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蘇 通訊員 唐明潔
“走,趁著太陽還沒出來,咱們趕緊采茶去。”一大早,家住嵐皋縣石門鎮小溝村三組的張大媽便喚上左鄰右舍,提籃攜簍,三步并作兩步往茶園里趕了。沿著干凈整潔的村道,順著茶樹成行的坡地,村民們很快就上了手,茶樹枝碰撞的聲音和著林間清脆的鳥鳴,溪邊潺潺流水的響動,合奏成一曲滿含鄉愁鄉韻的歌謠,映著石門的青山綠水,碧樹繁花,如一幅立體的畫卷,在絢爛的春光里徐徐展開。
作為嵐皋縣的西部重鎮,近年來,石門鎮積極圍繞國家政策和縣委、縣政府的區域規劃,因地制宜,盤活資源,走出一條以農為主、以旅為媒、以多元產業促進地方增收的好路子,在茶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文旅”融合方面成效突出,奏響了高質量發展的“三步曲”。
做好茶文章,帶富百姓家
明前茶最是珍貴,不僅由于量少,還在于采摘周期短,采摘要求高,手腳最快的采茶工,一天也不過摘2至3斤鮮葉。到了晌午時分,晨起魚貫進入茶園里的鄉鄰們陸陸續續,帶著一天的收獲拐進了嵐皋縣小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廠房內,排隊結算工資。“兩斤半,秤足足的。工錢150元,去那邊按個手印領錢吧。”聽到自己所賺得的收入,張大媽眉目間都是喜色,笑嘻嘻地招呼了一聲“明天我們再起早點去摘茶。”便揣著鈔票心滿意足地回家了。
夜幕降臨,鄉村進入了休憩時刻,廠房里卻是一派熱火朝天,40多位采茶工的辛勤勞作,在地上的蒲籃里堆的滿滿當當。這些新鮮的茶芽,將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內,經過殺青、揉青、增香等多道工序后,成為市場上備受追捧的春季鮮品。
石門鎮地處嵐皋西部,生態稟賦優越,自然資源豐沛,在小溝村就有1000多畝上世紀70年代的老茶樹。在當地老百姓眼中,石門茶雖不如紫陽茶那般有名氣,但是同樣處在富硒帶,滋味毫不遜色。但在此前,由于缺乏主體帶動,當地的茶葉資源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也無法給村民們帶來收益。“以前都是自己在明前明后摘點葉子做茶喝,就沒想過能賣錢,也不知道賣給誰。”
為讓村民依托產業增收致富,2018年,在石門鎮黨委政府的推動下,該村引進市場主體,成立了嵐皋縣小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不僅讓1800余畝老茶園得到了有效管護,還在該鎮的月星社區內新增了700畝茶樹,輻射帶動周邊多個村組(社區)的群眾增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園區務工、采摘鮮葉售賣等方式,村民都能享受到茶園發展的好處,讓他們的腰包由癟變鼓。”看著群眾越來越多的笑臉,石門鎮鎮長劉正洲的內心頗感欣慰。
截至目前,該園區已形成從茶葉種植、采摘、收購、加工包裝到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按照石門鎮黨委政府的總體規劃,下一步,還將持續完善園區觀光旅游道路、茶園采摘道路、園區灌溉等輔助設施。開發利用好全鎮的7000余畝茶葉資源,管護好其中的3500多畝新建茶園,強力推進富硒茶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和茶旅一體化建設,努力將富硒茶產業培育成石門鎮農村經濟的新支柱。
鄉村煥新顏,宜居更宜游
暫別小溝縷縷茶香,記者來到了石門鎮大河村,時逢桃花盛開,路旁的150畝桃樹正開的燦若云霞,引來蜂飛蝶舞,游人笑鬧。但更讓人心生感嘆的,是該村整潔靚麗的人居環境,白墻灰瓦的民居前面,花樹雜蕪;河溝兩岸,不見一點白色垃圾。隨意走進一戶村民的家中,廚房、衛生間、牲畜圈舍……處處都彰顯著新農村的新氣象。
而回憶起以前,不少村民皺著眉頭說:“那哪有現在好嘛,以前好多人都把垃圾亂丟、雜物亂擺、秸稈亂燒、棚子亂建,圈舍也是臭氣熏天,走在路邊好遠都能聞到。不像現在,政府給我們家家戶戶都發了垃圾桶,路邊修了垃圾亭,門前花壇也給栽上了花,干部也給我們宣傳要愛干凈,現在環境明顯好多了,看著心里就舒坦。”
村莊人居環境的改善,正是嵐皋縣委、縣政府圍繞“村莊清潔”行動和農戶“三改一建”,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石門結下的豐碩成果。
為大力改善村莊環境,石門鎮黨委書記劉波帶頭抓落實,帶領干群一項項厘清責任,一類類規范標準。從去年7月份開始,在全鎮范圍內實施“三改一建”,建污水管網、建垃圾亭、建調理臺等等,從設備和觀念上扭轉群眾的生活習慣,使得村莊面貌大幅提升,美麗鄉村由村到戶,由內而外皆靚麗一新。
村莊環境好了,感到舒心的不僅只有村民,遠道而來的游客同樣沉浸在如詩如畫的田園鄉居里。百畝冬桃園,見證了來來往往的張張笑顏,其產業配置,也是鎮村干部基于美麗鄉村建設,旅游產業發展而積極建設的。花開時節,桃園成為鑲嵌在“魅力田園”的動人景觀,桃子成熟時,是讓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果子”,作為鄉村振興市級示范村,大河村提高了“顏值”,也增加了“內涵”,其生態價值必將推高經濟價值,為富民增收疏通發展路徑。
詩畫田園間,旅游促增收
多年來,嵐皋縣深耕旅游業,經過持續不懈的狠抓穩抓,陜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榜單上,終有了嵐皋縣的一席之位。
在推動全域旅游由點向面的延伸過程中,石門鎮自然而然囊括在內。通往千層河景區的必經之路上,橫溪古鎮盡顯古樸風貌。在橫溪片區,樂景、興坪、平安、大河四個村連綴成線,石門鎮黨委政府堅持“三聯”工作機制,優化四個村的組織架構,形成報團合力,以旅游發展為契機,以項目建設為重點,結合果樹種植產業,挖掘農家小院及果園采摘等旅游體驗項目,大力推進旅游產業的發展。當地老百姓依托千層河景區和橫溪古鎮的品牌打造,開設農家樂、農家客棧和特色店鋪,銷售農家特產,在旅游旺季往往賺得盆滿缽滿。
今年51歲的陳良財,是橫溪古鎮內東來客棧的老板,數年來,家中除了兩個孩子,全部參與到客棧的經營中。“我家主要售賣烤全羊、烤雞,羊和雞都是農戶在山上養的,其余的菜也都從農戶家中收購,一年光羊就要消耗五六十頭,游客多的時候,還要請人來幫忙,雖然辛苦點,不過收益也還可以,一年下來能賺個幾十萬,還能帶動鄰居們賺些錢。”談起自家的生意,陳良財就收不住臉上的笑容,靠著自己的勤勞和當地大力發展旅游業的機遇,周邊很多群眾都和陳良財一樣,過上了家門口致富的好日子。
在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階段,石門鎮積極挖掘區域特色,整合旅游資源,堅持文化為魂,旅游為體,產業為基,“農文旅”共生的融合發展理念,打造出橫溪古鎮這一品牌,引進“大河之尚”等康養民宿項目,舉辦豐收節,庖湯宴、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動,聚力以多產業推動旅游業態,為群眾增收、產業增效賦能。
石門鎮黨委書記劉波說:“下一步,鎮黨委、政府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強產業配套項目的建設,做好后續服務,著筆繪就‘農文旅’三條腿走路的大文章,力爭把石門打造成嵐皋縣全域旅游融合發展的新亮點,讓更多老百姓吃上旅游飯,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