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全體市人大代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牢記全市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認真履行代表職責,在各自崗位上做出了顯著成績,涌現出了一批先進典型。現將部分代表的典型事跡予以摘登。
屈蘭安,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安康市中昊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義務參加漢濱區231個村危房鑒定改造工作,拿出6萬元支持漢濱區茨溝鎮西溝村、吉河鎮三河村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拿出8萬余元改善新城辦新鋪社區、印染廠社區基礎設施條件,出資50萬元讓32名貧困家庭大學生圓了大學夢。把扶智和扶志結合起來,出資10余萬元幫扶特困戶,投資設立中昊集團公司建筑工人職業培訓中心,免費為貧困戶提供培訓,加快脫貧致富步伐。近年來,中昊集團公司解決就業500余人,為公益事業捐款350余萬元。
認真履行代表職責,先后深入15個鎮辦、30多個村社區,走訪群眾180多次,收集意見建議16條,5條建議得到有關部門采納,并取得較好的辦理成效。
李輝忠,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工作委員會委員,市企業法律顧問協會會長,陜西秦中律師事務所副主任。
律師職業素養造就了敢直言、敢較真的稟性,連續兩屆當選市人大代表。利用自己的專長和優勢,免費為社會弱勢群眾打官司約50件,接受咨詢300余次。以人大代表身份在各級法院評議、旁聽、陪審案件近100場次。圍繞營商環境改善,在開展工作評議中,對不作為或亂作為現象直面指出和批評。在政府法律咨詢、信訪維穩處理和人大視察、執法檢查中,堅持直面問題,收集社情民意200余件(條),提出人大代表議案建議41件,涉及立法普法、司法監督、物業管理等多個方面,其中被市人大常委會列為重點督辦建議5件,所提建議連續4年被市人大常委會表彰為優秀代表建議。
朱昌全,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安康市秦巴商貿有限責任公司。
重視和推動公益事業發展,累計捐款捐物100余萬元幫助困難群眾。主動幫扶漢濱區新城辦程東村12戶貧困戶,捐水泥100噸、解決就業6人、資助貧困大學生3名。結對幫扶漢濱區建民辦東山村,扶持資金20萬元。誠實守信、合法經營,企業先后解決就業1000余人。
積極拓寬代表聯系選民渠道,在公司創新成立了人大代表工作站、代表小組活動室,2018年舉行集中代表活動2次,接待群眾39人次,收集建議意見34條。先后提出增加安康東出口及南環快速干道沿線公交車設施、建設南環快速干道標準化農貿市場、規范流動攤點行為、城區水源地建設等建議意見7條,得到市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積極落實,一些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張元江,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漢陰縣博元實業有限公司。
把新發展理念落實到具體行動中,高度關注環保工作,先后提出了關于推行環保+扶貧模式、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等建議。組建了“博元公益”志愿服務隊,發展志愿者510余人,投入資金700余萬元,組織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1800余次,向全縣發放環保《倡議書》5萬余份。先后投入100萬元啟動了“精準扶貧•環保先行”志愿服務項目,選聘14個水源地所在村的百余名貧困群眾,支付每人每月1000元工資,負責撿拾垃圾、保護環境,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精準扶貧有機融合。目前,正在實施漢陰縣深度貧困村環保“御源軍”全覆蓋行動。
2015年入選中央文明辦組織的“中國好人榜”,先后榮獲陜西青年五四獎章、陜西省優秀志愿者、安康好人、安康好青年、安康市勞動模范、安康市道德模范、“護水使者”等多項榮譽稱號。
劉修勇,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漢陰縣澗池鎮洞河村黨支部書記。
圍繞脫貧攻堅,發揮代表作用。帶領村民修建村主干道路4公里,完善道路兩側排水渠、綠化帶等附屬設施,修建2公里長7米寬的河堤路,建成移民搬遷安置點一處,搬遷安置100戶400余人。加大招商力度,引進陽晨金碩農業園區入駐洞河村,配套發展千畝柑桔基地、苗木花卉基地、水產養殖等產業助脫貧項目,洞河村被納入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成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個人為貧困戶購贈良種仔豬4頭,幫其發展產業,連續三年累計出資3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2018年出資2萬元幫扶深度貧困村金星村發展產業。
先后圍繞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脫貧攻堅、棚戶區改造、教育事業發展等提出10余件代表建議,較好地履行了代表職責。
劉世元,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石泉縣城關鎮老城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
圍繞石泉古城4A級景區建設,加快推進背街小巷改造、亂搭亂建拆除和“廁所革命”,徹底解決景區臟亂差問題。按照規劃和要求,組織動員沿街居民折舊復舊,積極配合街道硬化、線路改造等,使古城景區舊貌換新顏。千方百計幫助街區商鋪科學選擇經營項目、辦理創業貸款,改善營商環境,打造老城“人大代表創業幫扶一條街”。
積極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每年參與調解民事糾紛20余件,群眾滿意率達95%以上,做到“小矛盾不出小區,大矛盾不出社區”。2017年提出的關于推進居民小區物業管理工作進程的建議,2018年提出的關于引入政府和社會資本方合作(PPP)模式建設秦巴漢水“醫養融合”養老基地的建議,被市人大常委會評選為優秀代表建議。
先后獲得安康市優秀共產黨員、安康市金牌調解員,石泉縣十佳人民滿意人大代表、優秀支部書記、全域旅游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周玉仁,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寧陜縣城關鎮旱壩村村委會主任。
圍繞第一要務抓發展,流轉土地200余畝,成立花卉苗木基地及大鯢養殖協會,解決村民就近務工300余人。爭取項目資金100余萬元,用于村自來水管網改造、灌溉堰渠及防洪河堤、通組道路硬化和文化廣場、路燈亮化等10余項民生工程建設。發揮代表作用,在建設過程中積極協調解決矛盾,主動監督工程進度和質量,極大改善了村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條件。
先后提出了關于加大農村非貧困村重點項目予以支持、解決農村持有房產權證辦理第三方評估抵押登記費用較高問題、建立村“三變”專項基金助力脫貧攻堅等具有較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建議意見6條。
胡昌軍,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紫陽縣畜牧中心畜牧師。
發揮專業技術特長作用,長年累月深入一線作現場指導,足跡遍布全縣175個行政村的200余家養殖場。洄水鎮殘疾人陳繼理創辦的鵬達養殖場,從場房選址、設計到后續管理、疫病防治,持續跟蹤服務,使養殖規模迅速發展壯大,年養雞4000羽、養豬1200余頭,養殖場通過“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帶動周邊5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戶均增收1000元。凡是養殖戶需要辦理的事,無論山高路遠,從不推辭,盡力幫助,主動將自己手機號及微信號提供給全縣各養殖戶,對技術咨詢、尋方治病等,都不厭其煩、耐心細致地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協調解決困難問題。
積極響應人大代表包幫貧困戶工作,個人在駐村期間,主動亮出人大代表身份。通過多種途徑,修建村級公路20公里,改善了通行條件;修建人飲工程5處,解決了143戶、384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幫扶新建茶園176畝,發展花椒100畝,當年戶均增收900元,有力促進了群眾增收致富。
劉理科,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紫陽縣洄水鎮團堡村村民。
發揮龍頭企業作用,推動紫陽縣洄水鎮茶葉種植面積達1.2萬畝,茶葉生產企業發展到9家,有力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與紫陽縣洄水鎮176戶貧困戶簽訂產業幫扶協議和結對幫扶承諾書,先后為包聯的貧困戶投入資金15萬元、管護茶園1500畝,免費發放茶樹專用肥100噸,支付勞動工資近10萬元,支付土地流轉費20萬元,貧困群眾鮮葉返利1萬余元, 分紅3萬余元,戶均茶葉產業收入近3000元。主動扶弱助貧,每年為村上新入學的大學生送去2000元的資助金,鎮中心敬老院的老人和集鎮環衛工人每年春節也會收到他的“節日紅包”。
2018年,領銜28名縣人大代表聯名提出了關于加強對茶網蝽病蟲害統防統治的建議,得到了縣政府的高度重視,此項建議的及時辦理,為全縣茶園安全筑起了一道“防火墻”,有效控制了蟲害的蔓延,促進了紫陽全縣茶葉產業健康發展。
姚金平,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嵐皋縣紅光水電開發有限公司。
帶動促進脫貧致富,鼓勵和帶領家鄉勞動力到自己的公司創業就業,截止目前已有400余名家鄉農民通過技能培訓,持證到公司上崗,實現了穩定就業。先后捐資60余萬元,改善家鄉花里中學、花里小學、縣幼兒園辦學條件。2007年以來堅持每年到養老院看望和慰問孤寡老人,2012年以來每年捐資8萬元,無償資助貧困大學生,出資30萬元為縣環衛保潔公司捐贈一臺環衛清掃車。2018年初,成立了嵐皋縣花里印象生態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全力打造以南宮山鎮龍安村為核心的田園綜合體旅游項目,促進當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先后被評為陜西省勞動模范、西部“十佳”風采人物、安康市第三屆道德模范。
陳芳,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平利縣萬寧置業有限公司。
把群眾冷暖時刻放在心上,先后赴嵐皋縣、漢濱區瀛湖鎮為困難、殘疾群眾舉辦滯銷蓮藕、枇杷義賣活動,及時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累計投入10余萬元,為平利縣大貴鎮貧困群眾購買豬仔、雞仔等,幫助發展產業促脫貧。提供就業崗位100余個,對來公司務工的貧困群眾工資上浮10%。積極投身慈善事業,贍養殘疾人10余年,為吉河鎮患病貧困少年籌集善款6萬余元,定期到孤兒院和敬老院開展送愛心活動。
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了關于解決316國道后張嶺段道路擁堵問題的建議,得到交管部門的重視和落實。暑假期間冒著酷暑走訪安康百余家網吧,提出了關于整治未成年人上網吧玩游戲的建議。幾年來先后提出涉及民生事業改善的意見建議15條。
石海君,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鎮坪欣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助力脫貧攻堅,積極搭建貧困戶勞務增收平臺,組織動員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增收,就地務工就業,園區管理和茶葉采摘累計用工達3.5萬余人次,發放勞務工資400余萬元。積極為貧困戶提供茶葉產業技能培訓和學生勤工儉學崗位,累計開辦各類技能培訓20余期1200余人次。流轉貧困戶土地、林地共計7300余畝,通過企業化管理,每年實現貧困群眾財產性增收80余萬元。創新推行并已投入使用的“產業園+兜底院”扶貧模式得到省脫貧攻堅指揮部的肯定和推廣,目前20余戶貧困戶已入住該園區。先后捐資近10萬元開展援建馬鎮小學、關愛留守兒童、獎勵貧困大學生、照料孤寡老人孤兒等公益慈善活動。
吳萬琴,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旬陽縣醫院院長。
堅持以民為本的辦院理念,突出抓好公立醫院改革、規范管理、學科建設、醫療質量等工作,使旬陽縣醫院綜合實力位居省市縣級醫院前列。以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為重點,積極落實規范診療行為、降低藥品耗材費用、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以及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措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公益效應同步提升。
把健康扶貧政策落在實處,在醫院設立扶貧病房,極力為廣大貧困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在結對幫扶脫貧攻堅工作中,千方百計為貧困戶找準脫貧致富路子,先后為趙灣鎮王莊村籌集資金20余萬元用于群眾安全飲水工程建設,籌資資金3萬余元為移民安置點購置家居32套。
先后提出了關于提高鄉村醫生待遇、加強村醫培訓、增加縣級公立醫院人員編制、調整縣級公立醫院用電價格等13件意見建議,反映了群眾關切,促進了工作落實。
李濤,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陜西汽車集團旬陽寶通專用車部件有限公司。
立足崗位,率先垂范,積極向外界宣傳推介寶通專用車產品,推動年銷量由建廠初期的三百多輛發展到現在的三千多輛,遠銷河南、貴州、江蘇、廣東等地。加強科技攻關,帶隊研發的高壓清洗車獲得七項專利,受到用戶一致好評,讓安康制造走向全國。
用一腔熱血回報社會。三年來,組織開展“結對子”幫扶活動,開展技能培訓80余人次,為待崗家屬提供就業崗位8個,為困難職工發放生活補助6萬余元,使公司17名困難職工脫貧。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帶領職工在神河鎮柳林村、灣寺村開展貧困家庭調查摸底、走訪慰問等,先后給兩個村214戶貧困戶捐贈農機具250套,捐贈電腦、桌椅等辦公設備共234套(臺)。協調企業為貧困家庭提供就業崗位20個,幫扶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實現戶均增收800元以上,助力125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先后提出了關于商用車上戶核準權力下放、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統一規劃采購、安康城市環衛一體化等建議。
繆曉紅,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白河縣金奇中等職業學校校長、新城幼兒園園長。
2003年返鄉后,立足縣情,適應時代,堅持把個人創業和提升群眾基本素質、勞動技能結合起來,在白河縣第一個發展民辦職業教育,從“白河縣就業培訓中心電腦培訓部”發展到如今有4個專業的“金奇培訓學校”,幾年來共培訓各類鄉土人才3.7萬余人次。2013年,又積極為政府排憂解難,創辦了可容納18個教學班560名幼兒教育保育的白河縣新城幼兒園,解決就業人員40余名。
先后提出關于教育、醫療、環保、養老等代表意見建議30余條,推動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其中“關于醫療改革的具體建議”等10余條建議被評為優秀建議。
曾榮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陜西省優秀創業青年、三八紅旗手,安康市十大杰出青年、支持農村青年創業就業先進個人、職業教育先進個人、師德標兵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