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姜波 劉麗
全省首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管理服務規范》地方標準(DB61/T1531—2022)正式發布。安康“實施四大行動,構建五大體系,以樂業安居續寫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做法通過公示,有望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2021年,全市易地扶貧搬遷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57個百分點……
一個個亮眼成績的背后,是我市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樂業才能安居”科學論斷,錨定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全省走前列、全國爭一流”目標的真實寫照。
解決就業確保搬遷“穩得住”
家住嵐皋縣民主鎮明珠社區的搬遷戶蘇碧榮,全家4口人靠種地、養豬、外出務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艱難。2017年搬遷后,她到家門口的富嵐工藝毛絨玩具廠上班,每月能有3000多元工資,加上丈夫務工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這是該縣打造“睦鄰之家”促進搬遷戶就業增收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市把產業就業作為搬遷后續扶持的關鍵,大力培育以新社區工廠為重點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推行“園區總部+新社區工廠+家庭工坊”發展模式,制定全國首個《新社區工廠地方標準》,從資金扶持、融資服務、稅費減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動新社區工廠品牌化、組團化、配套化發展。2021年以來,全市累計建成新社區工廠1023家,其中搬遷安置區580家、吸納就業2萬人、帶動脫貧人口5455人。2月4日,北京冬奧會英國代表團隊服就來自于搬遷社區工廠的“安康制造”。
同時,積極探索新型集體經濟多種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大力支持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全市累計在易地搬遷安置區配套建成農業產業園區896個,吸納就業2.9萬人,實現了100戶以上有條件的搬遷安置區農業產業園區“全覆蓋”。
優化服務推動群眾“快融入”
漢陰縣澗池鎮紫云南郡社區是該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安置了全縣10個鎮易地搬遷群眾692戶2688人。為幫助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環境,該社區配套建設便民綜合服務、物業管理、平價購物、老年人日間照料、兒童托管輔導、文體活動、民事矛盾調解、紅白喜事服務等管理服務機構,解決好搬遷群眾“后顧之憂”。同時,組織群眾成立鑼鼓隊、秧歌隊、舞蹈隊等文體組織,定期開展文體活動,在凝聚人心的同時增添生活樂趣。
為幫助搬遷群眾改掉舊習慣融入新生活,我市從搬遷群眾“最需”處入手,在“最急”上發力,構建起了功能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投資5.93億元實施教育項目69個,新增學位1.3萬個;投資6871萬元新建改建衛生服務機構19個,安置點醫療設施覆蓋率100%;投資7.13億元建成道路、排污等基礎設施項目178個,極大提升了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
同時,堅持一手抓基層治理創新,一手抓民風轉變提升,持續深入開展“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引導和促進搬遷群眾向社區產業工人轉變。全市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新建綜治機構339個,落實總網格長108名、全科網格員1417名,建成標準化調解室67個,設立警務室165個。“雙管齊下”的有力舉措促進搬遷群眾更好融入新環境新生活,增強了歸屬感和幸福感。
打造樣板確保百姓“能致富”
“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安考察重要指示,緊抓實施六大樂業工程,強化六項安居措施,建立健全組織、資金、制度等保障體系,推動后續扶持工作再上新臺階”。4月12日,我市舉行“牢記囑托,擔當作為,幸福安康譜新篇”系列主題首場新聞發布會,市重點項目儲備統建中心主任方磊介紹全市加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
從發布會了解到,我市堅持黨建引領推動后續扶持發展,全市1364個搬遷安置區單設黨組織64個、融合掛靠黨組織209個,91個800人以上搬遷安置區選派第一書記89人、專職工作隊員176人,實現了黨的組織、黨的工作“全覆蓋”。同步建立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和群團組織,全面加強搬遷社區管理服務“星級”創建工作,推動后續扶持工作提檔晉級、質效雙升,全市創建“五星”標準管理服務社區66個。
市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發展中心負責人介紹,2021年全市狠抓22個市級后續扶持示范點建設,形成了嵐皋“睦鄰之家”、漢陰“138”、旬陽“四小工程”、白河“六大融入提升行動”等一批可借鑒、可復制的典型經驗,先后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肯定和批示,得到中省媒體高度關注。2020年以來,全市經驗做法先后被省發改委政策指引刊發,在全國易地搬遷工作現場會作經驗交流,連續兩年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現場會在安康召開。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搬出”是基礎,“穩住”是根本,“融入”是關鍵,“致富”才是終極目標。2021年,我市易地扶貧搬遷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1419.49元,同比增長12.97%,增速比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2.57個百分點,搬遷群眾在“挪窮窩”時“斬窮根”,基本實現了致富有產業、就業有崗位、生存有門道、發展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