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昌勇 于延琴 吳單
“張灘鎮地處漢江南岸、黃洋河與漢江的交匯處,距安康中心城市5公里,屬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歷來是糧食主產區域,富硒生態蔬菜在安康市場二分天下。316國道和十天高速穿越而過,境內路網交匯相連,十分便利。有區位優勢,有交通優勢,產業發展有基礎,如期脫貧沒有問題!”
漢濱區張灘鎮黨委書記周鋒介紹,根據鎮情,全鎮采取“綜合施策、連片脫貧”戰略,如期脫貧沒有問題。更重要的是把脫貧攻堅作為錘煉干部的“大熔爐”,使廣大干部在脫貧攻堅中淬煉成鋼,在保障如期、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同時,為全面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證。
張灘鎮脫貧攻堅總指揮、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偉印證了周鋒所言,稱該鎮以黨建為引領,全鎮上下正以“脫胎換骨”的精神面貌,以“破釜沉舟”的決戰信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必勝信念,幫扶場上賽馬,脫貧路上爭先,用實際行動決戰決勝全鎮脫貧摘帽。
全員全力:倒逼干部苦干求質量實干求進度
“全鎮4個貧困村(社區),在一條線上,所以我們以黨建為引領,采取‘綜合施策、連片脫貧’戰略,捆綁使用各類政策項目資金,將4個貧困點作為一個整體來推動實施,下活了脫貧攻堅一盤棋。”
周鋒介紹說,全鎮10個村4個社區3.07萬人,其中安溝、東溝、響水、余灣社區4個貧困村(社區),建檔立卡貧困戶1507戶5065人。這四個點的人口占全鎮20%,但貧困人口卻占全鎮60%以上。通過干群齊心努力,余灣社區已于2016年率先脫貧。“剩下的三個貧困村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截至2018年底還有在冊貧困戶590人1754人。”
如何啃下最硬的骨頭?該鎮以黨建為引領,采取“綜合施策、連片脫貧”戰略,以上率下,抓干部作風推動脫貧攻堅全勝。
在周鋒看來,脫貧攻堅工作千頭萬緒、任務繁重,各項扶貧政策、扶貧資金、扶貧措施都需要干部去推動、去落實。可以說,任何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干部的身影。一個地方的干部如果有決心、有能力、有擔當,扶貧工作往往能取得預期效果,反之,如果干部作風不正、措施不強、落實不力,則會導致扶貧工作“走彎路”。因此,“我們抓住干部這個關鍵因素,以上率下,任務最重的村,書記、鎮長親自掛帥;問題最多的村,鎮領導親自包;難度最大的戶,鎮干部親自幫。”全面推行“結對認親”,推動鎮村干部沉下去,全力實施“八個一批”、“兩房兩業”等政策落實。
該鎮將脫貧攻堅作為考察干部能力的賽場,層層簽訂脫貧工作責任狀,將脫貧攻堅工作納入各村(社區)年度目標管理責任考核指標體系,作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據,有效激活了黨員群眾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強化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另外,成立督查組,定期到各村督查黨員干部精準扶貧工作,并在三個貧困村開展“看亮點、比特色、見成效”現場觀摩評比活動,讓干部亮成績、看差距、拼實力,在全鎮黨員干部中營造了奮勇爭先的良好氛圍,全鎮各級黨員干部瞄準脫貧目標,與任務賽跑,與時間賽跑。
汪祖波是鎮上派駐安溝村的扶貧干部,“我老大兩歲多,小的才三個多月,每個周就是回城里拿換洗衣服時看一眼孩子,平時吃住都在村上。在家里呆一會兒,心里就感覺少了點啥,只有呆在村上心里才踏實!”
與他有同感的是該村第一書記彭燭。1989年出生的彭燭,去年年底結婚,“按說我這個年紀的女孩子婚后就會馬上要孩子,可是我老公是扶貧隊員,我又是第一書記,有時一個周都難得見上一面,所以要孩子也不在議事日程,一心只想著村上的脫貧。”
沉下身子,才能干出樣子。在他們的帶領下,“四支力量”全力以赴,截至目前,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部達標,貧困戶實現產業全覆蓋。互助資金組織和“愛心超市”步入正軌,“一約四會”制度全面健全,文明家庭創建、道德模范評選等文化宣教活動有聲有色。該村扶貧、產業等工作受到各級表彰。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在脫貧攻堅戰役中,該鎮以黨建為引領,將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抓住黨員干部這個關鍵因素,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以干部作風轉變帶動群眾精神面貌的提升,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保證。
隨著脫貧摘帽時間的逼近,5月6日,該鎮召開脫貧攻堅百日大決戰工作會,再次嚴明紀律,夯實責任,出臺《關于調整充實脫貧攻堅力量和進一步明確脫貧攻堅工作職責的通知》、《關于嚴明脫貧攻堅決戰期工作紀律的通知》、《張灘鎮脫貧攻堅期間鎮駐村干部生活補助發放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嚴守紀律“高壓線”,在最后的時間里全力沖刺脫貧攻堅。
截至目前,該鎮水電路基礎設施基本完成。新修50余公里道路建設,其中東溝村小沙河精品旅游路、產業路17公里,安溝村村組道路18.8公里,目前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總投資826萬元的聯村供水工程,確保全鎮7000人吃上了干凈衛生水,解決了長期困擾關家鎮黃堡村、縣河鎮富強、鞏固等村的安全飲水問題。同時為解決好后片區貧困群眾就地發展產業與住房安全無保障的問題,該鎮結合貧困戶意愿,對有產業、園區帶動發展的貧困戶就地就近安置,堅持搬遷、發展兩手抓,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前,雙廟子安置點已全部竣工,三中安置點、中心社區正在施工中。全鎮已建成安置房501套,分房到戶727套。
因地制宜:高起點興業高質量發展
如何確保貧困戶實現高質量脫貧,東溝村黨支部書記王煥滿心中有筆明白賬。
東溝村共有446戶2037人,在冊貧困戶164戶658人,截至2018年底還有14戶156人。為加快全村脫貧步伐,2017年,本村外出務工返鄉能人王尖以“三變”改革為契機,流轉200多畝土地成立沙河獼猴桃專業農民合作社發展獼猴桃,帶動貧困戶40多戶。今年4月份,該村又以“村黨支部+公司+基地+貧困戶”模式,發展15萬袋香菇示范產業基地,帶動貧困戶52戶。
“獼猴桃盛產期要3到5年!”王煥滿說,要實現高質量脫貧,村里必須要有短、中、長期產業,“所以,我們根據村情全力打造好‘菜籃子’,今年發展訂單農業大蒜200畝、辣椒150畝、板栗500畝、15萬袋香菇,鄰村還有兩個市級產業園,貧困戶農閑時就近務工,持續增收有保障。”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該鎮堅持開發式扶貧,吸引資本下鄉,因地制宜,以“紅桃、黑豬、白山羊”特色產業為主導,積極探索建立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貧困戶全覆蓋,走出了一條“造血式”扶貧路,一大批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獲租金、務工就業賺薪金等方式實現穩定增收。
與東溝村相鄰的安溝村,有11個村民小組336戶1330人,在冊貧困戶170戶648人,截至2018年底還有在冊貧困戶64戶246人。
“我們村上有兩個市級產業園,不僅把本村貧困戶全覆蓋,而且輻射帶動其他兩個貧困村。一個是年養2000頭生態黑豬的安泰豐現代農業園區,一個是年出欄白山羊2000只、種金銀花500畝的萍盛現代生態農業園。僅萍盛現代生態農業園區去年開出的務工工資就達到39萬元。”安溝村黨支部書記邱廣衛自豪地介紹。
1979年出生的程遷平是安溝村人,在北京創業成功的他于2015年返鄉創業,注冊1000萬元資金成立了安康市漢濱區萍盛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現代農業。
“看著村里年青人外出務工,家里留守的都是老年人,很多田地都荒著,很是心疼,決定返鄉創業,讓他們也能跟著獲益。”程遷平介紹說,公司一開始定位就是走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經過多方考察,在養殖陜南白山羊的同時,發展金銀花。“羊糞當肥料,修剪金銀花的枝葉又給羊吃,金銀花是一味藥,羊吃下不光祛火,還能提升肉的口感和品質。”園區目前流轉土地1500畝,荒山3000畝,建設圈舍2400平方米,發展養殖陜南白山羊2000余頭,種植金銀花500畝,生態牧草200畝,菊花200畝,帶動貧困戶55戶。
安溝村4組今年40多歲的貧困戶吳明喜,家里5口人,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吳明喜將自己11.67畝土地全部流轉給園區,“一年流轉費是2400多元,園區務工又是2萬多元,分紅800元。算下來一年有三萬多,比出門強!”
不僅本村貧困戶來園區務工,鄰近的貧困戶也優先前來務工。響水村11組51歲的貧困戶程學安,兒子因意外去世,女兒外嫁,家里就剩下他跟殘疾老伴相依為命。從2016年萍盛現代生態農業園開建伊始,程學安就來務工,“像我這個年紀的人,出門沒人要,一分錢掙不到,我現在每月拿3000元的固定工資,一年掙3萬多。5畝土地全部流轉給公司,一年1000元,流轉24年!”
“返鄉創業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很感動。下一步公司將在社區開辦工廠,走產、銷、研一條龍產業鏈,實現利潤最大化,讓更多的群眾獲益。”程遷平說。
與萍盛生態農業園遙相呼應的安泰豐現代農業園區,是該鎮返鄉能人張文學于2016年建立的。園區規劃面積3130畝,其中核心養殖區占地面積(含林地)1825畝,特色種植區占地1300畝,涉及安溝、東溝、響水三個貧困村。園區以林下生態養殖為主導產業,實施種養結合,圈飼與放養結合,經濟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同時示范帶動周邊65余戶農戶發展林下養殖產業,扶持193戶貧困戶實現精準脫貧。
為確保貧困戶高質量脫貧,該鎮還以“三變”改革為契機,各貧困村將產業扶持資金打捆入股各經營主體,把貧困戶緊緊地聯結在產業鏈上,“農民變成了股東”。2018年,萍盛生態農業園55戶貧困戶每戶分紅800元。
提神鼓勁:“他”扶樹信心“自”扶長志氣
4月26日,該鎮在張灘高中舉辦第三屆新民風道德模范表彰大會,79名新民風建設道德模范受到公開表彰。
這樣的活動已持續開展三年。每年評選過程中,該鎮堅持問題導向、直指致貧痛點,針對不厚道、不節儉、不勤勞等突出問題,推進移風易俗、助力脫貧攻堅、打造民風高地。一批“誠實守信”、“孝老愛親”、“節儉節約”、“勤勞致富”、“睦鄰友好”以及“張灘好人”引發強烈反響,一批典型和標桿引領全鎮民風建設持續向好。
“政府只能扶持我們,不能撫養我們。我們要自力更生,盡自己的能力創造美好生活。”5月18日,記者一行在安溝村雙廟子安置點見到了剛剛搬進新家的成洪鋒,他一邊笑一邊帶著大家看他的新房,“交了1萬元,分到了三室一廳80平方米的房子,裝修花了兩萬多,昨天剛搬進來,還沒收拾好!”
成洪鋒是安溝村7組貧困戶,家里四口人,兩個孩子上學。原本鎮上有三個安置點都可以選,“我選這里是因為有兩個市級園區務工近,離老家的土地也近便。”
因住房還有孩子上學致貧的成洪鋒,覺得“當貧困戶臉上無光”,所以他長年堅持務工,妻子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在社區工廠上班,閑暇時間還在本村園區務工,“房子一解決我也脫貧了!”
搬家當天,兩口子沒有聲張,幾個親戚幫忙把床、鍋、灶等日常生活用品搬了進來,算是住進了新家。隨后,成洪鋒妻子在新家做了幾個菜,請幫忙的人吃頓飯表示感謝,“現在新民風建設,我們都不興辦酒席,請去請來的費神費力,不好!”
“風成于上,俗化于下”。在決勝脫貧攻堅過程中,該鎮全力實施新民風建設,加強“精神扶貧”,通過立志氣、扶思想、強觀念、樹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改變極少數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懶漢思維,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并倡導移風易俗,正面引領、典型示范,涌現出了許多成洪鋒式的自力更生謀脫貧的典型,全鎮群眾你追我趕忙發展。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對于貧困而言,經濟的困窘只是一方面,內在的原因是缺乏斗志和必要的知識技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近年來,該鎮從扶志、扶技、扶智三方面著手,大力推進志智雙扶工程,加強貧困群眾技能知識培訓,讓貧困群眾學得一技之長,實現“培訓一人,學技一門,脫貧一戶”。今年以來,全鎮舉辦了種養殖等各類培訓班,培訓人員120人次。為了不讓貧困家庭的孩子因貧困失學,該鎮構建覆蓋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攬子”幫扶政策,按獎、貸、助、補、免等方式給予貧困學生多元資助,把教育扶貧變成了斬斷“窮根”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