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楚珺 李俊
區別于普通建筑工人,在盛夏高溫天氣里,李山不用遭受曝曬,在漢濱區五里工業集中區的廠房內就可以完成自己的工作。
“我家住城區江北,之前一直在外地工作。今年2月份進廠,主要負責模具組裝和混凝土澆筑。一個月工資在4500元左右,園區包吃住,宿舍就幾步路。”陜建十二建集團新型建材公司的廠房內,正在對疊合板進行澆水養護的李山邊說邊停下手上動作,指向不遠處的人才公寓樓。
作為目前陜南地區裝配率最高的建筑樓,陜建十二建集團新型建材園的人才公寓樓就充分利用了預制疊合板等裝配工藝。相比傳統現澆工藝,裝配式建筑是指用工廠生產的預制構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筑,采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和信息化管理的建造模式,把傳統建造方式中大量的現場作業轉移到工廠進行,是一種可實現建筑產品節能、環保、全生命周期價值最大化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建筑生產方式。
“通過數據分析,相比傳統工藝,我們公寓樓的裝配結構減少建筑垃圾80%以上,相比傳統現澆工藝可實現節材20%、節水60%、節能70%,減少碳排放15%。”陜建十二建集團新型建材園區負責人楊奇介紹。
據了解,陜建十二建集團新型建材公司于2018年7月成立,園區占地167畝,總投資3億元,是集裝配式建筑設計、建材生產與研發、現代物流為一體的PC構件生產企業,是由陜建控股集團控股成立的一家新型建筑工業化企業,總占地167畝,一期投資3億元,引進國內先進工藝技術及設備,建成自動化綜合生產線、固定模臺生產線、商品混凝土攪拌站、模具車間、綜合實驗室等配套設施,主要生產房建、市政類預制混凝土構件,如預制疊合板、預制陽臺板、預制空調板、預制樓梯、預制綜合管廊等16余項。年設計產能預制構件10萬立方米,商品混凝土30萬立方米,預計實現產值4億元,年上繳稅費4000萬元,有效帶動配套產業實現總產值10億元。隨著國家推動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的部署,目前全國已有多個省市出臺了裝配式建筑專門的指導意見和相關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對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在西安政策導向比較明顯,建筑工地在做規劃審批時,裝配率是一項硬性指標,指標沒達到,規劃審批過不去。”據楊奇介紹,公司的客戶目前大都來自西安,但因為物流原因,公司的產品在價格優勢上競爭力較弱。
而安康目前已經出臺了相關文件,政策落實上正在跟進。去年八月,陜建十二建集團新型建材公司與安康學院簽訂共建裝配式建筑教學實踐基地合作協議,為安康學院相關專業學生提供實習平臺,安排專人培訓指導,帶領學生參加企業的項目開發和生產實踐,參與裝配式建筑行業論壇及學術講座,雙方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發等方面不斷拓展合作深度。
楊奇認為,政府的政策導向是一方面,企業自身也要同頻共振。從去年開始,公司開始籌備一場高規格的產品推介會,計劃邀請省住建部門、陜建集團的領導、十二建的領導、以及安康各大建筑施工企業參加。因為疫情,推介會推遲了三次,而近期楊奇和同事們正在重啟籌備工作,加快推進。
借力安康城市發展,在城改、棚改等方面拓展企業發展空間,依托安康市特色小鎮建設規劃,利用陜西建工的品牌優勢和資源優勢,打造陜南地區裝配式建筑產業集群,吸引本地適齡勞動力的就地安置、就地工作、就地發展,這是陜建十二建集團新型建材園的下一步規劃。楊奇相信,在推動綠色建筑規模化、推動安康建筑業轉型升級的路上,公司的發展將為安康的鋼鐵森林注入綠色基因,而這與百萬安康兒女加快建成西北生態經濟強市,聚力建設幸福安康的奮斗目標也高度契合。
“園區設計年產能預制構件10萬立方米,目前實際產能只有1萬立方米。”在楊奇看來,這反而意味著未來只要市場打開,園區能創造價值的空間,將是一片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