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蘇 通訊員 陳員森
今年以來,嵐皋縣堰門鎮深入貫徹落實市第五次黨代會和縣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錨定“紅色記憶·多彩堰門”發展定位,堅持黨建引領、綠色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新發展階段,融入新發展格局,乘勢而上,抓發展、守底線、惠民生,勇開“紅色旅游小鎮、生態產業強鎮”建設新篇章。近日,本刊圍繞抓好基層黨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激發經濟發展動能等重點工作,對堰門鎮黨委書記蔣黎明進行了專訪。
蔣黎明說,堰門鎮距縣城45公里,地處嵐皋縣西北部,與紫陽縣洄水鎮隔洞河相望,是名副其實的嵐皋“西大門”。全鎮總面積73.7平方公里,G541國道穿境而過,因境內“紅軍道”和富硒特色農產品聲名鵲起。先后涌現出全國“最美孝心少年”馮莫林,全省“優秀第一書記”馮開亮,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興前等一批先進典型,在全縣乃至全市產生了廣泛影響。
蔣黎明說,貫徹嵐皋縣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的“一個統攬”“四縣戰略”“八項行動”發展戰略,結合本地自然稟賦,堅持做靚嵐皋西部門戶,巧用G541國道、堰門紅軍道,賡續紅色文化,打造紅色文化旅游小鎮、黨風廉政教育基地。將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產業園區中,實現路在林中、業在園中、人在畫中的立體循環現代農業產業園,讓游客看得見青山綠水,品得到鄉土文化,留得住回味,記得起鄉愁。鎮黨委班子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全方位開展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履職能力系統培訓,開展黨員干部作風整頓提升行動,著力增強黨員干部的執行力和落實力,把黨的領導貫穿堰門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過程,秉持初心使命,強化責任擔當。同時,聯合具有紅色元素的長征村、青春村、堰門村、隆興村黨支部,將長征精神、紅色山寨文化、紅軍道文化等融會貫通,以拓展訓練、采摘農耕、觀光旅游為抓手,打造五大教育基地,讓“紅色記憶,多彩堰門”特有品牌真正走出堰門,深入人心。
蔣黎明說,全鎮廣大干部群眾面對任務重、壓力大的客觀實情,埋頭苦干,務實擔當,奮力追趕。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抓緊抓實,突出投資拉動,強化產業支撐,狠抓項目建設,先后培育了盛瑞茶廠、明瑞漁業、嵐紫酒店、洪福商貿、速生木材循環加工等一批本地農商實業主體,全鎮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安全生產形勢平穩,社會大局持續穩定,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蔣黎明說,近年來,堰門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厚植“雙色”優勢,發揮綠色、紅色“雙色”資源稟賦和交通區位優勢,打造“紅+綠”文化旅游新業態,因地制宜、做大做強農業特色產業,讓堰門鎮鄉村振興底色更具活力。通過把七一工業園區打造成鎮域經濟核心增長極,發展市級園區2個,縣級園區17個,綠茶種植面積達到2000余畝、林下種植魔芋2000余畝、林下種植中藥材700余畝、林下養蜂1500桶、林下養雞農民專業合作社7家、獼猴桃、藤茶、烤煙等其他特色產業面積均超過800畝。
蔣黎明表示,今年以來堰門鎮用一項項務實的民生舉措、一件件暖心的為民實事回應群眾期盼,答好居住環境、社會穩定、精神生活等事關全民的民生命題。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提升,圍繞院房提升工程,建“園”增綠、清“亂”添景、圍“洼”聚池,開展鎮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社會治安持續穩定,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擔當精神,全力抓好社會治安維護、安全隱患排查和疫情防控常態化等重點工作;精神生活持續豐富,鄉村振興,文化不能缺位,堰門鎮持續在全鎮范圍內開展送戲下鄉系列演出,演出活動注重將移風易俗、孝老愛親、文明創建等內容編排融合到節目中,以傳統戲曲、民俗節目、編排舞蹈、影片展播等形式輪番呈現,讓村民能夠在近距離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受到教育,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