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譚西 張世虎
一條蠶的紅利可以吃多久?在石泉縣池河鎮明星村漫步的時間越長,越發現這是一個無期限的開放式答案。
起步西漢時期,1984年發現“鎏金銅蠶”,到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對“鎏金銅蠶”的鄭重推介,再到如今的中國金蠶小鎮,石泉跟蠶桑的糾葛,延續了兩千多年。
桑田滄海,濃縮成了明星村的“滄海桑田”。從一只小小的幼蠶,一路破繭成蝶,最終串出一條挑起縣域經濟大梁的蠶桑產業鏈。
2021年全縣蠶桑產業總產值20億元的數據表明,只要吃相優雅、吃法得當,這個紅利不僅可以一直吃,還能吃出復利來。
一個村莊的底氣與豪氣
明星村真的像明星。劉家滿也不僅僅只是一個村支書,他也像明星,還像導游、接待員、解說員。
明星村的發家史,跟蠶桑密不可分。由明星、大陽、草廟三個村合并而成的新明星村,自古以來就有興桑養蠶的傳統。但過去三個村雖然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卻規模小、鏈條短、效益低。合并以后,劉家滿牽頭組建了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由集體經濟控股、村民入股的旅游公司,盤活土地、房產、山林、庫塘、公共設施等資源,實行產業發展統一規劃、基礎設施統一籌建、資源資產統一開發,這才有了明星村西北第一蠶桑大村的名頭。
2020年整村脫貧以后,為有效對接鄉村振興,明星村借助萬畝桑海,通過農旅、文旅、三產融合,培育形成了蠶桑、養豬、養雞、鄉村旅游四大產業。如今的明星村,建成了500畝果桑采摘園,200畝2000多個品種的桑品種園,且還在持續打造全國品種最全、最大的桑品種園。
最近幾年,原本長期外出務工的明星村人陸續回來了50多個,熱火朝天地改造自家的老宅子,修建精品民宿,辦農家樂、特色小吃及手工作坊。閑置的房子和找不到活干的中老年人,這下子都有了盼頭。蠶桑產業收入破億元,占了明星村一年總產值的半壁江山。劉家滿說,2021年全村養蠶近6000張,旅游綜合收入30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2萬元。
桑園變景區、舊宅變民宿、農民變股東,這是更書面一點的說法。劉家滿的總結更接地氣:“我們走出了一條推窗見景、開門迎客,就地轉崗、居家經營的增收之路,群眾生活越來越好,明星村的人居環境越來越美。”
這話沒有一點水分。明星村醉美桑海3A景區,看不到一丁點歷史的滄桑,只感受到有如畫卷的鄉村之美。塑膠步道彎彎繞繞,依山勢鑲嵌在桑海之中。村民房前屋后綠樹掩映,花叢環繞。正是桑葚采摘的季節,一波波游客留下一串串歡聲笑語,不遠處民宿小木屋在桑海中若隱若現。1075戶3488人的明星村,已有1600多人被焊接在了蠶桑產業鏈,帶動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明星村24組的養蠶大戶賴珍彩夫妻,看著自己的村子一天天變了模樣。兩口子1984年開始養蠶,從1張、2張、3張,慢慢越養越多。2021年,他們小蠶養了735張、大蠶60張,純收入突破了15萬元。賴珍彩說:“這些年養蠶,確實有苦也有甜。蠶繭價格上去了,養得多收入也高。政府從各方面大力支持我們,蠶箔、蠶臺、整套溫控設備花了十五六萬,都是免費提供的。”作為“鎏金銅蠶”故里的村民,賴珍彩特別自豪,“把蠶養好我是有信心的。不光自己養,我還帶動周邊的蠶農和姐妹們發家致富。現在我們明星村又搞旅游開發,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幸福。”
一個產業的延續與傳承
作為西北第一蠶桑產業大縣,除了因“鎏金銅蠶”的發現而聲名鵲起的池河鎮之外,石泉到底還有多少人在興桑養蠶?
在石泉的蠶桑產業布局中,池河、中池兩鎮屬于核心區域,城關、迎豐、饒峰、兩河、熨斗、喜河等鎮為蠶桑特色產業發展區。全縣11個鄉鎮都養蠶,除了極少數之外,幾乎個個都是“重點生”。
石泉擁有高標準優質桑園7.3萬畝,年產鮮繭3300噸,占全市總量的65%。2021年,石泉發放蠶種7.2萬張,蠶繭產量3302噸,農民蠶桑產業綜合收入4個億,規模以上絲綢工業產值16億元。“石泉繭絲”“石泉蠶桑繭”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被中國蠶桑學會授予“中國蠶桑之鄉”稱號。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力促養蠶發種7萬張。蠶桑,被石泉人視為他們的生存密碼。
作為縣蠶桑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姚程杰跟這個行業打了22年交道,親歷、見證、促推著石泉蠶桑產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他的工作繁忙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石泉蠶桑產業的興盛程度。
在多數石泉人的印象中,縣上始終將蠶桑作為首位產業長抓不懈,每年都會實施單獨的獎補政策。普通群眾也將其視為自然而然的致富門路,全縣十多萬人口,有一萬農戶在養蠶。姚程杰說:“這個比例是很驚人的。在前幾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有1374戶通過蠶桑產業脫貧退出。鞏固銜接階段,蠶桑在石泉縣域經濟中繼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鎏金銅蠶”獲得國際推介之后,石泉蠶桑產業再次迎來春天。新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成為重要任務之一,并總結形成了現代省力節本綜合養蠶技術的石泉模式,通過小蠶共育、大蠶蠶臺育,將傳統的養蠶時間從28天減少到18天,有效降低了農戶養殖時間,提升了蠶繭品質,增加了農戶收益。
在此基礎上,石泉還在積極開展小蠶人工飼料育、三段式養蠶、大蠶條桑育、桑園復合經營等方面的試驗示范,目前全縣共有規;⌒Q共育示范點20個、30張以上規;B蠶工廠100個,推廣切桑機、伐條機、高壓消毒機等現代蠶桑省力設備3000臺,推廣優良簇具10萬片,新培育了一批蠶桑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
“一片桑葉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蠶助推鄉村振興”,這是所有跟石泉蠶桑產業有關聯的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h上還有15家跟蠶桑直接相關的工業企業,生產絲綢、蠶絲被、桑葚產品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胡先武發自內心地感嘆:“興桑養蠶是打造蠶桑產業鏈,有力促推鄉村振興的根本和基礎。這真是一個富民強縣的產業!毫不夸張地說,它是經濟林中效益最好的,是生態林中經濟效益最高的。”
按照既定路線,石泉將緊緊圍繞省級現代農業蠶桑園區建設,全面推動全縣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這個支柱產業再釀一個先機。
一個鏈條的內涵和外延
“產業鏈”是近兩年安康的熱詞,今年4月,石泉也下發了《石泉縣蠶桑絲綢產業鏈發展方案》,蠶桑產業成為石泉蠶桑絲綢、旅游康養、富硒食品、新興產業、裝備制造和中藥材“六大產業鏈”之一,而且是“首鏈”?v觀石泉近些年蠶桑發展軌跡,產業鏈已在有意無意之中形成、拓展、延伸。
一產在延鏈,從單一的葉桑養蠶向葉桑、果桑、蛋白桑、觀賞桑、品種桑多元發展,建成優質高效桑園、果桑采摘園、蛋白桑體驗園等,還發展桑園養雞、桑園套種,畝桑產值達2萬元;
二產在補鏈,圍繞蠶桑副產品,開發出桑葉茶、桑葉餅、桑葚干、富硒蠶蛹、桑葚果酒、蠶沙枕頭、蠶絲衣被,利用手工作坊生產古法釀酒、土法豆品、鄉村炒貨、芝麻糖、紅薯干等特色旅游商品;
三產在強鏈,以蠶桑文化和生態旅游緊密結合,唱響“金蠶之鄉、絲路之源”文化品牌,加快蠶桑產業與旅游、文化跨界融合發展進程。
興桑養蠶從第一產業出發,已形成育苗植桑、制種養蠶、烘繭繅絲、捻絲織綢到蠶桑副產品系列開發,以及產、文、旅融合的完整產業鏈,開發有絲綢服飾、富硒蠶桑食品、日化功能用品等系列產品30余個,培育天虹蠶種、鎏金蠶蠶絲被等6個名優品牌,其中“石泉蠶絲”還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桑葉全粉”通過中國綠色食品A級認證,“石泉蠶桑宴”被授予“中國名宴”。
這其中表現突出的,當屬中國金蠶小鎮。小鎮就建在“鎏金銅蠶”的發現地——池河鎮,這是一個全國重點鎮、省級重點示范鎮、全省綜合改革示范鎮,也是西北蠶桑第一大鎮。金蠶小鎮總建設面積4.86平方公里,共規劃建設鎏金銅蠶文化溯源區、最美桑海農旅體驗區、蠶桑科技產業區、絲路風情溫泉康養區四大功能板塊,建成了明星村、五愛村兩個農旅融合示范村,打造了最美桑海博覽園及荷塘月色絲路風情度假區兩個旅游景區。
文創,讓石泉蠶桑產業鏈影響更深遠,生命力更持久。與小鎮同處一隅的金蠶之鄉展覽館,每年接待游客近5萬人次。緊挨著的“鎏金銅蠶”文創產品展銷中心,是石泉打造的金蠶文創展銷基地,也是陜西歷史博物館授權掛牌的全省首家縣級鎏金銅蠶文創產品展示推廣中心,是迄今中國首家以鎏金銅蠶文化為內核,專題打造的文創展銷平臺。鎏金銅蠶文創產業聯盟已經建立,現在有5大類80多種500余件文創產品,成為石泉蠶桑產業鏈不斷拓展的一個橋梁和載體。
按照石泉關于蠶桑產業鏈的布局,還要全面實施補鏈延鏈強鏈,打造蠶桑絲綢全產業鏈。力爭到2025年,全縣優質桑園達到10萬畝,年養繭發種實現10萬張,蠶桑生產收入5億元,副產品開發及絲綢產業收入20億元,蠶桑綜合產值達到25億元以上。建設“鎏金銅蠶”區域公共品牌,共同打造國家級現代蠶桑絲綢產業示范園。
從石泉傳來的最新消息是,中國石泉第三屆鎏金銅蠶文化國際研討會暨“鎏金銅蠶·絲路之源”招商經貿旅游系列活動,將于近期在西安舉行。石泉與蠶桑的文章,還有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