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李隆均 翟本榮
寧陜地處秦嶺中段南麓,森林覆蓋率高達90.2%,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金錢豹、林麝六大國寶齊聚寧陜。同時,這里還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他們一路探索,走出了一條綠色、循環發展之路。
據了解,2017年,寧陜縣有貧困村40個、貧困人口11146人。2019年脫貧攻堅仍是寧陜的重頭戲,準備計劃脫貧退出貧困村38個、脫貧4700名貧困人口,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我們是林業大縣,因此寧陜的脫貧致富、老百姓的增收,希望在山、希望在林,如何盤活林地是我們打贏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在脫貧攻堅中把林地和生態脫貧作為主攻方向之一。近年來我們在這方面做出了探索,一方面,把過去砍伐林木的轉變為護林員;另一方面,加強對森林的保護,發展林下經濟。”該縣縣委書記張益民說道。
寧陜縣筒車灣林麝養殖觀光園,是一個以林麝養殖為主,秦嶺珍稀動物養殖、科普、觀光為一體的基地,配套有林麝飼料林、秦嶺珍惜中草藥、魔芋種植等。基地將種養殖相結合,形成了一個立體的綠色生態循環園區。
林麝養殖觀光園負責人鄧庚向記者介紹,“我們以林麝養殖為主,配套林麝飼草中藥材,種養結合的發展模式,發展林下經濟產業,養殖林麝230多只,中藥材130畝。我們將圈舍里邊的糞便通過管道排進沼氣池,通過發酵,把沼液通過水管輸送到山上,用來灌溉中藥材和飼草,達到一個循環利用的效果。”
園區遵循生態發展理念并帶動85戶貧困戶共同發展,通過資金入股、土地林地流轉、園區務工等方式,帶動農民增收。2018年帶動貧困戶85戶,人均增收1860元。
筒車灣鎮七里村毗鄰筒車灣AAAA休閑景區和悠然山濕地公園,依托七里村獨特的自然稟賦和交通優勢,堅持一村一品一打造,編制七里村旅游發展“大夢想”。以“七里人家·五彩曼谷”為目標,遵循“一里一景、五彩四季”的建設思路,大力推動鄉村旅游,打造休閑農業。
累計投資2000余萬元完成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并建有生態農業觀光園。積極引進民宿項目,重點打造垂釣景觀魚塘、桃樹觀光采摘園、櫻桃觀賞采摘園等一批休閑觀光基地。一點成線,逐步形成七里村獨具特色的休閑農業體系,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通過打造特色景觀、采摘園、建設基礎設施、農家樂改造,這一系列的建設規劃吸引更多的游客來這里嘗農家飯、住農家屋、體驗農家生活。在旅游淡季時,鼓勵村民發展產業,增收致富。”七里村干部曹晉源說。
據了解,該村為增加農民收入,擴大收入來源,在旅游淡季時,發展養鵝產業,幫助農民增收致富。通過蘇陜協作,與江蘇的五香居有限公司進行合作,進行生態鵝養殖,每年預計養殖生態鵝3萬只,第一批生態鵝已經入欄。
垃圾問題,一直都是鄉村建設的一大難題。寧陜縣江口鎮竹山村為解決農村垃圾存放問題,在鎮政府的支持下,依托“愛心超市”,延伸出了“垃圾超市”,有效解決了農村垃圾問題。
垃圾超市管理人林平說:“以前垃圾都是亂扔,現在有了垃圾超市之后,人們都自覺地將垃圾送了過來,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我們就上門去收。”
由于竹山村距離鎮上和縣上較遠,許多的垃圾都被村民扔進了河道,十分影響環境,并且群眾還有怨言。在鎮政府的支持下,創立了垃圾超市,并將垃圾超市與愛心超市相鏈接。在垃圾超市換取的積分可以在愛心超市進行兌換商品,垃圾超市所產生的效益就用于愛心超市的運行,從而實現長效化發展。
竹山村村主任安明建向記者介紹,“垃圾超市建立之后,許多村民都將垃圾送到垃圾超市來,根據重量和種類的不同,我們也會給他們兌換相應的積分,用于愛心超市產品的兌換。他們交的垃圾越多,換取相應的積分就越多,有些閑著的老人,還會在河邊轉轉,看見有垃圾就會撿了送過來,保持了河道的清潔暢通。”
如今,在竹山村,撿垃圾、換積分,已成為村民的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