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兆群
2021年,全市黨員干部“出列再入列”,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凝聚奮斗強大合力,緊緊圍繞“形成高位部署+壓茬推進態勢、對標建立1個意見+N套方案體系、持續完善動態監測+多元幫扶機制、鞏固拓展特色產業+定向就業成果、持續筑牢組織機構+人員力量保障、從嚴開展問題整改+作風監督工作”的思路,切實把脫貧攻堅成果鞏固住、拓展好,推進鄉村振興開好局、起好步。
建機制強保障
抓機制銜接,工作不斷。市級率先調整成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領導小組;扶貧開發局按期重組為鄉村振興局,與市鞏固銜接辦“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一體運行;成立涉及“五大振興”的11個有效銜接專項工作組,明確行業部門牽頭責任和相關部門(單位)具體責任?h、鎮及部門同步調整,確保政令暢通、上傳下達、高效聯動。
抓責任銜接,擔子不卸。堅持“市縣鄉抓落實”“四級書記”一起抓,明確市級領導分別包聯全市各縣(市、區)。一年來,先后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市縣鎮村四級推進會等30余次,聽取全市鞏固銜接工作匯報,謀劃部署階段重點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19次專題調研鞏固銜接工作,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常態化深入一線、破解難題。研究出臺了《安康市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等17個重要文件,進一步壓實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和行業部門主管責任。構建領導暗訪督、重點駐縣督、日常巡回督、行業專項督、縣級常態督“五督”體系夯實責任落實,確保統籌協調推進。
抓政策銜接,力度不減。對現有幫扶政策進行分類優化調整,細化落實脫貧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飲水安全、兜底保障和特色產業、就業等各項政策措施,制定支持重點幫扶縣九條措施,確保政策不斷檔,投入力度不減。全年整合財政涉農資金33.74億元,爭取中省市縣四級銜接資金投入規模達23.39億元,較2020年增長2.86億元,全力保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抓幫扶銜接,隊伍不散。統籌中省市縣1276個單位參與定點幫扶工作,選派3528名第一書記和幫扶干部,實現了992個脫貧村、91個搬遷人數800人以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村(社區)等重點村駐村幫扶全覆蓋。把治理、振興、服務工作重心向基層下移,保證各項工作持續深入開展。
防返貧固成果
著力消除返貧風險。率先開發防返貧動態監測大數據平臺,建立健全雙向閉環、快速發現、交辦落實、研判幫扶、督導問責5項機制,落實2.6萬余名網格員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全市累計識別監測“三類戶”18750戶60043人,全部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49418項,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圍繞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重點領域,逐戶逐人逐項“回頭看”,找弱項、排風險、促提升。全面落實常態化控輟保學措施,發放教育資助金3.21億元,惠及學生29.13萬人次,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無失學輟學學生。實施大病救治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救治了1910名30種大病患者,對80502名四類重點慢病患者落實了簽約服務,落實資助脫貧人口參保79.1萬人。已改造提升農房1740戶,修復水毀農村供水工程1171處,確保群眾住房、飲水“雙安全”。強力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建成194個標準化黨組織,配建農業園區和新社區工廠等產業就業載體1746家,帶動勞動力就業創業總量達到15.89萬人。全力保障困難群眾生活,救助受災困難群眾7741人次,爭取中省救災救助重建資金2.45億元,全力恢復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未出現因災因疫返貧致貧現象。
堅持產業就業齊抓。持續拓展產業功能,不斷壯大產業主體,建成各類現代農業園區1530個、培育高素質農民15268人、種植各類特色經濟林932.62萬畝,帶動20.03萬戶68.77萬名群眾穩定增收。全面實施穩就業促增收行動,19484名脫貧勞動力實現提技能提素質,穩定經營新社區工廠1023家助力3.2萬名脫貧勞動力有業就有錢掙,全年累計幫扶369280名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
凝聚社會幫扶力量。蘇陜協作投入財政資金共計8.2638億元,實施協作項目432個,援建扶貧車間86個,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2199人。引導市級354家重點民營企業及商協會積極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結對幫扶300個重點村、幫扶25823人,投入資金8396萬元。認定消費幫扶重點產品3108個,新建消費幫扶專館56個,累計幫銷農副產品29.24億元,幫扶成效明顯。
強治理美環境
讓鄉村振興活起來。牢牢牽住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創新“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三聯”工作機制,打通2221個不同領域、不同區域黨組織地域、行政、行業限制,設立378個農村區域化黨組織,整合分屬聯建黨組織優勢資源,建立619個原料基地、175個加工車間、183個產業聯合體,通過人才、資金、項目、技術、信息等資源傾斜支持,推動1673個村集體與百萬余名群眾同增收、共富裕。
讓鄉村治理強起來。全域推行“321”基層治理模式,全市行政村實現網格化管理覆蓋、《村規民約》全覆蓋、“一村一法律顧問”全覆蓋、“三線人員”聯系群眾全覆蓋。全市建成運行鎮村綜治中心2024個,化解矛盾糾紛16949件,調解成功率99.3%。通過強化社會管理和風險防范,全市新增3個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累計評選典型1740人,1人榮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4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平安建設滿意度連續5年居全省第一。
讓鄉村環境美起來。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發展短板弱項,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活動,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全市以“一縣十鎮百村”鄉村振興示范村為重點,已積極開展59個試點村村莊規劃試點示范;全面推行縣、鄉、村三級“路長制”,完成鞏固建制村道路提升工程1057公里;持續推進“凈美安康”“廁所革命”“村莊清潔行動”等專項活動,新(改)建農村戶用衛生廁所26173座,11643個自然村組實現了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覆蓋,86.4%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實現有效治理清理,村莊清潔行動覆蓋行政村達100%,著力打造天藍、水凈、村美、人富的生態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