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李忠 陳戈青)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中省有關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工作部署,積極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確保糧食安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龍頭工程、基礎工程,按照 “五個統一”要求,堅持高效率組織、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運作,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提高站位強部署。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并納入市對縣糧食安全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內容,先后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等,市領導親自安排部署,市委狠抓落實辦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狠抓落實重點工作進行督辦,有力推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順利實施。各(市、區)高度重視,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加大項目投入,提高建設標準,各縣(市、區)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累計自籌資金3474萬元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高質量推進農田建設贏得了主動。
科學設計提水平。高質量推進高標農田建設規劃是基礎。從選點開始,廣泛聽取意見,合理建設布局和時序安排,扎實做好項目謀劃、規劃選址、勘察設計等前期工作,因地制宜加大對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等農田水利投入力度,合理規劃布局硬化道路、堤防工程等,讓有限的財政資金發揮了最大效益。同時,專門聘請技術專家,深入實地逐縣(市、區)開展方案現場評審,進一步優化方案設計。先后取消、更改不合理設計30余處,優化設計內容50余處,涉及資金近7000余萬元,確保建設一片、成功一片、帶動一片。
強化管理抓質量。按照布局優、質量好、數量足、產能穩、生態美、管護嚴的要求,強化項目實施全程監管,從“管結果”變為“管過程”,向管理要質量、要效益。全面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標制、公示制、監理制四項監管度,加強施工、監理等從業單位行為管理,建立健全“政府監管、社會監理、群眾監督”三級質量監控體系,強化施工質量巡查,重點工程、關鍵設施積極推行第三方機構開展項目工程質量檢測,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堅決防止出現偷工減料、半拉子工程、設施不配套、不達標、不能用等現象,切實解決田間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問題。
融合發展提效益。為發揮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基礎性、帶動性作用,不斷提升項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各地堅持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緊密結合起來,將項目放在重點幫扶村實施,改善脫貧村農業生產條件;堅持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糧食生產功能區相結合。通過工程改造,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三年來累計實施糧食功能區高標農田建設28.97萬畝;堅持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新型經營主體相結合,確保建成高標農田發揮最大效益。各縣(市、區)也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切合當地實際的經驗和做法。漢陰縣、嵐皋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經驗先后在《農民日報》刊載。
完善機制促長效。高標準農田“三分建、七分管”。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已竣工驗收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及時辦理資產交付手續,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明確村集體組織、合作社或園區業主為管護主體,簽訂管護合同,落實落細管護責任。印發了《關于加強農田建設工程管護的通知》,明確管護資金來源,強化資金保障,積極調動受益主體后期管護積極性。對竣工驗收的高標準農田及時上圖入庫,加快實時動態監管,確保建成高標準農田持續長久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