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丕 趙漪湉
4月27日半夜,一場急風帶來豪雨,浸潤了巴山腳下的嵐皋縣滔河鎮柏坪村,天色漸漸泛起灰白,雨勢漸歇,山谷間的霧氣聚了散、散了又聚。
68歲的周金余看了看房檐上落下的雨水,扯過一把椅子坐下。堂屋里電視正放著綜藝節目,小方桌上的茶缸飄著絲絲熱氣,漸漸和屋外的霧氣融為一體。
“后半夜的雨好大呀,擱到往常,這屋子就老火,屋外大雨屋里小雨。”現在她不擔心睡到半夜再被雨驚醒,周金余的房子去年9月剛剛做了處理,整個屋子大變樣。屋里干爽潔白,房頂也鋪上了結實的新瓦。
“人住在里面心情暢陽。”周金余很開心,她的開心來自嵐皋縣近年來所做的一項工作——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鞏固提升轉型,這背后是嵐皋縣不斷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的成果,讓鄉村有“里”更有“面”。
嵐皋縣以“四提升一革命”為重點,持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為實現“生態宜居”目標奠定堅實基礎。截至目前,全縣已投入各類資金近2億元,安全用電、飲水安全、道路交通、糞污收治等脫貧成果得到有效鞏固,“廁所革命”整村推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覆蓋率達到85%以上。
如今農房黛瓦白墻、綠植錯落有致,農村環境也由一時的清潔向常態化清潔轉變,百花馨香爭妍的畫卷徐徐展開。
環境好了,日子越過越旺
“看到那株柳樹了嗎?”順著彭蜀秦手指的方向,一個籬笆圍起來的小院子緊靠小徑,“原來那里堆滿了村民的柴火木頭和廢棄雜物,不僅亂,還臟。”如今,地面灰色的石磚、藍色的桌椅和四周種植的花草,讓柳樹下的小院變了樣貌,也成了村民們茶余飯后最喜歡去的地方。
作為滔河鎮鎮長,柏坪村的變化彭蜀秦仍歷歷在目。鎮上著力對全村亂堆亂放、房前屋后等衛生死角進行清理,清除院落環境衛生4萬余平方米,拆除亂搭亂建、臨時畜禽圈舍40余處,修建小菜園、小花池、小畜禽圈舍等“五小”庭院50余處。修建完善文化墻1800平方米,建成800平方米群眾休閑文化活動場地,如今柏坪村已成為旅游網紅打卡地。
柏坪村只是嵐皋縣136個行政村(社區)之一,這里的變化也濃縮著全縣農村人居環境的變化。
在脫貧攻堅期間,全縣農村人居環境得到大幅改善,但同鄉村振興要求和群眾期盼還有差距。嵐皋縣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由縣農業農村局對“四提升一革命”工作牽頭抓總,采取“清、拆、建、管、規”五項措施,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打造“凈美嵐皋”。
“清”是下功夫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清理鄉村生活垃圾2733.8噸、整治亂堆亂放1855處,清理農村戶外廣告1352處,基本實現集鎮周邊村垃圾日產日清,偏遠村垃圾3天內轉運清理;“拆”是拆除違建和亂搭亂建385處,拆除私拉亂接電線網線190處、殘垣斷壁271處;“建”是動員引導1644戶群眾利用房前屋后閑置土地,大力發展小畜禽、小菜園、小果園、小作坊、小農旅“五小”庭院經濟,栽種蔬菜、果樹、觀賞花木,增加庭院景觀效果;“管”是加強家畜家禽管理,引導農戶按簡單分類的無害化處理方式處理生活垃圾、減量排放生活污水;“規”是引導群眾規范整齊擺放柴草、農具、生活用品,保持家庭內外環境干凈衛生。
37歲的秦本順和周金余想的一樣,那就是現在的房屋和環境相比以前宛如新生。
以前柏坪村多是些破舊土屋,泥土路伴隨雜草叢生。“村里垃圾亂扔亂堆,路面坑坑洼洼,晴天出門一身土,雨天出門一腳泥。大家都愿意攢點錢,到鎮上或是縣里買房。”秦本順說。
隨著嵐皋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深入開展,柏坪村人也行動起來,村莊一點點變了模樣。
作為全縣3067戶農戶中的一員,秦本順家的房子得到了改造提升,家里也開辦了“人民公社”農家樂,日子越過越旺。
嵐皋縣對全縣安全的土木結構房屋全部進行改造,實現安全、質量、功能、環境全面提升,使鄉村更加宜居。同時,在鞏固住房安全的基礎上,通過拆、收、搬、改等方式,分類施策推進院房環境整縣提升。對28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農房,應搬盡搬,并按騰退政策拆除舊房;對2136處沒有利用價值的廢棄舊房、危房,予以適當補助全部拆除;對385處私搭亂建的建筑依法依規進行拆除;對經有關部門核定納入保留、有回收利用價值的15處舊房回收、開發利用;啟動實施新一輪避災搬遷,計劃搬遷1471戶。
廁所改了,“外在美”變“內在美”
推開廖興良家的廁所門,里面的環境和城里商品房一樣,地面鋪著白色的瓷磚,洗手臺、沖水馬桶一應俱全。看著改造提升過的房子,他最滿意的地方就是家里的廁所。
“擱以前上廁所,夏天蚊子蒼蠅到處飛,冬天冷得人直打哆嗦。”廖興良說,他所在的佐龍鎮佐龍村在“四提升一革命”中,用小廁所體現了大民生。
廁所曾是城鄉差距的一大體現,如廁不便困擾村民已久,更是帶來健康隱患。
今年以來,嵐皋縣按照首廁“過關制”要求,以嵐河、大道河、洞河流域兩岸為重點,將農戶旱廁全部改為無害化衛生廁所。對農戶原有化糞處理設施未達無害化標準的,進行達標改造;對污水管網覆蓋區域,使用完整下水道式水沖廁所;對污水管網覆蓋不到的區域,使用三格化糞池式水沖廁所,鼓勵以自然村、院落為單位聯戶建設化糞池。全縣16個“廁所革命”整村推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覆蓋率達到85%以上。
隨著廁所和房屋改造,廖興良一家人的生活習慣在慢慢改變。如今,佐龍村家家戶戶都有干凈的廁所,村民的衛生意識強了,衛生條件大幅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縣上對臨江、臨河庫區改廁達到驗收標準的按3000元/戶獎補,其他范圍改廁戶達到標準的按2000元/戶獎補。”嵐皋縣委常委、副縣長鄭毅說,縣委、縣政府采取點面結合、以獎代補的方式,在全縣范圍內確定了27個人居環境樣板示范村,這些確定的樣板村圍繞村容村貌、基礎設施等重點,通過以獎代補形式進行全面改造提升,從而起到示范引領的目的。
對于嵐皋縣來說,最終的目標,就是通過示范村和所有村的整治提升,使所有村莊環境實現大幅改善,干凈、整潔、美麗的庭院能夠基本建成,科學有效適用的村規普遍形成,引領鄉風文明發展。
以27個示范村為標桿,嵐皋縣全面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分類明確通村公路、通組公路、院落公路、連戶路改造標準,累計改造提升農村道路1280公里;按照“九有”標準提升改造27個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建立健全農村通動力電長效機制,推進農村電網智能化建設,鄉村振興用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開展庭院、村莊、路渠綠化美化亮化,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農村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村民們生活的環境變好了,鄉村也從“外在美”向“內在美”轉變。74歲的鄒生祥每天都要到小區樓下轉一轉,沿河邊擺放的360多盆花由他一一管護。
鄒生祥是藺河鎮茶園村搬遷小區的業委會主任,他的工作可不止于此,整個小區105戶397人,每家的情況他都熟門熟路。
“你看現在小區環境很宜人,但在幾年前,這里可不像現在。”鄒生祥說,那時候每天早上他第一件事就是去監控室看監控,“經常會有住戶從樓上扔個橘子皮、花生殼之類的下來,樓道也堆滿了紙殼雜物。”發現有人隨意拋物,他就上門勸告,日子久了,人心都是肉長的,村民在宣傳中轉變了觀念,養成了文明習慣。
低俗婚鬧、天價彩禮、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等陋習在嵐皋沒有了藏身之所,“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在這里開花結果。
措施定了,工作專班帶著群眾干
“每個村的工作隊,每晚8點前都要把當天村里人居環境改變的對比照片發在群里。”佐龍鎮人大主席江偉介紹,從今年3月開始,這項工作一直在持續不斷地進行。
不僅是佐龍鎮,嵐皋12個鎮迅速響應號召。鎮上由班子成員任組長,行業站所長及各村黨支部書記為成員成立工作專班,就在村里抓落實。各村(社區)“兩委”及駐村工作隊、組長、網格員等成立工作專班,負責詳細摸底、制定方案、協調事務和督促進度。
在縣上,由縣委副書記、縣政府分管副縣長任組長,成立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工作專班,負責統籌推進。全面落實“屬地管理”原則,實行黨政同責,由分管領導指導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抓好落實。
同時嵐皋縣還抽調48名干部組建12個駐鎮工作組,每月到村督促指導。采取隨機抽取、交叉評比的方式,每月開展工作推進評比活動,曬亮點、比成效,找差距、促提升,評比結果全縣通報,對前3名通報表揚、后3名作表態發言,連續兩個月落后,縣委將約談鎮黨政主要負責人,形成比學趕超濃厚氛圍。
“每天醒來,我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村里的人居環境工作要怎么干。”佐龍村黨支部書記崔用明說。像廖興良家這樣的房子,村里從去年開始,改造提升了14戶,全村依托資源,種植了1300多株枇杷樹,以此打造庭院經濟。“我們的目標是不讓老百姓走一步爛泥路。”為了實現這個承諾,佐龍村在鎮上的扶持下,修了2.5米寬的院落路和1米寬的連戶路。“現在的干部確實好,能辦成事。”廖興良兩口子說。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能讓群眾夸贊,這份榮譽來之不易。為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四提升一革命”這五項重點工作,嵐皋縣自上而下殫精竭慮,村容村貌提升既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基礎,也是這項工作的最終目標。
通過掀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熱潮,既讓群眾知道了縣上今年準備干什么,也能讓群眾積極參與到這項工作中。隨著群眾切實感覺到身邊的顯著變化,逐步轉變了思想觀念,從政府讓他們干,轉變為自己想要干。“現在村民說,看到院落收拾干凈整潔了,旁邊還搭著個亂棚棚就有礙觀瞻,拆了會更敞亮。豬圈修在大門口,屋里再干凈,還是臭得很,的確要換個地方。”嵐皋縣農工辦主任、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吉平說。
美舍依巴山,綠蔭入嵐河。青山綠水間的嵐皋蘊滿了鄉村質樸燦然的風光,經過打造示范樣板,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效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見到成效,美景清新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