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羅先安 于延琴
9月24日,隨著武術散打項目結束,備受矚目的十四運會安康賽區各項活動完美收官。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際,作為首次承辦國家頂流體育賽事的安康,為全國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
一場全運賽事讓全國體育健兒的英姿競相展現在安康人民面前,也讓安康人民在承辦賽事過程中更好地展示了自己。隨著賽事落幕,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獎牌”,還有足以影響每一個安康人的“財富”。
事實上,沒有人能確切地估算到安康此次通過承辦十四運會武術散打和十公里馬拉松游泳兩項體育賽事,對經濟拉動有多大。但毋庸置疑,對安康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提升知名度等社會經濟發展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這種影響是跨時代的,更是歷史性的。
基礎設施在短期內得到大幅度提升
與歷屆大賽相同,十四運會給安康這座城市帶來了更多體育元素,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最容易被提及的方面。為承辦十四運會賽事新建的安康市體育館,儼然已成為新的城市坐標和文化名片。
業內人士認為,高規格的大型賽事,往往是城市格局發生變化、新城市區域崛起、城市面貌提升的最佳契機。一般而言,大型體育賽事之于城市的價值凸顯在兩大維度:第一是為籌辦賽事而新建各種道路交通設施,以及場館等利于全民健身的基礎設施;第二是密集的外宣讓舉辦城市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曝光,提升城市知名度。無論是基建還是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本質上極大利于城市商業地產市場的發展。同時,大型體育賽事對交通和場地的要求往往使得主要場館選址新興區域。因此,體育賽事落戶新區,將推動城市化進程,加速以場館為核心的新區建設。
事實也是如此。安康以承辦此次體育賽事為契機,通過提升基礎設施、營商環境、環境綜合整治等,城市建設有了質的飛躍,成為推動當地和周邊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引擎。
為承辦兩項體育賽事,安康新建的市體育館坐落月河生態城片區,位于環山路以北、長嶺南路以西、董家溝路以南,占地160畝,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總座席5051座,投資7億多元,包括標準比賽場地、訓練場地、活動看臺及周邊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等。該場館的建設只是安康市體育運動公園的一期工程,最終目標是打造一座綜合體育運動中心。中心建成后將大大提升安康市舉辦大型賽事活動的能力,并滿足安康全民健身的需求,同時將使安康體育場地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官方的評價是:對于統籌推進全運惠民、發展體育事業、弘揚體育文化,實施“疏解江南、重心北移”城市發展戰略,完善中心城市功能規劃布局,打造月河生態城片區發展引擎都具有重要意義。
除場館建設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也因此得以全面提升。為完善場館基礎設施建設,安康新建了長春路、紅星路二期、長嶺南路二期、董家溝路二期骨干網道路,形成“一橫三縱兩橋”(“一橫”長春路,“三縱”紅星路二期、長嶺南路二期、董家溝路二期,“兩橋”跨襄渝鐵路轉體橋及七里溝立交橋),全面提升完善了江北片區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對于推進“湖城一體、重心北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距離安康市區20多公里處的瀛湖風景區,擁有西北五省最大的淡水湖,十四運會十公里馬拉松游泳比賽就是在這里舉行的。瀛湖景區碧水藍天、水質優良、物種豐富、氣候溫和、島嶼眾多,素有“陜西千島湖”之稱,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為保障十四運會賽事順利進行,該風景區新建了包括十四運會10公里馬拉松游泳競賽賽道、翠屏服務區、全運之家、棧道觀賽看臺、競技館等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了“承辦國家級甚至是世界級體育賽事的標準”。
毫無疑問,在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旅游、城市形象等多方面,十四運會已給安康帶來了顯而易見的改變。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雖受疫情及水災影響,全市鄉村游、周邊游、短途自駕游、田園風光游仍持續火爆。據監測系統顯示,國慶節1日至6日全市45家重點商貿企業共實現商品銷售額5124.74萬元,同比增長6.4%。其中,實現商品零售4545.26萬元,同比增長5.9%;餐飲收入579.48萬元,同比增長10.16%。
精神財富轉化為新安康發展動能
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是東京奧運會后我國第一項綜合性體育大賽,更是2022北京冬奧會前我國舉辦的規格和水平最高的體育賽事,恰如其分地處于歷史交匯處,讓本屆全運會收獲了空前的關注。
隨著賽事落幕,對于首次承辦國家級體育賽事的安康而言,收獲的不僅僅是“獎牌”和美譽,還有足以讓每一個安康人記住的精神財富。 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舉辦高規格會議和大規模賽事,是實力和地位的直接體現。承辦十四運會兩項賽事,是對安康各項工作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檢驗,充分展現出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大局意識和政治站位,展現出組委會和各區各部門的責任擔當和組織能力,特別是廣大市民展現出的積極參與、共襄盛舉的精神風貌,進一步樹立了安康良好的城市形象。
大型體育賽事可以進一步促進城市群之間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管理和運行體制機制的一體化和無縫鏈接,從而可以為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創造更好的環境。事實上,為實現“辦一屆精彩圓滿的體育盛會”的預期,安康從2016年開始備戰。市委、市政府從一開始就以承辦十四運會賽事為責任和光榮,將其作為安康市政府優化社會治理,提升服務功能的好契機,更作為一次大練兵,讓干部在具體工作中解放思想,開闊眼界,在歷練中不斷成長。在籌辦中,全市上下大力踐行“敢創一流的拼搏精神、敢挑重任的擔當精神、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為核心的“安康創優精神”,圍繞爭創最佳賽區目標,攻堅克難、蹄疾步穩,以自信、昂揚的姿態,完成了這場眾志成城的大考。
雖是首次承辦國家級體育賽事,沒有任何經驗可談,但全市憑“安康創優精神”向世人證明:安康能辦事、能辦成事、能辦大事!有了此次的經驗成效,為今后承辦國家級甚至是世界級賽事和會議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一個富有活力、獨具魅力、開放包容、銳意進取的新安康全面展現,必將極大地推動西北生態經濟強市建設的步伐。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從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目標,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體育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事業。
2016年來,全市以十四運會場館建設為龍頭,以全運惠民工程為抓手,以民營體育場館為補充,全力推進我市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著力打造體育公園、漢江全民健身長廊、健身步道、社區全民健身中心等全運惠民工程,促使了安康的體育基礎設施在短期內得到迅速提升。2016年,全市人均體育場地僅為1.125平方米,2020年人均體育場地達到1.9平方米,增長了0.775個平方米。目前,全市村級體育健身工程覆蓋率達到82%,社區體育健身工程覆蓋率達到86%,鄉鎮體育健身工程基本達到全覆蓋。旬陽市、寧陜縣、石泉縣、嵐皋縣成功創建陜西省全民健身示范縣(市),全市49個鎮村(社區)被表彰命名為市級全民健身示范鎮村(社區)。隨著全民健身的深入推進,全市群眾性體育場地等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基本建成了10分鐘健身圈。
有了更好的健身條件,市民們形成了良好的健身習慣。在城市、在鄉村、在社區,安康大地處處可見利用全民健身設施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們。全民健身、共享全運的理念早已滲透在大街小巷,滲透在人們的點滴生活里。
承辦十四運會賽事不僅如春風化雨般影響著人民的健身習慣和健康生活理念,也在悄然推動著更多文明生活與服務理念的形成。
無論是運動員、記者還是觀眾,應該都會記得十四運會期間2000多名志愿者熱情的微笑,微笑如今已成為安康的一張閃亮名片,深深鐫刻在了每個全運參與者的心中。這種微笑,傳達的其實也是一種服務理念和習慣——樂于服務、善于服務。有了這種習慣和理念,相信無論哪些行業、哪些領域,“微笑的安康人”都能收獲更大的回報。
十四運會期間,藍天、鮮花、綠樹、干凈的街面,安康盡全力把最好的城市面貌展現給全國人民。同時,在此期間,越來越多的安康人注意文明的細節:過馬路不闖紅燈;在公交車站,自覺排隊按順序上下;乘坐電梯靠右側站立;不隨意丟棄垃圾……這些都已滲透進安康人的生活細節,漸漸給我們的城市生活帶來了不同的體驗和感受。
良好的習慣與理念是體育文明乃至社會文明高度發達的標志。好習慣的形成,不但意味著全市體育品味、體育底蘊的提升,其產生的極具積極意義的“慣性”也將進一步推動安康體育事業乃至各行各業的整體發展水平,這些精神財富必將轉化為加快推動安康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
后全運時代的安康值得更多期待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此次體育賽事的“催化”下,安康必將噴涌新一輪大發展,值得更多期待。
首先迎來的必是旅游康養產業的快速發展。
位于陜南的安康是長江流域一顆美麗的明珠。它擁有以南宮山、瀛湖、香溪洞為代表的自然景觀,融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為一體,是一座美麗的旅游城市。近年來,安康立足于綠水青山的山地生態資源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將自然資源與體育健身相結合,全力打造“秦巴明珠·幸福安康”系列體育賽事品牌,在中心城區建成香溪洞健身步道等體育設施,青山綠水之間,市民們得以盡情享受運動的快樂。
為迎接十四運會,安康城市基建經歷了一次“脫胎換骨”。尤其是2018年以來,高新區長春路、紅星路二期、長嶺南路二期、董家溝路二期骨干網道路等眾多重點項目陸續建成,讓賽會對城市的“煥新”作用集中顯現。再加上得天獨厚的富硒資源和自然條件優勢,為安康迎接新一輪旅游康養產業大發展奠定下堅實基礎。
其次得到強化發展的還有安康近年來在持續打造的“秦巴明珠·幸福安康”賽事名城。事實上,十四運會既是安康打造賽事名城的重要元素,同時也為今后更好打造賽事名城做好了充分的硬件和軟件準備。
2016年來,安康以承辦十四運會賽事為契機,全面完善了包括體育基礎設施在內的各類基礎設施。不僅如此,中國安康漢江龍舟節龍舟賽已發展成為陜西的體育精品賽事之一,享譽全國。安康還在“一縣一品”“一鎮一特色”體育賽事活動中下足了功夫。寧陜的山地越野比賽,旬陽的太極拳比賽,嵐皋的登山攀巖比賽,漢濱石泉的冬泳,漢陰平利的自行車、釣魚比賽,已成為各縣區的特色賽事。據統計,“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承辦國家級賽事活動12項,承辦省級賽事活動11項、市級品牌賽事49項、縣級特色賽事16項,舉辦各級各類賽事活動480場次,參與人數超過50萬。
安康市政府副秘書長、十四運會安康賽區項目籌辦專班負責人劉福全說,在十四運會比賽結束后,全市通過“因地制宜、賽后利用”方針,加快新建場館賽后利用和全民健身活動的持續開展,爭取更高等級賽事和會議的舉辦權。同時以十四運會為窗口,引進、吸收國際先進管理和運營經驗,提升安康作為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的國際影響力。通過這些途徑,彰顯安康的城市人文精神,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為這座城市感到自豪,向世人展現良好的素質,營造開放文明的城市形象,共同推動城市文明建設。可以說,一個更加開放、包容、活力的新安康,未來發展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