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魏濤
4月23日,來自肯尼亞、斯里蘭卡、俄羅斯、印度、意大利等“一帶一路”沿線12個國家地區嘉賓和茶企代表齊聚中國最美鄉村平利,參加世界最早的茶——安康秦漢古茶國際發展大會,體味古茶芬芳,回溯歷史記憶,暢敘未來發展。
何為“世界最早的茶”?1998年,陜西漢陽陵考古發掘出距今2150年的世界最早的茶葉;2015年,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鑒定為古代茶葉;2016年5月,世界吉尼斯記錄認證,漢陽陵出土的茶葉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茶葉。
安康地處秦嶺以南,漢水之濱,境內生態優良,氣候溫潤,四季分明,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茶葉的重要產區。中國科學院專家呂厚遠研究表明:“漢陽陵出土的茶葉全部由茶芽制成,品質很高。”安康傳統制茶工藝采用古茶樹的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作原料,經古法技藝加工而成,經茶學專家考證,與漢陽陵出土的茶葉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為充分利用好“世界最古老的茶——秦漢古茶”品牌,2017年我市委托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專家團隊,以發掘古人制茶痕跡還原上古制茶技術為目標,在中國名茶之鄉平利縣開始了對秦漢時期制茶技術的追溯與還原。
經過近三年的科技攻關,科研組參考古茶原型,探索古人制作技藝,通過自然風干、精準控酶、保酶軟化、醇化提香等工藝,創新性地恢復和還原了古茶的品質和口味,研發出適合現代飲茶需求的安康秦漢古茶,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茶葉協會名譽理事長陳宗懋譽為“絲路瑰寶”。“安康秦漢古茶大量需求夏、秋季大葉子茶鮮葉,使我們合作社的茶鮮葉產量輸出增加了2倍,產值增加了1倍。”平利縣清翠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仕清說,以前茶園春茶鮮葉能產400斤/畝,2017年和安康秦漢古茶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后,茶園可輸出春、夏、秋三季茶鮮葉1200斤/畝。茶園收入也從之前的6000元/畝,增長到現在的1.2萬元/畝。鮮葉產量的增長也加大了用工的需求,目前合作社560畝茶園,日常采茶及管理茶園人員52人,帶動貧困戶20戶,63人就業。
作為有別于綠、黑、白等傳統茶系的新型茶類安康秦漢古茶,其生產原料大量利用夏、秋季茶鮮葉,有力推動了平利縣茶葉原料從單一利用茶芽向茶芽、茶莖、茶枝全面利用轉變;每年春茶單季收購向春茶、夏茶、秋茶全面收購轉變。
秦漢古茶恢復創新產品富含硒元素,更有利于人體吸收,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廣闊,被業界泰斗陳宗懋先生譽為“絲路瑰寶”,是安康茶業研發創新的一項重大成果,也是安康茶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必將對全國乃至全世界茶產業、茶文化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平利縣茶業局副局長馬云璞認為,發展秦漢古茶改變了原來“一園一茶”傳統生產,建立了“一園三季多茶”模式,對平利整縣脫貧和農民的持續增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保守估算,安康秦漢古茶帶動當地茶農每畝茶園增收1500元以上。在加工環節、流通環節茶農還可持續增收,讓茶園綜合效益得到了極大提升。”
一片葉子“激活”一個產業。“文物”與產業攜手,讓處于秦巴連片特困區的平利縣茶產業煥發出時代創新的活力。截至2018年底,平利縣茶園面積24萬畝,產茶1.28萬噸,產值13.6億元。其中萬畝以上的茶葉基地鎮8個,千畝以上的茶葉專業村65個,從業人員8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