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楊遷偉 通訊員 沈靈君 )4月21日下午,由陜西省人民檢察院西安鐵路運輸分院、西安鐵路運輸中級法院、安康鐵路運輸法院、安康鐵路運輸檢察院、安康市林業局聯合建立的陜西省首個生態司法碳匯教育實踐基地在平利老縣鎮揭牌。揭牌儀式上,大家共同為“綠碳”基地種下了首批“碳匯林”樹苗。
碳匯主要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生態司法碳匯教育實踐基地建成后,將在司法審判中引入“碳匯”補償替代性修復方式,引導被告人在補種樹木的同時,交納“碳匯”補償費用,并作為悔罪表現予以從寬處理的重要考量,從而使受損或減少的環境資源盡可能恢復到原值,盡快恢復其服務功能,達到生態環境恢復與“雙碳”目標實現的多元價值,切實傳遞司法助力秦嶺生態保護的正向效應。
“安康生態司法林業碳匯教育實踐基地”位于老縣鎮馬鞍山村,是集生態司法宣傳教育、破壞生態環境刑事犯罪被告人異地補植復綠等功能為一體的教育實踐點,為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的當事人以替代性修復方式補植復綠提供了場所,拓展了異地修復被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的新途徑。當天,各共建單位走進老縣蔣家坪村女媧鳳凰茶葉現代示范園重溫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場景,在“綠碳”基地開展生態修復補植復綠等活動,深刻領會“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生態文明理念,并現場聘請兩名林業專家為陜西鐵檢機關“生態環境案件業務咨詢專家”和安康鐵路運輸檢察院特約檢察官助理。
去年7月份以來,陜西鐵檢機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探索聚力當好“秦嶺生態檢察衛士”的實現路徑,共辦理涉秦嶺刑事審查起訴案件52件81人、立案監督5件;公益訴訟案件24件,發出檢察建議25份,多起案件被評為典型示范案例。今年以來,針對生態環境司法保護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安康鐵路運輸檢察院積極探索建立完善“檢察+碳匯”工作機制,成功辦理了全省首例林業碳匯價值損害賠償刑事案件,被陜西省人民檢察院發布為全省檢察機關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典型案例。此次在基地種植樹苗便是安康鐵路運輸檢察院使用該起濫伐林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交納的“碳匯”價值損害費用進行植樹復綠,持續性修復生態的有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