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漪湉
值此時節來到江南再生水廠建筑頂端的景觀綠化館,只見綠葉陰濃,岸夾桃花,令訪客熙熙然如登春臺。
這座“植物花園式”水廠前身是安康中心城區江南污水處理廠,隨著城市發展,傳統老廠面臨落后困境,亟待脫胎換骨。新建的江南再生水廠采用下沉式再生水技術,建設開放公園和水環境科普館,成功補短板、提顏值、強產業,由“負資產”轉變為“正資產”,變“鄰避”為“鄰利”。
該廠的成功轉變正是我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生動案例。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安考察的殷殷囑托,使全市上下更加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決心信心。
兩年來,我市遵循“追趕超越、綠色崛起”發展總綱,緊緊圍繞建成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發展目標,把生態環境高質量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以實干實績守護生態安全底線,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在安康,山、水、人共興、共富、共美的生態畫卷正在愈繪愈美。
在構建大生態環境保護格局前提下,我市建章立制規范管理,嚴格督查考核壓實責任。切實發揮市、縣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統籌作用,制定《安康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等,完善“三色督辦單”制度和“五項工作”機制。生態環保地方立法與聯合執法檢查機制取得突破性進展。
搭建一體化工作平臺,構建整體推進工作機制。建成全省首家南水北調環境應急處置中心,利用互聯網,依靠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發揮應急指揮平臺環保監測“110”作用,實現“水陸空一張網”實時監測預警全覆蓋。通過達到事前預測預警、監測監控,事中有效調度處置,事后評估等環境應急管理要求,讓安康駛入數字環保、智慧環保快車道。
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我市積極探索多項措施,持續深入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河長湖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的四長治河機制,被水利部面向全國推廣。組建市、縣、鎮、村四級林長制體系,設立林長6109名,確定護林員2萬余人,實現森林資源監管全覆蓋。全市累計完成營造林126.21萬畝,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總規模達到10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8%。大力實施“五大提升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通報表揚。深入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清風行動”和漢江水域退捕禁捕行動。2021年修復退化濕地面積14.73公頃,增殖放流魚苗199.5萬尾。
守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安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行之有力,踐之有實地書寫人與自然的生態注腳。
與2019年同期相比,2021年我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14、同比下降20.5%,空氣質量排名全省第二;優良天數同比增加17天,達到343天,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地表水水質優良率、21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12個國控斷面和漢江出陜斷面持續保持優良;月河漢陰段水質首次實現全面達標。2020、2021年水環境質量先后排名全省第一和第二,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全市加密檢測1000個農產品樣品,農產品合格率92.7%;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8.67%,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農產品產地環境更加清潔。
綠色生態既是優勢,又是品牌。我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不負努力,成績斐然,再增一張張金名片。
平利縣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嵐皋、石泉榮獲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漢陰縣、石泉縣榮獲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我市被評定為“2021中國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典范地區”和“2021中國美麗鄉村建設新典范地區”。
生態保護、綠色發展,自然環境與城市風貌相得益彰,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是安康牢記“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踐行“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的堅定步伐和忠誠擔當。新征程伊始,我市將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筑牢建設幸福安康綠色支撐,向著更美好的明天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