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沈康
藍天如洗,群山連綿,綠水環繞。時下,雖已立秋,但似火的太陽依舊炙烤著大地,熱浪隨著空氣流動,一波接著一波。從漢陰縣城沿著蜿蜒曲折的漢藥公路向北前行,一條長約80公里的溪流自北向南縱橫連綿,默默滋潤著兩岸百姓和數萬畝林地。走進獼猴桃小鎮——漢陰縣觀音河鎮,放眼望去,山坡上、田地間、公路旁……連片的獼猴桃林呈階梯狀分布,層層疊疊、郁郁蔥蔥。滿眼綠色讓人清涼不少,山間美景更令人流連忘返。
近年來,該鎮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核心,聚焦建設“五美觀音河”總體目標,按照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推進綠色循環發展,推動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強鎮富民的綠色發展之路。
興產業 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跨過觀音河水庫壩基,沿著環庫路前行兩公里,來到觀音河村五組蜂糖李產業基地,十幾名工人正在進行采摘后的夏剪和施肥。“400畝蜂糖李在半個月前已全面采摘并銷售一空,市場上供不應求,今年實現銷售額50萬元”,基地負責人丁林松喜笑顏開道。
2016年丁林松以“大戶+農戶”的模式,流轉該鎮觀音河村和合心村500余畝撂荒土地,發展紫皮脆李100余畝、蜂糖李400余畝,并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取酬等方式把30余戶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鏈條上。在蜂糖李產業的帶動下,當地村民除了參與果園管護外,在房前屋后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栽花植木,讓青山秀水間、田園屋宇后,皆是美不勝收的小景觀。
蜂糖李的甜味還未飄遠,獼猴桃的果香味即將打開游客的“味蕾”。在果實即將成熟的獼猴桃園里,一串串雞蛋般大的獼猴桃密密匝匝的掛滿枝頭,長勢喜人,一片豐收的景象。今年9月初,觀音河鎮將舉辦獼猴桃豐收采摘節,廣大游客就可以采摘品嘗。
據了解,2017年依托獼猴桃“東擴南移”的機遇,該鎮積極探索發展以獼猴桃為主的水果產業,隨著獼猴桃產業成效初現,該鎮不斷完善聯農益農機制,積極探索反租倒包、劃地到戶等模式,將受益面擴展到最大化,進一步激發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實現了“振興一方產業,繁榮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群眾”,蹚出一條獼猴桃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從2017年第一根藤蔓在觀音河岸冒芽開花,到如今2800畝高標準、規范化園區星羅棋布;從1個村的先行先試到全鎮7個村的全面覆蓋。5年的實踐與探索,當地的村民們都已熟練掌握獼猴桃的栽種管護方法,并從心底認同黨委政府為他們選準的這條滿溢果香的致富增收路,獼猴桃產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優生態 提升美麗鄉村新顏值
晚飯過后,水田村村民陳世新習慣到剛剛建好的河邊公園散散步。行走在人行步道上,聽著河里傳來陣陣兒童嬉水的歡笑聲,看著沿河兩岸的老人在悠閑地散步,村里孩子們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追逐玩耍,亭臺水榭與近處的民居、遠處的田園相得益彰……在優美的環境下鍛煉身體,他很享受這個過程。
“隨著公園的建設,許多遷走的人都愿意回來,為沉悶的鄉村增添了幾分活力”,陳世新說道。2021年水田村入選為鄉村振興示范村,該村集鎮段河道治理工程被列為全鎮人居環境整治和田園綜合體項目,共投資295萬元,以240畝農旅融合獼猴桃示范園為背景,建設亭廊、停車場、觀光步道、獼猴桃園外側步道欄桿,每個細節都凸顯出了獼猴桃小鎮特色。
“以前這里到處是菜園子、垃圾堆,雜亂不堪,環境很差,看著就糟心。現在改建成了觀光步道,一有時間就帶著小孩去活動活動,心情特別舒暢!”站在河邊涼亭里,談起如今的生活感受,水田村楊記私房菜老板楊曉明喜不自禁。2021年以前在外創業,隨著人居環境改善后,他放棄了在外奔波,租用村民閑置房屋,做起了私房菜。每逢節假日和雙休日,顧客盈門,他的收入不比在外經商差,還能照顧家里老人和小孩。
優化了“面子”,更要做實“里子”。該鎮在人居環境整治中,更注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在進步村,持續開展衛生示范戶評比活動,評比結果與愛心超市積分、道德評議掛鉤,用利益掛鉤約束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以點帶面,帶動村戶面貌整體改善。在合心村,嚴格落實“林長制”“河長制”,并創新推行垃圾分類處置,鼓勵村民將不同垃圾分類包裝,到垃圾分類處置置換站積攢積分、兌換生活用品與學習用具,實現垃圾降低存量、變廢為寶。
美麗生態催生“美麗經濟”,越來越多的游客跑到觀音河鎮打卡拍照,游山玩水,村民的心思也活絡起來,越來越多村民跟楊曉明一樣,開辦農家樂、私房菜,把資源用起來,讓產業興起來、鄉村美起來、錢包鼓起來。
強治理 凝聚鄉村振興新動能
“老譚,我家種玉米,這個玉米保險是怎么辦的?”“老譚,過幾天我家獼猴桃樹要修枝,你來幫忙指導一下。”今年62歲的譚相興是藥王村退休村干部,有著39年黨齡。退休后,他主動挑起村獼猴桃產業管理的擔子,為村集體產業發展發揮余熱。閑暇之余,他通過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參加培訓等方式,不斷積累獼猴桃管護經驗,主動為村民排憂解難,成為遠近聞名的獼猴桃“土專家”,2021年被觀音河鎮評為產業致富帶頭人。
“張姨,您昨天打電話說需要的日用品已經到了,您這會兒在家嗎?我給您送去。”“小陳,我是你李姨,我們家電費沒了,麻煩你幫我代繳一下”……這是合心村人大代表陳紅的生活日常。
譚相興、陳紅還有另一個共同身份——村級“321”網格長,類似于他們活躍在基層一線的網格長,該鎮還有176名。觀音河鎮依托“321”基層治理模式,以村民小組為基礎,按照“就近就便、方便管理”的原則,統籌考慮地域面積、人口分布、網格任務等因素,將7個行政村劃分為129個基礎網格,真正實現了網格劃分無交叉、無遺漏、全覆蓋,明顯提升了矛盾糾紛調解、防詐騙宣傳、疫情防控宣傳、民事代辦、風險排查報送等工作的效率。今年來,該鎮為進一步推動“321”基層治理模式提質增效,使黨建網格與治理網格“雙網融合”,以“321”基層治理模式網格劃分為基礎,在有3名黨員的網格中建立網格黨小組26個,不斷建強組織體系,延伸組織觸角,為農村無職黨員搭建發揮作用的平臺,推動人員在網格服務、資源在網格聚集、問題在網格解決。
在興產業、優生態、強治理一系列舉措的推進下,鄉村振興畫卷將繪就的更加壯美,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將成色更足,“產業美、生態美、生活美、宜居美、人文美”的“五美觀音河”愿景正逐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