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譚海波 李兵
“我在這里務工有八九個月了,基本每天都有活干,不出家門就能掙錢,我希望花卉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這樣我們的日子也越來越有盼頭。”正在寧陜縣皇冠鎮高山花卉園區務工的皇冠鎮興隆村村民唐明聰高興地說。
皇冠鎮結合“生態立縣、文旅興縣、產業富民”的戰略要求,依托地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花卉產業、打造鄉村旅游品牌,不僅美化了環境也為群眾持續增收找到了項目。
近年來,寧陜縣認真踐行“兩山”理念,堅持生態立縣,把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緊密融合,走出了生態美、產業興、活力足的國家核心生態功能區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徑,綠色已經成為鄉村振興新動能。
打好生態牌讓綠變成金
“我覺得參加本次植樹節活動非常有意義,增強了我們植樹造林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傳播了綠色發展理念。” 3月12日,寧陜縣公安局民警楊全全積極參加了植樹造林活動。
當天是第44個植樹節,寧陜縣組織全縣廣大干部職工,在縣級植樹點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同時,該縣還發起的“云植樹”行動,組織網友在線認養樹種,線下專人種植養護。
地處秦嶺南麓的寧陜縣,總面積3678平方公里,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92.8%,是“南水北調”和“引漢濟渭”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也是國家重點林業縣和生態功能區。該縣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牢記“國之大者”,汲取“秦嶺之訓”,不斷擦亮“綠水青山”的底色和“金山銀山”的成色,讓越來越多的群眾享受到生態紅利。
為保護秦嶺生態環境,寧陜縣堅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面推行“林長制”,管護天然林240萬畝,封山育林22萬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常態化、制度化,建成集鎮污水處理廠9個、垃圾場11個,村級污水處理站23個,森林覆蓋率每年提升0.4百分點,達到96%,空氣優良天數和出境斷面水質連續五年穩居全國前列,獲評中國“天然氧吧”,大熊貓、金絲猴、朱鹮、羚牛等珍稀保護動物數量攀升,國寶朱鹮從野化放飛時的26只增長到300多只。
該縣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國土、林業、水利、環保”四位一體的縣鎮村三級生態環保網格化工作體系,建立了護林員、護河員、生態網格員專業環境保護隊伍,實現了生態環境監管全覆蓋、全時段。
在保護生態的同時,農民也從中受益。該縣完善生態補償政策,堅定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信心,每年兌現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230.66萬畝3079.885萬元、退耕還林補助200萬元、庫區搬遷補助86萬余元、耕地保護補助430萬元,通過山水林田等惠民政策的落實,吸納更多群眾參與生態保護。全縣參與生態保護的1400名群眾年人均增收7000元。城關鎮寨溝村,是朱鹮野化放飛基地所在地,保護站建立后,當地整合資源開展原生態水稻種植,口感好、品質佳、零污染,組建“綠寶”合作社規模經營,讓好產品賣出了好價錢,同時依托基地發展鄉村旅游,形成了多元業態。
念好“山”字經走出特色路
“我在毛栗坡給人家除草、上肥、施肥,個把月三千來塊錢,在掛面廠一個月能拿到一千多,手頭上比以前寬松些。”寧陜縣金川鎮群眾陳道霞感慨自己過上了好生活。
陳道霞口中的掛面廠,是金川鎮探索天麻深加工,主要從事天麻掛面生產的加工廠。該鎮結合鎮情實際,積極鼓勵群眾發展天麻產業,并通過建立農副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條,來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農民收入。
圍繞破解保護與發展難題,寧陜縣以綠色轉型發展為主線,以生態康養為引領,推進與農業、林業、文教、體育、加工產業融合,帶動鄉村旅游、山林經濟等產業蓬勃興起。
該縣圍繞“菌藥果畜”發展山林經濟,實施產業振興“十百千”工程,年發展食用菌1200萬袋,精深加工率達20%以上,板栗核桃穩產37萬畝,養殖中蜂3.2萬箱、林麝和梅花鹿養殖達1500頭,建設天麻、豬苓、魔芋、食用菌等各類專業示范村22個,建成省市級農業園區13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2個,全縣生態農林產業覆蓋面達75%以上,農民群眾從事生態農林產業人均增收2650元。四畝地鎮的榮庚林麝養殖公司,以循環農業為方向,園區養林麝、水里養大鯢、地上種林果(林麝飼料林)、林下種藥材、空中養中蜂,實現飼料、廢料循環利用,成為“全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全國林業資源綜合利用典型案例”。
寧陜縣不斷推進產業鏈條延伸,建成了核桃、板栗、蜂蜜、五味子、獼猴桃深加工生產線和甜糯玉米、食用菌、葛根初級加工生產線,制定富硒產業企業標準2項、新開發富硒旅游產品6個,獲得中國保健酒認證1項、綠色食品標志認證3項、有機食品認證2項,新建標準化富硒產業示范園1個,培育規上農林產品加工企業7家,形成了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格局,推進農業產業綠色化生產、現代化發展,助力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
該縣還依托生態資源,聚力發展康養產業,建成了悠然山、上壩河、筒車灣、子午梅苑等核心景區,打造了皇冠健康小鎮、廣貨街運動小鎮,實施“秦嶺人家·子午驛站”鄉村旅游品牌提升工程,培育漁灣、七里、蒿溝、海棠園等特色旅游村,開發了旬陽壩、朝陽溝、天華山省級森林康養基地,被評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縣。利用秦嶺自然教育基地、火地塘教學試驗基地,開發科考研學、森林康養、休閑度假、健康療養等產品。通過就業帶動、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效益,點燃了鄉村產業振興的引擎。廣貨街鎮蒿溝村依托秦嶺峽谷樂園景區,運營的四季滑雪館成為國家雪上運動訓練基地,助力冬奧會備戰訓練,當地群眾積極興辦農家樂、從事旅游服務、勞務務工,2021年農民年人均收入達21300元,旅游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65%以上,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唱活山水戲唱響振興曲
“我們漁灣田園綜合體項目預計總投資2.8億元,現在已投入近2000萬元,實施項目有白房子咖啡屋、漢唐驛青旅、社區生態中心、1號民宿,2號民宿的基礎部分已經實施,87畝土地、32處閑置房屋已全部流轉。”寧陜縣城關鎮漁灣村主任黃曉勇說。
漁灣村通過政府投資,提升了水、電、路、渠、田、橋等基礎設施,吸引外地企業投資1800萬元實施田園綜合體項目,形成田園風光、農業體驗、民宿旅居、養老養生復合業態,盤活了村集體資源和村民資產,聚集了鄉村人氣,項目運營以來,每年旅游綜合產值達13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從2018年的10075元提升到13000元。
漁灣村的發展,是寧陜縣近年來發展的生動寫照。該縣以重點改革和招商引資盤活鄉村資源,激活了鄉村振興的發展動能,讓美麗環境成為核心競爭力,城鄉因生態而美、產業因生態而興、群眾因生態而富的路子越走越寬廣。
寧陜縣先后完成國家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區試點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探索了公益林股份經營、公益林預收益貸款、林權貸款“直通車”、林權“三權分置”、林業碳匯、“兩山銀行”等全省全市首創性改革,以改革激活山林、土地、資產、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吸納群眾以土地、資金、勞務入股經營,支持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
該縣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生態內涵,開展子午道、古村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工程,培育了廣貨街山水文體、安寧蘭苑等文化骨干企業,舉辦秦嶺蘭花文化藝術節、采摘節、農民豐收節等活動,提高了全民生態文明意識。深化“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破解陳規陋習,弘揚新風正氣,開展法律進鄉村、社區、校園、家庭宣傳教育活動,設立紅黑榜和善行義舉榜,營造了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圍繞生態康養、綠色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寧陜縣強化招商,出臺穩投資等40條政策措施,近5年簽約招商項目57個,已到位資金157.5億元,而企業入駐更是帶動技術、管理、金融等人才聚集,不少在外的寧陜人紛紛返鄉就業創業,讓鄉村的發展越來也有奔頭。
“要切實踐行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依托項目生態資源優勢,搶抓發展機遇,高標準、高起點做好產業布局打造精品,促進鄉村振興。”安康市政協副主席、寧陜縣委書記鄭紅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