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經過多年來的建設發展,位于漢濱區東部的壩河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曾經的窮困落后鎮如今已成為宜居宜業更宜游的特色鎮。在堅持走綠色經濟循環產業發展的路上,壩河鎮黨委、政府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讓荒山坡成了產業園,返鄉者成了新農人,無數村民也因此受益,增收致富的夢想正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一一實現。走在壩河鎮的田間地頭,村前屋后,處處可見綠色產業連片成行,路旁花樹雜蕪、風景成詩。“康居壩河,生態小鎮”已躍升成漢濱區閃閃發亮的新名片。
記者 胡智賢 通訊員 柯賢會 王梟
初夏的壩河,青山疊翠,綠水環繞,改造拓寬鋪上瀝青的張壩路兩旁,格桑花開,彩蝶飛舞、蟬鳴鳥唱,一幅幅栩栩如生、富有鄉土氣息的墻畫,把道路兩旁裝扮得絢麗多姿,一座座新型社區如顆顆明珠在山間閃耀,一個個笑容滿面的村民正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園區里忙碌著……世外桃源的新圖景在壩河鎮徐徐展開。
漢濱區壩河鎮黨委書記魯波說:“近年來,壩河鎮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鎮、產業興鎮、旅游強鎮’發展戰略,以綠為本、點綠成金、富民強鎮,走綠色經濟循環產業發展路子,把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變成資源優勢、產業優勢、致富優勢、發展優勢和振興優勢,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壩河道路’。”
綠山興業 山上山下有“銀行”
“端午節期間,桑葉雞蛋賣得非常火爆,訂單都排到一周以后了,可雞的產蛋量只有這么多,顧客經常抱怨等了很久都買不到我們的桑葉蛋。”從事桑葉雞養殖的柯愈鑫訴說著他的“苦惱”。
柯愈鑫是漢濱區壩河鎮繁榮村人,近年來,他在村上成立了盛裕祥生態種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資建設現代化養雞場,改良桑園500畝,養雞20萬只,年產值達9000萬元,同時進行食用菌生產,核桃種植,發展林下經濟。
“桑葉喂雞,雞下蛋賣,雞糞又可以給桑樹施肥,形成了一條綠色循環產業。”柯愈鑫介紹說,由于桑葉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用桑葉喂雞,雞蛋的營養成分比普通雞蛋高3-5倍,蛋黃的比例也明顯變大并且顏色更黃。
柯愈鑫還在養殖場里安裝了網絡視頻監控,各地的消費者能夠隨時在手機上通過網絡查看養殖的全過程,桑葉雞、桑葉蛋因生態健康、營養味美,從而贏得了顧客信賴,銷路很快打開。
桑葉雞養殖的迅速發展,也帶動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115戶群眾入股分紅,256人長期在合作社從事種植養殖、產業管護等工作,園區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強力引擎。
“我這兩年依靠紅薯產業賺了錢,去年種紅薯3畝,收入7000多元,在伍灣紅薯加工廠務工收入8000多元,流轉土地種紅薯分紅1224元。”提起紅薯,伍灣村9組高世美激動地說,“紅薯是我們家的‘金疙瘩’, 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6年,壩河鎮伍灣村民崔世滿根據該鎮氣候溫潤、草木茂盛、綠色資源豐富的特點,經多方學習考察,決定帶領村民發展綠色循環農業,成立漢濱區鴨鴿山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將紅薯作為農民致富增收主導產業,投資300余萬元,建起紅(紫)薯粉條加工廠、開辦養豬場,采取“黨支部+加工廠+合作社+園區+貧困戶”模式,流轉土地400畝,年產紅薯170余噸,生產粉條30萬斤,出欄黑豬500頭,產值1000余萬元,建立起了紅薯種植、粉條加工、黑豬養殖一條龍綠色循環產業鏈,帶動612人致富增收,人均增收2000元。
山上栽下“搖錢樹”,山下培育“聚寶盆”。在壩河鎮斑竹園村,“牛人”汪順金帶頭成立了康金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起了牧草和蔬菜種植、牛羊養殖、牛糞肥田的循環產業,流轉土地100畝種植牧草,聘請31人在農場務工,與15戶簽訂牧草種植收購協議,讓24人代養牛羊,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
壩河鎮長代記鑫介紹說:“壩河鎮依托當地資源優勢,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大力發展大棚蔬菜、核桃、食用菌、粉條、辣椒、紅薯、養蜂、養牛、養豬、養雞等種養殖加工一條龍綠色循環產業,成為邊遠山區群眾取之不竭的‘綠色銀行’,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目的。2021年,全鎮人均純收入達到12112元,同比增長8.25%,脫貧致富成效顯著。”
碧水“生金” 一江清水潤萬民
“這些魚苗是剛拉回來的,每個魚池放1萬多尾。”近日,35萬尾魚苗活蹦亂跳著進入陸基錐桶高位養殖魚池,激蕩著壩河鎮斑竹園社區鄉村產業振興的“一池春水”。
2021年8月,在湖北武漢從事水產養殖10余年的村民唐印章帶著經驗和技術回到了家鄉壩河鎮。“壩河鎮用水、用電、通訊等設施完善,我當時抱著試一試的決心,創立漢濱區程泰源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陸基錐桶高位養殖養魚技術,充分利用當地特有的優質山泉水養殖生態魚。”唐印章說。
在養殖基地內,記者看到一個個直徑為10米、深15米的高位養魚池整齊排列,這些圓桶型魚池由鋁鋅板圍成,里面鋪設了藍色防滲帆布,底部為錐體結構,每個池子一端的管道處,循環水正源源不斷地往桶里灌,池水能恒溫保持在25攝氏度左右,且每個圈養池可保持24小時持續增氧,為魚苗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生長環境。同時,還配套建設排污口、攔魚網、連通池循環系統等塘底排污工程,打造集規模化、標準化于一體的高密度生態循環養殖模式。
不僅如此,與傳統的養殖模式相比,這樣的養殖模式還便于精細化管理,可降低魚兒病害發生率、提高產品質量等。
唐印章說,在傳統池塘養殖模式下,魚的“吃喝拉撒”全部集中在一個大池塘中,養殖尾水處理難,水體環境難以控制,魚病防治難度也大,但是利用陸基高位魚池養殖就能完美地解決這些問題。
壩河鎮副鎮長陳志恒說:“養殖項目總投資500萬元,占地面積3100平方米,目前項目一期已建成陸基養殖高位池11個1100平方米,二期規模預計2000平方米,養魚70萬尾。建成后,將成為漢濱區最大的陸基養魚產業基地,帶動150人就業,有利于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質量的改善,產生良好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據了解,壩河鎮境內有大小河流10多條,水質優良,水資源豐富,鎮上把河水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旅游項目建設、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實施河堤加固、植綠美化、綜合整治、防汛防滑、安全飲水等項目,堅決杜絕“三高”企業和產能過剩項目落戶壩河,實現了鎮村污水無害化、生態化。
陳志恒說:“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促進當地水產養殖、水上游樂、康養民宿產業蓬勃發展,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生態優先 康養旅游好“錢景”
“我們一家在這租住村民房子快半個月了,天天出門賞花、拔野菜、爬山、聽鳥叫、呼吸新鮮空氣,吃香噴噴的米飯、鮮嫩可口的魚肉、地地道道的農家菜。”慕名前來樟樹村游玩的楊女士贊嘆不停,她說在這里體驗到了兒時的快樂。
“今天天氣這么好,約好朋友一起來曬太陽、看梯田、觀山色,這里真的太美了。”游客張先生說。在樟樹村,三三兩兩的游人穿行在田野里,賞景拍照,舒心愜意。
“我經常帶兒子來這里玩,他特別喜歡這個園區,在這里,孩子可以跟農作物近距離接觸,了解農作物生長知識,體驗勞動的樂趣。”李女士一家玩得很開心。
位于壩河鎮最南端的樟樹村山高林密、光照充足,空氣清新、田地開闊,降雨適中、四季分明。明清時期,這里出產的大米因多年上貢朝廷而獲得“上古巴河、貢米之鄉”的美譽,聲名遠播。2019年,在壩河鎮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扶下,樟樹村民陳心貴充分利用當地生態資源優勢,在“稻”和“漁”上下功夫,做好水稻種植、稻田養魚、農耕體驗、民宿康養、鄉村旅游文章,打造農旅融合新亮點,在發展產業的同時美化了鄉村。
采取同樣做法的還有壩河鎮寺姑村,該村所在的伏羲山海拔較高、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森林郁郁蔥蔥,適宜獼猴桃生長,所產的獼猴桃細嫩多汁、清香鮮美、營養豐富、酸甜可口。
“我們每年都要舉辦‘獼猴桃節’,開展特色農產品展示、文藝展演、獼猴桃品鑒等活動。”寺姑村獼猴桃產業合作社負責人程鑫介紹說。
近年來,壩河鎮寺姑村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依托“支部+企業+園區+合作社+科研單位+家庭農場+貧困戶”模式,種植獼猴桃1200畝、核桃1195畝、黃花300畝,養殖烏骨黑鳳雞 40000 只,年出欄肥豬300余頭,帶動主導產業和旅游業快速發展,幫助群眾致富增收。
壩河鎮長代記鑫介紹說:“壩河鎮天藍水綠,一年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樹木常綠,空氣清新,很多外地人被壩河鎮的自然環境所吸引,來這里旅游的人絡繹不絕,走的時候還要買一些大米、硒魚、核桃、木耳、獼猴桃、土蜂蜜、土豬肉,回去送給親朋好友。”
利用生態資源、田園風光、民俗文化等資源優勢,壩河鎮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依托,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助農增收致富奔小康,用實際行動繪就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畫卷。
存入綠水青山,收獲“金山銀山”。壩河鎮黨委書記魯波說:“我們將以生態文明引領綠色發展,大力建設‘兩山’銀行,繼續釋放綠色發展新動能,持續帶動群眾致富增收,助推鄉村振興,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壩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