方式,帶動周邊農戶參與到優質富硒水稻的生產中來。由合作社提供優質種苗、組織農戶在園區現場觀摩、進行技術培訓、開展農機、植保技術服務指導,以高于市場價格收購產品,進行加工銷售。幾年來,帶動貧困戶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實現了產業脫貧,有600多個農戶參與水稻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2000多畝,由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技術培訓指導,產品由合作社高于市場價收購,農戶每畝增收300元以上。
事業發展小有成就,王鳳琴沒有忘記曾經幫助過她的人,現在有能力了,她也要幫助那些處于困境中的人。多年來,王鳳琴的合作社多次發放扶貧物資,總價值達10余萬元。尤其是在去年,王鳳琴聽說西安由于疫情的影響物資短缺,立即組織人手運送了10000斤谷子和3000斤大米送往西安支持抗疫工作。
憑借在田間地頭的不懈耕耘和帶動鄉親脫貧致富實績,王鳳琴先后獲得安康市三八紅旗手、漢濱區優秀職業農民、漢濱區女企協“脫貧攻堅突出貢獻獎”、恒口示范區“鄉賢致富能手”等榮譽稱號。談及今后奮斗目標,王鳳琴說:“干農業難,但沒有回頭路可走,我只能堅定不移地干下去”。要盡力把種植基地擴大到5000畝,要平整土地,提高機械化耕作率,要建設糧油儲藏加工廠,建設精品水果采摘園和民宿休閑農業觀光。努力讓姐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園區真正具備現代化氣息,讓園區優質農產品走向全國,帶動更多鄉親們安居樂業,富裕幸福。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求索”。面對未來農產品市場新的需求與更高要求,王鳳琴要不斷思索,不斷創新,不停地激勵自己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