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延安 何建華
時下,走進秦巴深處的嵐皋大地,時常可以看到年輕人返鄉創業的身影,在田地間、工廠里、街道旁,他們靠著一雙雙“技能的手”成才立業。
近年來,嵐皋縣通過資金助力、培訓增力、比賽給力,讓廣大干事創業的青年真切感受政府殷殷真情關愛,在火熱的生產建設一線學到真本領、練就真功夫。
資金助力,彰顯真情意
4月14日,在海拔1200米的堰門鎮進步村三組蔥蔥郁郁的樹林下,今年27歲的小伙子趙章新從車上卸下一筐魔芋種子扛在肩上,前往地里再繁育。這是他經過一年比對試驗確定適合當地種的魔芋種——清江花魔芋。
趙章新是土生土長的進步村人,出了校門后一直在外從事電梯安裝工作,后發現嵐皋魔芋深受外地人喜愛,又通過了解發現魔芋種子的選優培良已成為制約嵐皋魔芋乃至陜南魔芋產業持續穩定發展需亟待解決的問題:嵐皋本地魔芋種不夠本地發展的需要,而從外省調集的種子經過長途運輸損害大,且直接下地“水土不服”,產量沒有保證。
縣人社局和縣魔芋產業發展局得知這一情況后,迅速聯系到趙章新,鼓勵其回鄉從事魔芋種子繁育,并分別資助其5000元一次性創業補貼和3萬元獎勵扶持資金。
“在政府資助下,我去年通過對嵐皋花魔芋、清江花魔芋和致優1號三個品種進行田間種植比對試驗,發現清江花魔芋膨脹系數大、抗病性和繁殖能力強。”趙章新告訴筆者,今年,他的魔芋種子繁育基地已擴至500畝,到明年基本可以滿足周邊5個鎮約10萬斤魔芋種的市場需求。
據統計,2021年嵐皋縣共向177名40歲以下青年發放創業貸款1872萬元、一次性創業補貼68.5萬元。
培訓增力,學到真本領
4月15日,在位于民主鎮的嵐皋縣富嵐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車間里,今年30歲的喻德林正在縫紉機前嫻熟地操作縫紉機趕制毛絨玩具。這天,剛好是喻德林進公司兩周年。而就在這兩年間,她的工資翻了兩番。
“開始不會做,如果計件,根本就沒有工資。好在有‘以工代訓’政策兜底,通過帶薪培訓,邊學邊做,慢慢技術上去了,業績上去了,工資也就上去了。”喻德林說,自己開始每月只拿1000多元,現在每月最高能拿4000多元,相比在當地超市等地上班薪酬,這已算是“高工資”。
嵐皋縣要求,新開班的新社區工廠和新吸納的員工,要積極組織“以工代訓”培訓,政府按照每人每月600元的標準,通過企業給員工補貼,補貼期限為6個月,并對符合青年見習補貼政策的員工,優先兌現青年見習補貼。
近年來,嵐皋縣按照市場“點課”、學員“選課”、政府“開課”、企業“授課”方式,為廣大青年通過技能創業就業解決費用、提供平臺、推薦工作、落實項目,增加廣大青年創業就業核心競爭力,端牢靠本事吃飯的“碗”。
據統計,僅2021年,嵐皋縣就對有創業就業意愿青年完成修腳、護林、烹飪、保潔、保育、安全防范系統安裝維護、直播及農村實用人才等項目技術培訓203人。
比賽給力,練就真功夫
4月13日,位于嵐皋縣孟石嶺鎮柏楊林村的嶺上山莊民宿館外熱鬧非凡,“嵐皋味道·嶺上美食”孟石嶺鎮地方美食品評大賽在這里舉行。來自全鎮10個村的參賽隊廚娘廚哥們在操作臺前各就各位,煎炒蒸煮燉,一較高低。
今年37歲的曾昌彩代表武學村參賽,經她一手烹出來的土窯雞備受評委和食客稱贊。聽到大家夸贊,曾昌彩笑得臉上像朵花,忙掰開焦黃酥嫩的烤雞給大家品嘗。
曾昌彩這份“巧手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賽”出來的。她從小就做得一手好茶飯,后在村里辦了一家農家樂。為了打造當家菜,她在縣人社局推薦下,先后端著土窯雞到周邊多個縣市進行比賽,但結果卻是常常敗北。
不服輸的曾昌彩走南闖北到內蒙古、江浙學習,改進自己的技藝,終于練就了一手燒制土窯雞的“火候”。
“如今許多客人來就是沖著我的土窯雞,生意比原來翻了一番。”曾昌彩自信道,要讓自家的土窯雞赴省進京。
近年來,嵐皋圍繞旅游強縣目標,瞄準手工業和服務業,把技能大賽作為促進青年技能成才的重要方式,通過開展各式各樣的技能大賽展示青年人才精湛的手藝,達到相互切磋技藝的目的,壯大技能人才隊伍,促進當地發展。僅2022年開年以來,全縣就開展服務技能競賽12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