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王增萍)近年來,安康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理念,以轉方式調結構、保生態促發展為主線,積極把農業環境保護與現代農業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走綠色生態循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綠色發展模式引路子。用生產方式綠色化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形成了“發展主體小循環、農業園區中循環、立體布局大循環”的生態系統。組織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積極發展農牧結合、糧經輪作、間作套種、林下生產、稻鴨共育等新型生產方式,著力構建功能互補、能量循環、高效生態的種養模式。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通過農牧對接、沼液利用、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等節點建設,構建種養平衡、產業融合、物質循環格局,實現農業園區中循環。因地制宜,立體布局,在月河川道、淺丘地區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優質糧油;在中高山地區,圍繞山林經濟,大力發展林下種養、林果業和休閑農業,全市基本形成了“人養山、山養人”“人養水、水養人”的良性循環之路。
綠色特色產業促增收。堅持“產業支撐、園區承載、龍頭引領、品牌提效、改革驅動”的產業融合發展思路,突出發展茶葉、魔芋、生豬、漁業和蠶桑五大農業特色產業,大力推動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優質生產要素向五大特色產業聚集,全力打造“源頭減量控害、過程清潔生產、終端循環利用”的綠色產業發展方式。目前,全市生豬飼養量常年穩定在300萬頭左右,存出欄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陣,育種技術和種豬品質全國領先;茶葉面積、產量分別達108.59萬畝、4.35萬噸,均居全省第二位;魔芋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面積、產量和加工能力均占全國25%;生態漁業總產量4.16萬噸,全省第3;年養蠶發種量達到12萬張,產繭量5500噸,產業規模占全省的85%以上。
農業經營主體釋活力。以要素高度集聚、功能有機融合、循環清潔生產、三類產業聯動為重點,突出一業為主、種養結合、高效循環發展,全面實施“百園航母、千園提升、村村覆蓋”工程,大力發展農業經營主體,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全市累計建成各級各類現代農業園區1340個,其中省級36個、市級430個;培育市級以上產業化聯合體66個,市級以上示范專業合作社321個、示范家庭農場396個,認定高素質農民13041人。
生態富硒產品提效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突出“生態、富硒”特色,打造“中國硒谷、生態安康”的地域品牌,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認證與監管并舉”,指導農產品生產者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不斷完善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加工包裝等農業標準體系,并從土壤環境、物資投入和產品產出三個關鍵環節入手,嚴格實施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監管,積極推行農產品“三品認證”,全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地理標志農產品18個,綠色食品51個,有機農產品67個,名特優新農產品17個,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9%以上。
綠色發展環境創紅利。堅持生態綠色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生態富硒循環農業,著力推進種植業綠色發展、養殖業污染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4%,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18%,全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6%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3%。2020被中國綠色農業聯盟、中國綠色農業發展報告編委會授予“全國綠色農業十佳發展范例”稱號。2021被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評為“中國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典范地區”。鎮坪、平利縣被授予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