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昌發先生是安康電視臺《安康電視報》老報人、知名報告文學作家、優秀新聞工作者,他文化底蘊豐厚,愛好廣泛,涉獵多種文藝門類,屢有佳作問世。各類表彰無數,成績斐然,卻為人低調。退休后,他孜孜不倦“著書立說”,堅持筆耕不輟文化養老收獲累累碩果,辛勤創作3部長篇小說,進入文學寫作的又一個高峰期,把自己積累沉淀一輩子的知識和經驗貢獻給社會。對他來說,但得夕陽無限好,他要更加努力地工作,為安康文學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高中畢業,田昌發回到家鄉當上了一名小學教師。那時正是“向雷鋒同志學習”全民運動高潮,學校組織大型文藝宣傳活動,他為孩子們寫下了《雷鋒贊歌》朗誦詩,120行,朗誦非常成功。不到半年,來了兩位電影放映隊的師傅,不容分說,就把他的小棕木箱和鋪蓋卷運走了,他們說放映隊要一個能寫會畫的人,組織關系他們都辦好了,跟他們走吧。他只得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小學校。
電影放映隊跋涉在家鄉的山山嶺嶺,巡回放映,很受群眾歡迎。他把電影隊跋山涉水在山區放映電影,群眾熱情歡迎的事跡,寫成了兩千多字的新聞稿,刊登在《陜西日報》紀念版上。每到一地,他就去采寫當地人,采訪新鮮事,編寫快板詞,繪制成燈片,當晚就上“土電影”。當時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他畫出一組組二三十片的幻燈片,給予完整報道。后來,三線建設開始,放映隊又上了陽安、襄渝鐵路,為鐵道兵戰士、民兵連和學生連放映電影。
領導發現了田昌發是個人才,很快就把他調進安康縣城,負責全縣的電影宣傳工作。他通過影評、通訊、特寫、報告文學,采寫先進事跡,歌頌英雄人物,報道山鄉巨變,一發而不可收。1976年,田昌發被調入安康縣委宣傳部,專事通訊報道。他采寫了大量的新聞,拍攝了許多照片,刊發在省市報刊上。1983年7月31日,安康特大洪水災害的當天,他隨安康城關鎮的干部一起在東壩檢查災情,疏散群眾,緊急情況下,上了一只木船,在奠定塔附近的洪流里漂浮了一夜,翌日才爬上岸,找到家人。之后,他又拍攝了大量抗洪救災的照片,舉辦抗洪救災展覽。他還調查了解在抗洪救災中一些干部群眾的先進事跡,為英勇搶救國家財產和救人的死難烈士撰寫調查報告,被授予抗洪救災三等功。
對田昌發影響最大的是著名報告文學家徐遲先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由此他又看了徐遲的《祁連山下》。此后當代作家的諸多報告文學作品,使他震動和感懷。在火熱的生活里,田昌發游走在山山嶺嶺,采訪不止,寫作的文思和激情如山泉般噴薄而出。白河的修石坎梯地的“三苦精神”,他寫了報告文學《血肉長城》;紫陽竹山村在懸巖上修路,他寫了《路魂》;他采寫全國綠化造林勞動模范杜德寶,寫了《樹魂》;他采寫全國勞動模范火葬場接尸整容工郭定翠,寫了報告文學《安魂女神》;他采訪十三大代表、漢陰縣特級教師查振坤,寫了報告文學《雙乳瓊漿》;他采寫全國勞動模范屈良和,寫了報告文學《滿目青山夕照明》;他還采寫了解放軍文藝戰士崔八娃的悲情人生,寫了報告文學《一顆星星的隱現》;還有報告文學作品《降龍伏虎圖》《橫斷江流》《她有三千弟子》《古廟新歌》等等。《雙乳瓊漿》擠上了《人民文學》雜志,《滿目青山夕照明》登載在《人民日報》海外版,還有20多篇報告文學集束炮彈式地刊發在陜西日報、農民日報和安康日報上,位置醒目顯赫,成為陜西報告文學界殺出的一匹黑馬。他的報告文學《安魂女神》入選到1995年安康地區初中升高中語文考題,據初升高命題組鄒和生說,考題問報告文學《安魂女神》中的主人公是誰,請說說主人公的精神品德。
1987年12月28日,安康電視臺成立,田昌發躍躍欲試。他干了10年電影工作、10年宣傳工作,在之后的20多年里,他在電視事業上又干得風生水起。從新聞編輯到新聞部主任、總編室主任,到1994年7月1日創刊《安康電視報》任主編,編采與發行集于一身,10年520多期,他創造性地展示了電視人的奮斗精神和工作風貌。《安康電視報》很接地氣,具有廣泛的讀者群。來信來稿源源不斷,報紙受到廣泛地喜愛。走馬十年《安康電視報》,田昌發社長與主編雙肩挑。一手抓報紙發行和廣告收入,一手抓報紙質量,不僅使該報艱難地生存下來,而且使其蓬勃發展,茁壯成長起來。該報很多版面編排新穎,文字優美,生動活潑,給作者的作品增色添彩。報社經常把讀者請回娘家,舉行聯誼會、座談會和研討會。報社廣泛團結作者,舉辦多項有獎征文活動,都得到安康文化人乃至省內外作家的熱情支持和參與。報紙周圍聚集了廣大的讀者群、業余作者和專欄作家,電視報社是他們心靈傾訴的溫馨之家,成為宣傳安康地方文化,聚集安康文化名人的人脈興旺的文藝沙龍。
田昌發認為柳青和路遙,都是用生命寫作的人。一切有出息,有作為的作家,都應該用生命去寫作。為名利而寫作是卑微的,永遠寫不出宏大的作品。一切有精神追求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都應該鑄造人類真善美的靈魂,都應該到司馬遷的墳頭上洗刷靈魂,在魯迅的著作中擦亮雙眼,向柳青和路遙頂禮拜謁,為崇高的文學殿堂壘砌厚重的磚石而奮斗。
(記者 梁真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