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王星)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山區稻漁綜合種養發展路徑,聚焦“畝產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目標,積極推行“龍頭企業+園區+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初步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擴漁、糧漁雙贏”,為鄉村產業振興貢獻了漁業力量。
上半年,全市共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3.23萬畝,發展藕塘綜合種養1000余畝,稻漁綜合種養水產品產量突破2300噸,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1個,培育種養面積500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2個,100畝以上主體23個,建設稻漁深加工企業4家,注冊稻漁綜合種養品牌4個。
高度重視高位推進。印發《養殖水域灘涂規劃》《關于加快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發展目標、區域布局、發展路徑和保障機制。2021年,將稻漁綜合種養列為生態漁業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錨定“穩糧增收糧漁雙贏”發展定位,分解下達種養任務,加強現場督導和調度統計,確保工作推動有序推進有力。
強化科技支撐引領。依托桂建芳院士工作站等機構專家,積極推進科研成果試驗、示范和推廣,因地制宜引導推廣稻魚、稻(藕)蝦、稻蟹等模式。實施標準化提升改造,嚴格控制溝坑占比等指標,提高稻田綜合種養的標準化水平,整合農業科技下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資源,積極開展稻田綜合種養線上線下教育觀摩。
強化政策資金扶持。加大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統籌高標準農田建設、撂荒地治理、糧食直補等項目,整合統籌“中省項目資金+縣區配套資金+社會資金”,對龍頭企業、重點園區、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實行獎補扶持,加快推動稻漁綜合種養。
搭建平臺破解難題。積極搭建合作平臺,推動農企聯動、合作共贏,促成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簽訂訂單,由龍頭企業墊付魚苗款并對稻漁產品實行訂單收購,解決資金投入、技術服務、產品銷售等難題,利益實現合理分配,充分調動小、散養殖戶發展積極性,實現優勢互補、抱團發展。
融合發展提質增效。積極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旅游+康養+休閑+科普”等新興業態,成功舉辦插秧節、荷香旅游季、摸魚釣蝦比賽等系列活動,打造硒蓮小鎮、漢陰永豐等一批生態環境優美、服務功能完善的休閑漁業基地。同時,積極扶持企業開展水產品精加工,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