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譚海波 李兵
“去年1800多窩天麻賣了40000多元,還有板栗3000多元,加上務工,年收入有50000多元,今年準備再種2000窩天麻。” 寧陜縣金川鎮興隆村54歲的貧困戶王生發高興地說,在產業扶貧政策的支持和幫扶干部的幫扶下,他靠脫貧貸積極發展天麻,兒子利用各種機會打零工,人均純收入達4769元。
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寧陜縣立足縣情實際和資源稟賦,把產業發展作為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積極探索“‘三個結合’優布局、‘三個覆蓋’強信心、‘三個提升’要效益”的產業發展路徑,讓全縣群眾通過發展產業實現增收致富,趟出了一條群眾持續增收的產業致富之路。
“三個結合”優化產業布局
如何讓群眾通過產業脫貧?選準產業是發展的第一步。
地處秦嶺腹地的寧陜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縣域內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大,從海拔500米到1600米范圍內均有產業分布,加之氣候條件的多樣,使得全縣的農特產品種類繁多、分布零散、規模較小。經過多年的努力,天麻、板栗、核桃、香菇等逐漸發展成為農民的主導產業,但“小、弱、散”的局面依然沒有大的改變。
面對這種現狀,產業如何抓?寧陜縣通過結合縣情實際、結合群眾意愿、結合旅游發展,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
結合縣情實際,該縣立足產業發展特點,在經過實地調查和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寧陜縣2017-2020年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緊緊圍繞林果、藥菌、特色養殖、有機種植四大主導產業,堅持走現代循環農業發展之路,注重產業發展長短結合、優勢互補,全縣確定了城郊三產融合區、皇冠農業田園綜合體、蒲河高效種養帶、洵河流域有機藥果帶、池河流域生態蠶桑、魔芋帶5大產業板塊建設。
在實際工作中,該縣結合群眾發展產業的意愿,在規劃產業中,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大多數群眾想發展什么就規劃什么產業。龍王鎮是養蠶的適宜區,該鎮農戶自60年代就開始了興桑養蠶,群眾也有養蠶的基礎。在產業規劃中,該鎮將蠶桑產業作為一項主導產業來抓,規模化新建桑園,建立合作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去年,全鎮共建設桑園500余畝,養蠶110余張,實現戶均養蠶收入6000元。
該縣還結合全域旅游,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筒車灣鎮七里村,毗鄰筒車灣4A休閑景區,2016年以來,依托景區資源優勢,栽種160畝桃樹、櫻桃樹,流轉土地100畝建成油用牡丹園,抓好現有800畝板栗園的綜合科管,基本形成山上板栗、山下桃樹牡丹的三大現代農業觀光園。華鑫上壩河有限公司在開發上壩河森林公園的同時,又在太山廟鎮胭脂村流轉土地300畝,建藍莓基地,發展現代旅游觀光農業。
此外,寧陜縣還創新消費扶貧模式,在北京、山東膠州、江蘇金壇、西安、安康設立農特產品消費扶貧總店,通過與當地消費市場對接,暢通寧陜農特產品的銷售渠道,以倒逼的方式推動產業規模壯大和產品質量提高。
“三個覆蓋”增強發展信心
2月22日,寧陜縣農業技術志愿服務隊深入梅子鎮生風村的田間地頭,針對群眾在板栗、核桃科管及天麻、豬苓、魔芋等產業栽培技術上的難題,進行實地培訓和講解,受到群眾歡迎。這支由農業、林業等部門組成的產業技術服務隊,群眾只需撥打一個電話,服務隊就會迅速趕到群眾身邊提供技術服務。
寧陜縣通過技術服務全覆蓋、獎補和金融扶持政策全覆蓋、產業保險全覆蓋,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在產業發展中,針對群眾技術水平不高的現狀,寧陜縣充分利用現有技術人才資源,整合專家團隊、技術服務團隊、職業農民志愿服務團隊三支隊伍,組建產業脫貧技術服務110服務體系,給貧困戶“點餐服務”,改“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并實行科級領導包片、技術干部幫村,通過上門技術服務、開展包片技術指導、進行試驗示范三個方面,對貧困戶進行技術服務,使技術服務覆蓋全縣群眾。
自建立起覆蓋全縣的“產業脫貧指揮110體系”以來,該縣產業服務中心共開展培訓241場次,培訓人員9466人,覆蓋人數達13608人。服務內容涉及有機水稻、魔芋、黃花、中藥材種植和生豬、林麝、中蜂養殖、林果等諸多方面。
為解決經營主體和貧困群眾缺資金和積極性不高的問題,該縣還建立產業獎補和經融扶持機制,覆蓋全縣貧困群眾和經營主體,對貧困戶發展產業和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產業基地建設、加工營銷能力建設、農產品品牌建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產業幫扶帶動等方面進行獎補,以獎代補提升全縣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去年,寧陜縣投入資金1.3億元用于產業發展,為3407戶9126名貧困人口兌現產業獎補資金829萬元。累計為2930戶貧困戶發放“5321”小額信貸12550萬元,為2453戶貧困戶借貸互助資金2311萬元,實現了有發展能力且有貸款需求的貧困戶金融扶持全覆蓋。
針對農戶和企業發展產業,因抗風險能力弱而積極性不高的實際,該縣還基本實現了農業產業保險的全覆蓋。在開展森林保險、畜牧養殖業保險的基礎上,又將林麝、梅花鹿、魔芋、辣椒等納入風險補償范圍,并啟動了農作物風險補償工作,從而提高全縣產業發展抗風險能力。
“三個提升”增加群眾收入
成立于2015年的寧陜縣隆源生態科技養殖有限公司在梅花鹿馴養基地、鹿產品加工擴建中遇到了資金不足的難題,寧陜縣通過蘇陜扶貧項目解決40萬元資金,幫該公司解決了擴建的燃眉之急。項目擴建成后,帶動90余戶貧困戶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而這正得益于寧陜進行的產業提質增效工程。
該縣通過提升產業質效、提升產業規模、提升群眾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群眾發展產業的信心,讓群眾收入得到穩步提高。
讓產業質效提升。為解決農業產業現代化程度低、經營主體帶動力弱的問題,該縣制定出臺了《寧陜縣農業產業振興“十百千”工程實施方案》,用兩年時間,把農業產業打造成為主導產業突出、特色產業高效、發展功能齊全、產業體系完善的現代生態特色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園區化、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生態化、產業化、社會化發展。與此同時,積極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對貧困村現代農業園區(合作社)建設的帶動力,利用“企業+基地+貧困戶”等合作形式,吸納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
“聚力‘藥、果、菌、畜’主導產業,著力打造5大農業產業示范帶、壯大10個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100個農業產業園區、培育1000戶產業示范戶。”寧陜縣農業農村和水利局黨委書記張志清介紹說,通過實施產業振興“十百千”工程進一步提升產業規模。
目前,全縣形成了夢陽藥業、秦智核桃油、艾班卓、綠寶、黃波食用菌、榮庚、隆源、綠康農業、濱海等一批在內的龍頭企業12家、農民合作社221個、集體經濟組織71個、其他主體103個、市場主體336個,帶動全縣6080戶貧困戶發展產業。
經營主體的帶動,讓群眾發展產業的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梅子鎮群眾搶抓當前關鍵時節,已發展天麻410畝、豬苓307畝、獼猴桃320畝;四畝地鎮以園區建設為帶動,群眾積極發展產業,發展丹參120畝、板栗科管1385畝、核桃建園460畝。與此同時,在城關、江口、新場等鎮,群眾發展產業的信心高漲。據該縣產業發展辦統計,全縣已發展食用菌300萬袋,天麻120萬窩,豬苓90萬窩,魔芋600畝,板栗、核桃園科管5.3萬畝。
產業規模的不斷壯大,提高了群眾的收入。江口鎮竹山村貧困戶馬輝,去年種植了1200窩天麻、200窩豬苓,還養了55箱蜂,通過發展產業,不僅讓自己收入提高了,還順利的實現了脫貧。該縣農業農村和水利局提供的數據表明,2018年度,全縣農業產業初步測算人均收入達到8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