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譚西 張世虎 李俊
即便是在安康,“飛地經濟”也已經算不上新詞。
從2013年到2021年,時間跨度達8年之久。多個縣區,數個園區,有時熱鬧,有時冷清,但似乎寧陜“飛地經濟”園區,始終熱氣騰騰、生機盎然。
背井離鄉的一塊地,背井離鄉的一群人,背井離鄉的一堆企業,在“第三方戰場”找到了契合點,不僅一起活了下去,還活得蒸蒸日上、搖曳多姿。
“齊、穩、準、活”,這是寧陜對自家園區的經驗總結。在經過漫長而艱辛的探索之后,又添加了一個字——“融”,融入當地、融會全縣、融進全市、融向市場。不僅能飛,還能飛得高、飛得遠,也正因如此,這種“飛行模式”,才顯得別具意義和價值。
不得不“飛”的選擇
危機就是轉機,絕境就是順境
身為寧陜,有渾然天成的驕傲,但更多的是危機感。
被國務院列為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縣,“木頭經濟”凋零、秦嶺拆違、小水電關停……土地制約、生態保護與縣域發展,曾是寧陜始終走不出的困境。
內部無所依傍,只能向外求。201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發展“飛地經濟”的決策,引導限制開發、空間不足的寧陜等5個縣,把重大項目向重點開發區域的月河川道集中,以形成限制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局面。彼時的寧陜,被迫、也是順勢站到了這個“風口”。
“無工不富。‘飛地經濟’是一個能夠破解當前掣肘、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窗口,有希望成為寧陜工業騰飛的‘航空母艦’。”時任縣長的寧陜縣委書記鄭紅丹,對“飛地經濟”園區傾注了大量心血。
給寧陜劃定的“飛地經濟”園區在恒口示范區(試驗區)大同鎮,規劃面積1000畝。一群外地人赤手空拳來打天下,最初的艱難不言而喻。缺資金、缺干部,什么都缺是常態。辦公租用民房,每天面對的都是征地、遷墳、清表等各種“疑難雜癥”。好在決心是堅定的,對園區發展始終“一盤棋”的思想,成為支撐其走到今天的重要因素。
2014年6月,寧陜以財政控股形式,成立了寧陜縣恒口生態產業園區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金5000萬元,負責園區的建設開發工作。2015年5月,寧陜“飛地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立,負責園區招商引資和管理。“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開始共同推動“飛地經濟”持續發展。
自建園以來,寧陜累計投入資金2.4億元,前后3次共征地800多畝,基本實現了“六通一平”。企業陸陸續續有了動靜,北京升華電梯、常州方圓制藥等120多家企業到園區考察,共落地招商引資項目11個,已建成投產項目7個、在建項目4個。
“項目全部建成后,可以實現年產值超過10個億,貢獻稅收近1億元。到那時,園區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寧陜工業經濟發展‘主戰場’,發揮出應有的‘橋頭堡’作用,實現市委、市政府當初預設的‘全市發展最活躍的板塊和最能夠吸引發展要素的成長體’目標。”寧陜縣委副書記、代縣長周錦政說。
現在的寧陜“飛地經濟”園區,已成為安康“產業項目建設年”的一個“網紅點”。7月26日,2021年安康市三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和投產投用現場會,主會場就放在了寧陜“飛地經濟”園區。市委書記趙俊民、市長武文罡的出席,成了園區當天開業的陜西可利雅紡織面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高光時刻”。
記者采訪時,會標橫幅還在公司車間掛著,成為機器轟鳴聲中的一個亮點和特色。
狠狠往下扎根,拼命向上生長
干部的戰場在車間,企業的戰場是市場
如果只是部門聯動為項目開通“綠色通道”、實行“一條龍”全程代辦、開展“店小二”式五星級服務,寧陜“飛地經濟”園區在眾多工業園區中,難免也會顯得“平平無奇”。看到它在長,還能看到它在不斷使勁,開疆拓土向下扎根吸附向上向外拓展,這就有點意思了。
“飛地經濟”園區的身份,處于夾縫中。行政管轄權屬寧陜,屬地管理權又在恒口示范區(試驗區),兩邊都馬虎不得。所以寧陜給“飛地經濟”園區定位的“融”,屬于順應時勢的現實選擇,也是具有前瞻性的明智之舉。
“融”的第一步,是融入當地。恒口示范區(試驗區)提出要建設五大基地,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毛絨玩具文創產業基地。正是基于這一點,哪怕是歷盡千辛萬苦,寧陜也終于把總投資3.5億元的陜西可利雅紡織面料科技有限公司給引了進來。這家公司的定位,是為安康境內所有毛絨玩具企業提供紡織面料和訂單,發了狠要成為安康總部級毛絨玩具企業,在安康打造“毛絨玩具文創產業新都”的歷史進程中,書寫自己的一筆。
融會全縣,也是寧陜“飛地經濟”尚未出發時,就已預先架構。生態旅游和林下經濟是寧陜兩大支柱產業,寧陜歷來就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而且品質極高,但價格、銷路和技術一直處于“散養”狀態,實物與獲益并不匹配。在園區招商引資時,就始終有意識地圍繞全縣現有產業資源發力。今年年底就要建成投產的陜西濟世康源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不僅可以消化掉寧陜所有的中藥材,還能在縣域建上一些園區,從根本上提升寧陜中藥材產業的品質和層級。
融進全市,從產業布局上,就不難發現寧陜的“野心”。安康正在大力發展的幾大支柱產業,生物醫藥、毛絨玩具、線束產業,都在這塊“飛地經濟”園區要么通宵達旦生產、要么熱火朝天地前期建設中。
寧陜飛地辦主任田偉介紹:“我們經常說,干部的戰場在車間,企業的戰場是市場,學會融入是必須的。對園區來說,要重視落地,更要注重后續,企業進來了只是開端,讓它自身具備造血功能,好好活下去才是更重要的。只要是引進來的企業,我們就絕不能讓它死掉。”
“80后”的田偉2019年從鄉鎮初任飛地辦主任時,一根白頭發都沒有。如今不過兩年時間,兩鬢竟華發叢生。“心理壓力太大了。如果不是因為疫情,我一年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都在出差招商。招商難,把企業培育好有市場生存能力更難。就像可利雅,前后跟了3年,去年才終于落地。”
盡管如此,底氣一直都是足的。縣里的全力支持,讓這塊地真正具備了“飛”的屬性。園區從成立至今,主任換了三茬,但思路規劃卻是一套方案執行到底,這應該也是當初“齊、穩、準、活”的要義之一。
既補鏈,也補空
不光飛得出去,還能飛回來
寧陜“飛地經濟”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僅朝外飛,還會往窩里返。
陜西亞創欣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2020年5月通過招商引資入園的項目,主打產品是當前在安康大熱的電子線束。公司在園區租了1600平方米廠房,年產值最少5000萬元往上。
總經理李亞波說生意好得不得了,訂單一點不愁。產品百分之五六十出口歐美、日韓,剩下的都銷往珠三角。今年三四月份,飛地辦和李亞波聯手的一次“操作”,至今還讓人津津樂道。
寧陜之前辦的十幾家新社區工廠,有的因各種原因日漸沉寂。2021年3月19日,由縣飛地辦牽線搭橋,李亞波組織了寧陜4個鎮近70名勞動力到公司來培訓。一個月免費吃住,花了他7萬多元。
李亞波認為花得值。這些人回去后,紛紛轉型做起了電子線束產業,不僅解決了亞創欣多得沒法消化的訂單,還讓好幾家社區工廠“死而復生”。說起這事,李亞波頗為得意:“筒車灣鎮的社區工廠,現在有20多個人在那里做電子線束的前端部分。5月15日才成立的,已經給我們做了100多萬條貨。”
亞創欣和李亞波在寧陜“飛地經濟”園區的出現,有點兒打前站的性質,真正的“重頭戲”也即將上演。母公司廣東東莞順輝電子制品有限公司,計劃投資1.5億元,在園區打造電線、電纜及線束完整產業鏈,做成安康第一家線束產業總部。到時在安康做電子線束的企業,就地就能買到所有原材料。8000平方米的廠房正在修建,今年12月建成投產。
“融入、延鏈、補鏈”,這是記者采訪時,提及頻率最高的字眼。寧陜自知作為“小縣”的制約性,人力不足總歸是缺憾,所以從一開始就不太考慮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來之不易的“飛地經濟”園區該做什么、該招什么,一直有著清晰的思路和理性的認知。
“我們給招商的人下任務,都是要求先把周邊幾個工業園區調查了解清楚,看他們做什么、缺什么,再點對點進行招商。”田偉說,“我們不好大喜功,每一步都踩得穩,但走一步就能算一步。園區發展、企業發財、縣域增產、群眾增收,這是我們的目標,也是現在的實際情況。”
實現錯位發展,不搞同質化競爭,是寧陜“飛地經濟”總結出來的一條核心理念。產業鏈缺什么就補什么,產業空什么就填什么,一直到填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為止,既讓自己跟周邊、全縣、全市乃至整個市場牢牢抱成團,又確保了在這條產業鏈上的存在感和不可或缺性。
獲得認可和肯定,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2017年至2020年,寧陜飛地辦連續4年在市對縣飛地工作考核中獲得優秀格次,多次被市主要領導點贊。
路既寬且長。不就飛地發展飛地,就園區發展園區,把線束產業向新社區工廠延伸,只是寧陜的第一步,多贏、都贏才是終極目標。實行三班倒的陜西可利雅紡織面料科技有限公司,偌大的廠房14臺機器,只需要3個工人,平均工資一個月能拿到七八千元。那些在“飛地經濟”園區學了技術,回到筒車灣鎮家門口做電子線束的村民,一個月最少也是兩千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