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龍飛:市農科所薯類研究中心農藝師
2018年,“安魔128”順利通過陜西省行業專家鑒定,成為全省首例雜交魔芋品種。作為這個課題的主要負責人,段龍飛功不可沒。
80后的段龍飛于2013年來到市農科所。由于魔芋育種研究和他原本學習的專業并不一樣,因此,剛剛到農科所的時候,他一直在猶豫,在適應。段龍飛坦言,也曾想過放棄,但是時間越長,感情越深,甚至找到了育種的樂趣,再放也就放不下了。
事實上,育種是一項極其枯燥,又極其需要耐心的工作。尤其是魔芋育種,不像其他作物擁有成熟的技術,一切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每一步都需要他們自己來探索。“剛開始我就想著用最‘笨’的辦法來試驗,比如選取一百個樣品,慢慢配對,雖然概率很低,但是總會有成功的。”枯燥而漫長的過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承受的,但是在段龍飛心里,卻把它當成一種樂趣,“試驗的過程雖然是單一的,重復的,但每一次結果都可以給人帶來驚喜。”
6年時間,數不清的試驗,一次又一次突破,“安魔128”終于誕生了。這種花魔芋與白魔芋雜交的品種,與安康傳統種植的花魔芋相比,抗病性強,繁育系數高(芋鞭多),產量穩定。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我們為什么搞科研?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享受科研成果!”這就是段龍飛的心之所向。
王勇:市農科所食用菌研究中心農藝師,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
每天驅車3小時往返于家和市農科所之間,從石家莊來的王勇仿佛又回到了大城市的生活。而這里的工作節奏卻比大城市更加緊張。
“食用菌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變化,為了觀察記錄下這些變化,必須隨時在大棚里,在實驗室里。如果說大部分人工作的周期是用周來計算,那么年就是我們的工作周期。”
而他來到農科所,也算經歷了一次轉型。“我上學時期研究的方向是林業病害,與現在從事的研究方向是截然相反的。”王勇說,“有些菌類,在林業上屬于病害,而在農業上,反而有了研究價值。”
轉型成功按理說是一件值得贊揚的事情,而王勇卻很少跟自己的同學聊工作。王勇說:“我的大部分同學都在大型企業,他們的收入大概是我的幾倍。”
工作條件艱苦,工作任務繁重,收入也不是很高,這些都沒有成為王勇前進的阻礙,反倒讓他充滿熱情:“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心中有信仰,所以動力十足。”
李瑜:市農科所農產品加工中心農藝師
男女平等一詞在市農科所里似乎體現得更為明顯。上能翻山越嶺,下能鋤地干活,農科所里的女同胞一點也不輸給男士。這也讓“女漢子”成了農科所女同胞的代名詞。李瑜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甘肅女孩李瑜懷著對農業工作的熱情來到市農科所,從事富硒資源開發和秦巴山區特色資源研究。這里的工作,不是在山里,就是在實驗室里,艱苦又枯燥。“有時候為了得出一個數據,反復做實驗,呆一整天不出門是常有的事。”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卻少了同齡人該有的生活,李瑜心中卻一直充滿歡喜,因為在她心里,進山尋找富硒資源是最快樂的事情,在實驗室里面探索富硒研究是最充實的追逐。8年時間,她走遍了安康的山山水水。
靠著堅守與執著,2013年,還未入編的李瑜被予以重任,主持富硒產品開發的課題,而她的團隊幾乎都是女生。驚喜之余壓力也隨之而來,但是這幾個女漢子的確沒有負重望,2014年,他們團隊研究的課題獲得安康市科技成果二等獎。
“只要得出一個滿意的數據,再苦再累都值得,這種內心的充實就是我堅持的動力。”這就是李瑜一直秉持的信仰。
江新華:市農科所食用菌研究中心高級農藝師
44年時間,江新華的大半輩子奉獻給了農科所,即使退休,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他依然堅持發揮余熱,用自己的堅守書寫農科人的贊歌。
枯燥、艱苦是多數人對科研工作的感受,這也是很多人最后轉行的重要原因。在江新華的科研道路上,也有過很多次轉行的機會。1988年,剛剛接手食用菌研究工作的江新華得到了一次從事行政工作的機會,在臨近辦手續的時候,當時的領導對他說,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的心情豁然開朗,決定不去了,因為科研才是他的追求。
在做科研的同時,他還堅持創新發展,1988年底,以科技人員帶頭辦實體的機會,創辦了企業,在江新華心里,企業并不是以盈利為目的,而是為科研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的平臺,最初的運營并不理想,導致年底連工人的工資支付都是困難。“我把錢核算了一下,只給自己留了30塊錢過年,剩下的都分給了員工,大家都不容易。”而這并沒有成為江新華繼續堅持的阻礙。他說:“食用菌是我市的朝陽產業,不能在我的手上丟掉!我要讓食用菌產業在全省都有自己的位置!”
廢寢忘食、鞠躬盡瘁似乎都不足以表達江新華對于科研工作的熱情,凡事親力親為,帶病堅持調研,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手把手給年輕科研人員傳授知識,已經成為常態。
“過去很多老專家為了科研,常常在把家都搬到田間地頭,在果樹下搭棚子做飯是常有的事情。”江新華感嘆,“他們的精神一直指引著我,讓我明確了方向,堅定了信心,科研就是我畢生的追求。”
李海菊:市農科所薯類研究中心農藝師
既要做課題又要兼顧行政與接待工作,李海菊經常在“農民”與“公關”的角色間轉換。
衣著講究,妝容精致,這是李海菊給人的第一印象。而在馬鈴薯繁育推廣崗位上,李海菊與其他農科人員一樣,常常要挽起褲腿,帶上草帽,一頭扎進田地里。播種、記載試驗數據,一干就是大半天。
“我的宿舍里會準備一兩套下地干活的衣服,雨鞋、草帽更是不能缺少。”李海菊說,“體力活可以找工人來幫忙做,但是涉及到一些精細工作,就必須親自去做,不能出差錯。”
在兩種角色中穿梭,李海菊早已練得切換自如。而對她來說,這些都不是什么難事,她內心最難以平衡的,就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而自己的工作“兩頭不見天”,常常還要以單位為家,對于家庭照顧的少之又少。
盡管如此,她依然認為這一切是值得的,因為身邊的人亦是如此。“這一份堅守,守得是工作,受的是責任。如果我不去做,還會有其他千千萬萬的人去做。”李海菊說,“我們都是這個大家的一份子,年輕人也還,老專家也好,都在為農科事業的發展做著貢獻,不能因為走的遠了,就忘了為什么而出發。”
謝世學:市農科所糧油研究中心高級農藝師,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
為了做好玉米研究,從1995年開始,謝世學就像個候鳥一樣,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在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度過。作為市農科所糧油作物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所里資歷最老的玉米研究專家,謝世學與玉米打交道已經有20多年。
因為氣候原因,玉米在安康一年只能自交一次,至少需要6年才能選育一個自交系,培育一個新品種,一般情況下需要10年左右。謝世學等不了這么久,為了盡快研發玉米新品種,他選擇去海南加代,這樣有3年時間就夠了。
在市農科所,最鼎盛的時候有十個人在研究玉米,慢慢卻演變成了只有謝世學一個。他說:“這是很寂寞,很辛苦的事情。我們可能辛苦一輩子,最終也沒有一個像樣的成果。” 除了寂寞,還有枯燥。2014年,謝世學種了936份不同的玉米,有的玉米一份只有二三十株,有的群體一畝地就有1萬多株。光是套袋授粉,就夠他忙活。
謝世學說,前幾年在海南住的那個地方不通電,一個人做飯一個人吃。在海南春節期間正是給玉米授粉的時候,他也沒空回來。即便在安康,謝世學也很少回家,幾乎從不休周末。
在謝世學眼中,玉米不僅是一個產業,還是一項事業。也有人問謝世學:“你這么付出值不值得?”他的回答是:“什么叫值得?什么叫不值得?不干這個事情,混著玩又有什么意思?”
20多年的辛勤勞作,也換來了不少收獲。他相繼選育出了適宜秦巴山區及西南地區種植的安玉2166、安玉11號、天漢6號等玉米新品種,其中安玉2166繼陜西省審定并申請獲得品種權后,湖南、重慶、貴州等地相繼審定,現在已在陜、渝、湘、黔、川、鄂、桂、滇等省市大面積示范推廣,為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一份有“海拔”的堅守:
https://sjk.akxw.cn/kjzk/html/2018-04/12/content_34811.htm
為安康人育出最好的水稻品種:
https://sjk.akxw.cn/kjzk/html/2018-08/09/node_17.htm
瞧瞧咱安康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