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譚海波 何源
“國家這么好的政策,一定要把森林保護好,依靠我們的青山綠水,爭取更多的發展、掙更多的錢!”楊停學感嘆。
楊停學是寧陜縣城關鎮月河村人,2011年,因為妻子和兒子先后被確診為腎炎,家境每況愈下。為了增加他的收入,2016年12月,縣上將他聘為第一批生態護林員,負責守護20多公頃的山林,一年7000元的工資,讓他有了固定收入。
像楊停學這樣的生態護林員,寧陜縣累計選聘了2753人次,覆蓋全縣38.47%的貧困戶。而這2753人次的有效運轉和管理,得益于該縣的精準選聘考核管理。
該縣創新實施生態護林員“三四五”管理法,實現生態護林員精細、精準、高效監管,通過整合資源、強化管理、激發活力,探索出了一條“生態保護高顏值、生產發展高質量、群眾生活大改善”的三生共融之路,讓秦嶺綠都迸發出強大的生態力量。
三項機制完善管理
沿著山路前行,梅子鎮生鳳村生態護林員王汝華對著自己巡護的山林拍下照片,并將照片上傳到“寧陜生態資源管理”微信公眾號平臺。他的管轄范圍大約有95公頃土地。按照生態護林員管理規定,他每個月至少要在這片山林巡護22天以上,而每次的巡護“足跡”都由上傳的照片和“寧陜巡護”APP平臺記錄著。
寧陜縣創新信息管理,利用“互聯網+”智慧生態建設,構建了“智慧林業”生態護林員管理系統和護林員巡山APP,對護林員巡山軌跡實時動態監管,并開通了在線視頻通話等功能,讓護林員隨時向后臺報告巡護情況,實現護林員的分散管理。
該縣將“管理”作為充分發揮生態護林員作用的第一道保障,除了創新信息管理,還從選聘用人、考核履職出手,以這三項機制推動生態護林員的精細化管理。
該縣結合實際分年度制定選聘管理辦法,從有巡山護林能力的兜底貧困戶中,按照村組推薦、鎮政府初核、林業局復審程序,從40個貧困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重點選聘缺少致富門路、無致富能力但能勝任護林員工作的貧困人員。在聘用合同中,明確護林員管護責任區范圍、具體任務、職責、報酬和考核獎懲等內容,并在各村設置生態護林員履職情況公示牌,公布每個生態護林員的職責和縣鎮村三級監督舉報電話,隨時提醒其履職盡責。
針對生態護林員隊伍文化程度、個體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該縣建立完善考核管理,構建縣鎮村三級網格化管理體系,鎮村實行每日出勤簽到制度,實行每日簽到報告、每周考勤通報、每月匯總考核制度,對不能正常履職、出勤天數未達到規定標準或者管護內出現重大責任事故的,將扣罰績效工資或者予以解聘。
四級網格統籌監管
如往常一樣,城關鎮月河村生態護林員莫汝琴在自己的巡視區劃范圍內察看山林情況,隨著氣候愈加干燥,山林進入到防火期,相比夏秋季節,她巡視得更加認真。近三年的時間,莫汝琴走遍了管護的1500畝山林,她管護的山林沒有發生過一起火災、盜伐、盜獵行為。
莫汝琴的1500畝山林是寧陜縣的1100個網格之一。該縣整合林業、國土、水利和環境保護監察資源,構建了林業、國土、水利、環保“四位一體”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管理監測體系,將全縣國土面積劃分成1100個網格,每個網格落實一名生態護林員和天保護林員,負責監測網格內的森林資源保護、河道保護、環境保護、土地資源保護等方面情況,做到“寸寸土地有人管、條條河流有人看”。
結合護林員實時上傳至管理平臺的履職情況等相關資料,該縣林業部門精確掌握履職情況,及時了解破壞環境的相關信息,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全覆蓋、全時段、大格局、無死角,從源頭上消除生態環境保護隱患。
為有效監管護林員履職情況,該縣林業局制定《生態護林員日常履職監管核查分片包干工作方案》,通過實行領導包片、股室包鎮、干部包村的四級管理方式,持續開展生態護林員日常履職核查工作,重點核查生態護林員是否正常在崗履職、生態護林員聘用流程檔案是否規范完善、聘用合同是否存在過期未續簽、考勤登記表是否與邏輯不相符等情況。同時專門成立督查組,每個月隨機抽取不低于2個鎮、每個鎮隨機抽取不少于2個村進行生態護林員履職、在崗情況暗訪督查。
五星競賽激發動力
“生態護林員政策對我們來說是錦上添花,有政策支持發展產業,增強了我們的信心,加上被評為生態護林員,就意味著能在發展產業的同時增加收入,還保護了樹林。”筒車灣鎮油坊坪村生態護林員張志奎說。
在張志奎管護的約2100畝山林里,他發展了約有6畝的天麻、3畝的豬苓。對他而言,一方面自己在林子里發展有產業,常年不會外出;另一方面在看護產業的同時,也履行了巡山護林的職責要求。
對于像張志奎這樣的生態護林員而言,脫貧摘帽,希望在山、出路在林。寧陜縣聚焦貧困對象扶貧收益使用,創新生態扶貧新模式,帶動貧困人口積極參與到生態扶貧工作中,指導幫扶每個護林員發展林業主導產業,掌握林業致富技能,推行“生態護林員+林下經濟”的生態保護脫貧模式,將生態護林員工資與管護面積、護林績效、產業發展、技能培訓掛鉤,要求生態護林員必須用一定比例的工資用于發展林業產業,確保他們巡山護林和發展產業兩不誤,順利實現脫貧目標。
在此基礎之上,寧陜縣以“五星”競賽活動作為扶貧扶志興業致富的有效載體, 在全縣生態護林員中突出抓勤勞致富、科學技術、環境衛生、家風文明和敬業奉獻5項重點工作,每年在生態護林員中分別按5%的比例,開展“勤勞致富之星、科學技術之星、環境衛生之星、家風文明之星、敬業奉獻之星”評選,每年競賽 2 次,每年籌措6萬元用于“五星”競賽獎勵。獲評的“五星生態護林員”充分發揮示范引領、激勵帶動作用,實現了生態護林員管理精準、扶貧扶志舉措精準的目的。
據悉,該縣通過開展生態護林員培訓,90%以上的護林員掌握了一門林業產業技術、發展了一項以上的林業產業。2019年生態扶貧措施覆蓋貧困戶5800余戶,占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的80.9%;林業綜合收入占全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10年前的48%提高到75%以上,實現了“因林而美,因林而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