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于延琴 通訊員 陳飛龍
“沒見過那么大的雨一直下。”直到剛花了10多萬元裝修好的三層樓房被1米多深的水包圍、裂縫,慌了神的符茂銀才意識到,家沒了。回想起2021年9月19日那場官方稱“百年一遇”的持續強降雨,今年40歲的鎮坪縣上竹鎮湘坪村八組村民符茂銀至今仍心有余悸。
“也沒想到,半年左右的時間就有了屬于自己的新房。”5月27日,在上竹鎮“9.19災后重建集中安置點”,符茂銀指著鄰近公路第一排2戶連體的二層樓房告訴記者,“我們一家6口人,掏了不到2萬元,就住進了151.75平方米的大房子,特別滿意!”
以白灰色為主基調的安置房,在綠水青山、藍天白云的輝映下,異常美麗。符茂銀就站在這樣的背景中,五月暖陽灑在她身上,她的笑臉看上去更加明亮:“只要克服了困難,生活會更好!”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貫穿始終
在鎮坪縣2021年“8.29”“9.19”兩場特大洪災中,上竹鎮通訊、交通、水電全部中斷,是鎮坪縣受災最重區之一。其中,房屋垮塌需要重建的農戶達21戶。
“住了10多年的房子塌了,村里的路也毀了。”符茂銀回憶說,“辛苦大半輩子,到頭來連住的地方也沒了,當時就蹲在地上哭了。”
住進了災后臨時集中安置點,符茂銀得知,政府將幫助受災戶重建房屋,并保證2022年6月份之前入住。
期盼中,上竹鎮災后重建安置工作專班成立,工程隊進駐項目工地做地勘、做洪評、做規劃,打地基、拌水泥、建樓房?粗课莸顾,又目睹集中安置點房屋建成,前后僅半年時間。最近這幾天,符茂銀一家正著手準備搬新家,“感覺像做夢一樣,感謝黨的好政策!”
與符茂銀有同樣感觸的還有其他20戶受災戶。最讓他們滿意的是,“房子是輕鋼結構的,可抗8級地震。而且從選址、選材、建設,自始至終都參與其中!”
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將群眾的意愿和利益放在首位,是該鎮此次災后重建一以貫之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則。也因此,獲得了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為該鎮“加快”這一關鍵詞的含金量亮出了高分。
“全鎮平地少,加上重災區集中在湘坪、廟壩村,受災群眾又不愿離老家太遠,選址難。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全鎮始終堅持科學、合理、安全、便利、節約成本原則,會同國土、住建、環保等部門,集思廣益,科學研判,攻堅克難,選址最終定在廟壩村和湘坪村交界處,占地16畝。這個地方離河遠,地勢較為平坦,交通方便。”在鎮黨委書記劉祥生看來,“房子是受災群眾住的,他們滿意是硬性指標,最高標準”,政府圍繞群眾滿意干,實事圍繞群眾需求辦即可。
科學規劃保障科學重建。該鎮在高標準規劃的基礎上,2021年11月6日,組織受災群眾代表赴安康參觀裝配式成品房,了解輕鋼新型建筑材料的優勢和特點。同年12月17日,該鎮召開受災群眾座談會,會上通過選舉成立了安置點建房委員會,代表受災群眾對房屋建設質量、安全等進行全過程監管。
災后重建專班干部劉兆鑫介紹,在建房委員會的監督下,全鎮采取統一征地、統一規劃、統一風貌、統一施工、統一價格等“五統一”模式,第一期16戶“安心房”很快建成。2022年3月8日,該鎮召開災后重建安置點房屋分配會議,16戶受災戶就以現場抓鬮的方式分到了令自己滿意的房子。
統籌恢復重建助推鄉村振興
住上新房子,還要過上好日子。災后重建中,面臨的一個“大考題”,就是如何讓受災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在上竹鎮,災后重建不是簡單的修新房、建新居,而是著眼長遠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理念,注重與旅游業發展相結合,通過重建優化提升農房質量、基礎配套設施和產業發展,加快鄉村振興推進步伐。
上竹鎮鎮長畢道云介紹,災情發生后,全鎮圍繞鎮坪縣出臺的災后重建23項措施,從公共基礎設施、群眾安全住房、農業生產自救、鞏固脫貧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生態修復和防災減災等10個方面,對災后重建進行全面統籌部署,并把災后重建作為重大發展機遇,積極謀劃項目,為重建美好家園、重啟幸福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時間回溯到2021年9月19日。那一天,湘坪村一組今年71歲的村民張延中看到自家受損的房屋,種的十幾畝莊稼沖毀多半,200多平方米的豬圈蕩然無存,還沖走了正準備賣的13頭生豬,忍不住哭了起來,今后如何生活、如何安置……一道道問題如大山壓在心上。
看到緊急前來組織救援的政府人員忙碌的身影,張延中又想:“政府不會不管,肯定會幫我們重建家園的,我也應該堅強起來自救!”
新家園的建設很快就到了。當一張規劃圖擺在大家面前的時候,村民們馬上就懂了:原來政府不僅是幫他們把房子建起來,還在幫他們謀劃以后怎么生活、怎么發展。在圖上,安置點房屋主體風貌設計將具有陜南特色的民宿文化融入到災后重建的房屋設計中,為村民就業和經濟發展留足“版面”,加上新建村級文化廣場、社區工廠,配套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綠化等,一個集民宿、休閑、旅游為一體的多層次旅游產品體系躍然紙上。
“要讓農民真正致富,還是要依托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實現一、三產互動。”湘坪村黨支部書記溫樹欽算了一筆賬:現在災民新居里,平均一戶可以騰出1至3間閑置房做民宿或是家庭公寓,這個資源一旦得到釋放,平均每戶一年收入可達上萬元甚至更多。
目前,這個計劃投資1000萬元、建設60套樓房的集中安置點,一期建設16套已全部建成。剩下的44套才是該鎮經濟發展的“大戲”,將引入社會資本,以“小民宿”撬動鄉村振興“大戰略”。
成為鄉村振興另一大助力的是,該鎮將爭取到的1000萬元竹溪河道疏浚項目,與中小河流治理結合,一體化、一攬子考慮和系統解決防洪、生態、人文、景觀等問題,建設集防洪、生態、景觀、休閑于一體的景觀河堤,以此帶動農村品質提升和產業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該鎮今年圍繞鎮坪縣打造中藥首位產業發展布局,在沿河兩岸中心、湘坪等6個行政村,以“支部+村集體經濟+經營主體+農戶”模式,整活山、林、田、河資源,一體化規劃發展中藥產業,既多點支撐,又整體聯動。中心村發展林下、大棚黃連1萬畝,建成的100畝黃連育苗大棚基地為產業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定基礎。湘坪村200畝百合產業園已形成三產融合,目前正在打造“品牌+”產業發展新業態。該鎮不僅連續舉辦了三屆“百合花節”,并與中國藥科大學秦巴中藥材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研發出了“百合面膜”,目前正在申請生產許可證。
用好與化龍山山水相依的黃金區位優勢,吸引社會資本下鄉,加快鄉村振興推進步伐,一直是該鎮努力的方向。去年,該鎮在“百合花節”上招商引資1000多萬元,高標準建設農旅融合項目“溪院山房”,現在主體框架基本完成,并輻射帶動了“田灣農莊”等6戶農家樂提等升級。
“全力推動一二三產融合,將民俗文化、農耕文化與黃連文化、百合文化等融入農業發展,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康養休閑旅游品牌的發展,切實為促進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劉祥生說,最終目標是:依托中國長壽之鄉金字招牌,做好“山”字文章,做活“水”字文章,做靚“林”字文章,做強“田”字文章,做新“廠”字文章,發展特色產業,創辦社區工廠,建成集觀光、休閑、文娛、度假、康養于一體的鄉村休閑體驗鎮,群眾實現“物質生活充實富裕,精神生活幸福滿足”。
災后重建帶來的啟示
在采訪中,記者深切地體會到,上竹鎮走出了一條科學重建、跨越發展之路,成效明顯,具有啟示意義。
該鎮黨委一班人認為,全鎮此次災后重建,首先是處理好了當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的關系。該鎮災后恢復重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自然,統籌兼顧,規劃引領,科學重建,綜合考慮實現受災群眾當前利益與保持區域長遠可持續發展之間的有機平衡。
洪災之后,“想要有個家”成為受災群眾的最大期盼,災后恢復重建的首要任務就是盡早讓他們住進永久性住房,重新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在各級部門的支持下,該鎮在住房重建、規范建設標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群眾就業、落實銀行貸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幫助受災群眾重建家園。在重建規劃上,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覆蓋了城鄉區域、公共服務、產業生態等方面,既克服了盲目性和隨意性,又充分考慮恢復與提升的關系,避免恢復重建成為原樣復制。經過努力,全鎮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功能在最短時間里全面恢復,一大批關系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相繼建成,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生態逐步修復,農業生產設施和農業服務體系全面恢復,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成,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初步顯現;旅游業加快發展,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旅游新業態初步形成。
其次是充分發揮了黨的領導統籌與群眾主體作用的關系。在此次災后重建工作中,該鎮堅持引領不包辦、抓總不包攬、統籌不代替,組織黨員干部走村入戶宣講黨的政策,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及時解答群眾疑難困惑,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群眾主人翁意識,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災后重建,不僅是在一片廢墟上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硬件”建設,更重要的是當地社會的系統重建,需要持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科技文化等諸多支撐,無論政府還是社會都難以獨擔此任,需要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形成合力,有效解決項目推進難、資金籌措難、產業發展難、擴大就業難等問題。該鎮在重建發展過程中,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探索建立起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多方聯動參與的協作共建機制。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破解資金難題,降低重建成本,提高重建效率,確;謴椭亟ㄐб孀畲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