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蘇 通訊員 鄒沅君
裝上棉紗、調好數據、按下開關,只見織襪機齒輪開始飛速運轉、針筒反復運動……不到3分鐘便有了襪子的雛形。次日一早,負責縫頭的農戶便會上門取走襪胚,進行下一道工序……走進漢濱區五里工業集中區西區所在的朝陽社區街巷,熱火朝天的襪子生產加工景象在農戶家隨處可見。
5月初,在漢濱區委、區政府的指導下,五里工業集中區為進一步發揮“園區+總部企業+新社區工廠”模式的作用,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融合發展,繼續把學黨史為民辦實事走深走實,經過多次村情民意調查、反復研判后,結合產業發展情況,提出了“家庭工坊”建設項目。五里工業集中區黨工委副書記王曉莉介紹說:“‘家庭工坊’項目是由五里工業集中區牽頭、漢濱區鄉村振興局、漢濱區五里產業園區投資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新樂祥紡織工貿有限公司共同實施,由村(社區)組織、以家庭為單位,在總部企業發展基礎上,拓展出的‘園區+總部企業+新社區工廠+家庭工坊’新模式,經過前期緊鑼密鼓的籌備,今年5月底在朝陽社區試點推行,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實現致富增收。”
工廠車間向社區工廠、農民家庭作坊延伸,實現了工廠產能的低成本擴張,農民群眾因此有了更加可靠的家門口收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現代化的工業生產走進社區農戶,這一產業鏈的拓展,對于工業化猶在爬坡的安康意義顯在。
游子還鄉因故土,“梧桐村”里好風景
站在朝陽社區村民凌孝鳳的家門前,一樓開間12臺高速運轉的織襪機躍入眼簾,凌孝鳳有條不紊地操作著織襪機,不時整理織好的襪胚,笑盈盈地向記者介紹:“這個還算輕松,操作也簡便,都是電腦設計好的程序,線頭斷了接一下,棉紗線完了就換新的,襪子織好后進行收集。”
今年52歲的凌孝鳳,20多歲就和丈夫王開春在南方打工,二十余年間,他們不停地在鞋廠、螺絲廠、橡膠廠等企業的流水線上輾轉,用每月5000多元的工資支撐著一家老小的生活,日子過得“鹽淡油淺”。2020年,由于家中父母年歲已高,需要有人隨時看顧,凌孝鳳回到了老家五里,正發愁以后單靠丈夫的工資都不夠生活的時候,鄉親鄰里聊天時提到的園區企業招工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聽說那個襪子廠在招工人,不行你去試試唄。”“我沒做過襪子,我怕做不好,這邊工廠估計工資給的低吧……”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凌孝鳳走進了入駐五里工業集中區的安康新樂祥紡織工貿有限公司,成了一名織襪工人。“剛開始啥也不會,就是前三個月跟著師傅學,過了幾個月慢慢掌握了技術,手上熟練后活也做得多了,工資也能拿到五六千元,不比在廣東打工的工資少,我都沒想到老家還能拿到這么高的工資。”嘗到甜頭的凌孝鳳,從此堅定了要在家鄉工廠好好干下去的決心。今年5月份,五里工業集中區決定在朝陽社區推行“家庭工坊”項目,得知消息的凌孝鳳,立即感覺到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便迅速找到社區,表達了自己要報名參與的迫切心情。
朝陽社區黨支部書記陳玉璽回憶道:“她是第一批最后一個知道的,飛奔過來報名后,我們綜合考慮了她家里的房子不用改造都符合條件,并且在新樂祥紡織工貿有限公司上班,有技術基礎,就讓她成了編織組的一戶。”拿到名額的凌孝鳳,懷揣著激動的心情將遠在深圳打工的丈夫叫回了老家。“你趕快回來,現在政府給的政策這么好,預計一年能掙20萬左右呢。”就這樣,在外務工多年的凌孝鳳夫妻,因“家庭工坊”項目的推行,終于結束了打工生涯,實現了由“打工人”到“創業人”的身份轉變。每天天剛亮,凌孝鳳便起床看顧織襪機,晚上則是丈夫值班,保障機械24小時生產運行,12臺機器每天平均能生產6000多雙襪子,和在廠里上班的產量差不多。
第二天,再由縫頭戶魯仲霞從她家領走襪胚,進行襪子縫頭、翻面。從前靠著開麻將館度日的魯仲霞,如今滿懷信心扎進了家中的工坊,手指翻飛間,一雙雙襪胚就成了人們日常所穿的襪子。魯仲霞高興地對記者說:“現在孩子作業完成后,出去玩會兒就來幫忙翻襪子,不像以前作業寫完后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手機,慢慢戒掉了‘手機癮’和‘電視癮’,也知道了掙錢不易,學習也比以前更努力,成績也有了提高。”在魯仲霞家中,連70多歲的老母親也幫著一起給襪子翻面,全家齊動員、老少齊動手的場景洋溢著奮斗者的滿滿激情。
按照項目建設的全生產鏈打造規劃,由朝陽社區為核心成立社區工廠,負責本村編織戶生產襪子的整形包裝,整個社區形成襪子的編織、縫頭、定型、包裝加工程序。下一步,該社區將成立電商中心,對生產出來的襪子進行線上線下銷售,真正實現“生產、銷售、售后”一條龍服務,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激活群眾的內生動力,有效帶動群眾走向共同富裕,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
財富自帶汗水香,群眾個個是能人
從一個想法到工坊落地,短短一個月的時間,8戶編織戶、4戶縫頭戶熱火朝天、大干快干為五里工業集中區毛絨文創園所在的朝陽社區注入了無限活力。“這幾天,我們這的村民閑聊時都在說這個家庭工坊,隔三岔五就會跑到社區問,下一批家庭工坊戶啥時候開始報名,大家伙都等著呢。”朝陽社區監委會主任李小榮介紹說。
過去,當地除了傳統農業,沒有什么加工業,群眾增收大多都只能外出務工,家庭離散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的情況十分普遍,大部分村和社區都是“386061”群體。隨著五里工業集中區越來越多企業的入駐,那些曾經離開家園的年輕人紛紛返鄉,形成了“歸雁經濟”推動一方發展的“熱力圖”。而今,由五里工業集中區牽頭,漢濱區鄉村振興局、漢濱區五里產業園區投資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安康新樂祥紡織工貿公司共同投資實施的家庭工坊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村民都會算經濟賬,目前由新樂祥采取保底加工費+獎勵的辦法支付報酬,根據編織不同的襪子一雙襪子0.11元起、縫頭0.037元一雙、整型0.05元1雙,每天每臺織襪機可織襪400至500雙以上,每戶家庭工坊12臺編織機每天可編織襪子6000雙左右,按照每雙0.11元加工費每月可獲得收入近2萬元,每年可實現收入24萬元,除去電費等開支,每年每戶約有20萬元的純收入,房子都是他們自家的,不僅能掙到高工資,還有效盤活了群眾的閑置資產,家庭剩余勞動力也能一起干活增加收入。”提及家庭工坊在群眾間激起的熱烈反響,安康新樂祥紡織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顧志紅的言語間滿是欣慰。
如今,第一批家庭工坊實行8戶編織、4戶縫頭、1戶定型包裝為一個生產小組,村民親切地稱之為“841項目”,編織戶定期在新樂祥公司領取生產襪子所需的原材料,每2戶編織戶生產的襪子供應1戶縫頭戶,每天公司安排專人到戶收取生產好的襪子。編織戶的考核任務由縫頭戶負責,縫頭戶的考核由定型戶考核,定型戶的考核由包裝戶考核,公司根據收取的襪子考核包裝戶,并按照在公司領取的原材料核對襪子產量,根據收取的襪子數量、質量給付加工費,既實現各負其責、比學敢超,又促成了相互考核和監督的體制機制。
在李小榮原本空置的自建房里,退伍回鄉的侄子李壯對自己的新事業充滿了信心與干勁。“我之前就想著回到老家干些啥,沒想到現在工廠開到家門口,我學了技術后,還由打工人變成了創業者,這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樂得合不攏嘴的李壯,看著眼前的織襪機,眼里充滿著希冀,淌下的滴滴汗水,凝結成內心對美好生活奮斗的不竭動力。在叔叔李小榮的鼓勵和支持下,李壯還準備擴大規模,把屋后的空院子和二樓空置的房間都拾掇出來,改造成車間,容納更多的織襪機高效生產。
放眼整個朝陽社區,從前三個一群、五個一伙的閑散人員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工廠里不斷涌入的新面孔,是家庭工坊中手腳不閑的追夢人。通過建園區招商引資入駐企業,群眾實現了由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而建設家庭工坊,又進一步從“打工人”向“創業人”轉變;房子從資產向“資本”轉變。
外來“好經”本地念,結隊前行是核心
五里工業集中區基于紡織服裝、毛絨文創類總部企業的逐步入駐和壯大,借鑒浙江諸暨家庭工坊模式,充分學習先進理念、先進經驗,培育、壯大以群眾為核心的生產經營隊伍,集聚提升產業鏈,衍生出車間進社區、班組進家庭的生產模式,經過首批試點運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在堅持走產業建群、集群、強群化發展為企業賦智、賦能、賦值的過程中,五里工業集中區強勢推進富硒食品、新型建材、紡織服裝三大百億產業集群建設,并積極幫助產業開拓新的生產路徑。家庭工坊的落地落實,為企業孵化提供了持續動力。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廣大農村地區亟需各類產業帶動,五里工業集中區充分發揮政企聯動力量,采取總部企業投入流動資金,政府扶持設備及裝修的啟動措施,不斷完善生產、管理的規章制度,讓家庭戶成為毛細血管般的存在,為企業減負、產業增量、群眾增收提供了載體。
圍繞“家庭工坊”模式的做大做強,五里工業集中區下一步將在全區范圍內發展家庭工坊村100個、家庭工坊戶10000戶,預計年可生產成品襪子144億雙,實現產值300億元、稅費4.5億元,帶動就業30000余人,可獲加工費28億元。
在著力打造中國西北襪城的宏偉藍圖下,漢濱區五里工業集中區乘勢而上,堅持延鏈、補鏈、強鏈的發展思路,不斷拓展產業延伸鏈條,爭取把更多老百姓嵌入其中,讓人人掌握一門技術、戶戶都有創業機遇成為現實。
“奔走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為了民生福祉,為了經濟發展,將全力打造‘園區+總部企業+新社區工廠+家庭工坊’新發展模式,將家庭工坊打造成為新的‘漢濱名片’,使家庭工坊成為助力鄉村振興、創新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助推五里工業集中區插上騰飛的翅膀,提檔升級、提質增效,躍向發展新高地,為譜寫漢濱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作出更大貢獻。”漢濱區委書記范傳斌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