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羅偉 李瑩
燈光明亮,色澤誘人,鏡頭中,只有一雙手隨著場景的變化靈巧地行動,沒有話外音,沒有單獨的解說,僅僅只是一道道美食不間斷地更新,便有近百萬粉絲關注了“劉大鍋美食”抖音賬號。
“劉大鍋美食”的運營者名叫劉宗模,是漢陰縣觀音河人,原本在外做廚師的他,2020年因疫情滯留在家,每日閑極無聊,刷著短視頻平臺上花樣百出的各類視頻,他也有了自己做短視頻的想法。
拍攝、剪輯、發送,劉宗模對短視頻的理解簡單粗暴,一開始的關注量寥寥可數,思來想去,他覺得自己的方式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對短視頻的理解過于片面。
在得知政府對此有專門的培訓后,他找上了漢陰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時逢該縣積極創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契機,加之疫情的催化,短視頻迎來了發展的風口,在著力推進電商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政策指引下,由政府免費搭建的培訓平臺吸引了一大批心懷電商夢的“三農主播”。
“硒哥硒妹”們實地直播,助力鄉村振興。
“他們一般都有在外闖蕩的經驗,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比較高,加上互聯網經濟現在本身就是熱潮,所以我們的培訓開班以后,就吸引了大量短視頻運營者來參加培訓,主要教授的就是拍攝、剪輯技巧,還有各類注意事項,理論課和實操課有機結合起來,讓他們能掌握更多的前沿知識。”漢陰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副主任張春介紹。
官方推波助瀾的支持下,大批如劉宗模一般的短視頻愛好者站上了時代的風口,迎著浪尖挖掘到了互聯網產業中的富礦。“劉大鍋美食”“海霞姐姐”等賬號,紛紛在短視頻領域栽下了獨屬于自己的“搖錢樹”,去年疫情稍緩時期,劉宗模光憑帶貨就月賺15萬元。
更多的“三農產業”也被嵌入到互聯網發展的浪潮中,迎來了逆勢增長的新機遇。在漢陰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運營的“人文漢陰”短視頻賬號上,全縣各項產業紛紛通過屏幕吸引了大量的網民關注,盤龍桃園、漩渦梯田、雙乳荷塘、蔬菜基地……每到風景最美時、蔬果豐收季,總有“人文漢陰”的身影,用一根網線賺來流量,為當地聚攏了人氣與財氣。
而放眼全市,官方對互聯網經濟的扶持早已形成合力,滲透到各行各業中,由此也催生了大量“網紅”,為本土產業發展注入了更加鮮活的新興力量。“秦巴奶奶”“大瀅媽媽”“巴山戶外”等本土網紅無一不是在創業過程中或多或少參加了官方組織的系統培訓。
“隨著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網絡直播已成為電商發展新動能風向標。”旬陽市電子商務服務中心業務股股長丁祥林告訴記者,為順應時代潮流,也為加快電商直播和文旅宣傳推介人才隊伍培育,旬陽市在今年開設了電商直播人才培訓班,目前已開展了兩期培訓。
他們通過電商直播基礎知識講解、戶外場景實操拍攝、視頻剪輯、抖音直播帶貨實操技巧、相關數據分析等相關培訓,打造了“旬陽娃”直播帶貨聯盟。
而在漢濱區,連續多年來的電商培訓,讓一大批“硒哥硒妹”闖出了特色農產品+新農人的致富路。漢濱區互聯網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彭燭對此印象頗深,大概從疫情那一年開始,短視頻行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到今年,已經可以看出網紅直播帶貨是大勢所趨,短視頻行業也可以帶動電商產業發展。
王秀梅(右二)正在直播。
(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順應時代趨勢,漢濱區主動融入網紅經濟發展浪潮,借助電商平臺,通過直播帶貨推銷本土特產。”彭燭介紹,漢濱區依托“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由服務中心數字經濟部牽頭負責,不定期地開展普及性、精準性、技能提升性的免費培訓。但那個時候網紅經濟浪潮沒有現在這么大,當時的培訓主要是培養電商復合型人才,來解決電商產業發展過程中人的問題。到去年年底,已經開展各類電商培訓40期,完成了近1萬人次的培訓。
“除此以外,我們還創新開展‘硒哥硒妹’網絡主播培訓班,這也是公益性的免費培訓,從短視頻定位、剪輯拍攝手法、運營引流、實戰操作和商業變現等方面全方位為學員授課,為漢濱區培養一批本土主播,造就一批本土‘網紅’,對優秀的創業青年,積極引導與區內互聯網公司簽約成為主播,公司為其免費提供辦公場所及相關設施設備,聚力孵化一批本土電商人才,為鄉村振興夯實人才基礎。”彭燭說。
說到“硒哥硒妹”的培訓,令彭燭無不感慨的是,培訓的課程選擇是雙向的,即中心給學員進行普及性標準化的培訓,同時也要了解學員的意愿和反饋,學員想學習哪方面的東西,中心統一了解后給學員進行相關培訓。比如在培訓過程中,他們明顯感覺到大家對短視頻直播帶貨更感興趣,因為“硒哥硒妹”們發現這不僅可以增加個人的人氣,最終還能產生經濟效益。
收益所帶來的催動力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上,幾乎所有活躍在短視頻平臺上的主播們,都是沖著“一旦成功便有巨額回報”的目的去拍攝的,即使粉絲量不那么盡如人意,也同樣可以通過直播帶貨為產品引流,或累積人氣以待后發。平利縣富硒堂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秀梅就是典型的示范,因為入行早,加之抓住了機遇,所以盡管粉絲量只有30萬左右,她的茶葉依然俏銷“云上”,平均每月直播帶貨銷售收入達300多萬元。
在安康市委黨校副教授查林看來,“云上”搭橋,讓安康農產品走向世界的同時,也要保證我們農產品的質量,發展好相關產業,建立標準化農業和智慧農業。在這過程中,還要開拓好市場,提高農產品的銷售量,讓農產品增加附加值,才能夠從中脫穎而出。
在直播帶貨領域,對主播垂直度的區分成為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當主播們在技巧之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子,接下來,便是持之以恒地生產優質內容,碰上流量傾斜的好運加持,精準、優質的粉絲便可讓主播們獲利滿滿。
然而也有不少網友反映,安康很多本地“網紅”都是在重復別人的創意,甚至這些模仿來的創意都缺少可讀性和娛樂感。除此之外,在很多網友看來,本土短視頻最大的短板在于文案太差,在擺脫帶有“土腥氣”的文案和視頻內容這條路上,本土“網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一旦有了官方背書或帶上“助農增收”帽子的直播帶貨行為,農產品的相關檢測和品控問題就變得至關重要。
在網紅經濟中,政府無疑想從中找到產品變現的商機,但一旦入場,無疑就會綁定其中。而在相關專家看來,政府所起到的作用既有其局限性,亦有其無限性。
局限性在于落實到具體的實操中,只能在技巧、設備上給予支持幫扶,但核心的內容生產以及對市場的把控依然依靠主體的自身素質。而無限性在于,依托市場、產品存在的主播們需要政企協力,打通物流配送體系,解決產品供應鏈等問題,畢竟市場永恒存在,而產品則需要不斷推陳出新。
全市的大小“網紅”們,在這兩三年間,都在與電商觸網的過程中,慢慢朝著“新農人”的方向靠攏,這是地域環境、思維界限以及市場導向所造成的結果,具體能走多遠、走多長,是曇花一現、還是常開不敗,“網紅”們直播路的生命周期能有多長,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毫無疑問的是,官方所織就的“嫁衣”,后期一系列的幫扶,對“網紅主播”而言,都是一種加持。而只有解決了“網紅”們的持續發展問題,才能讓“綠色安康”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通訊員黃燕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