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翁軍) “唉,真是的,害得你們又跑一趟……”趙志龍急得有點語無倫次地說。他是在安康城區興安菜市場租了攤位的賣魚戶。日前,為交垃圾費這事兒和市場管理人員抬上了杠,心中憋屈,打了市民熱線12345投訴,沒想到“接單”承辦人竟然很快“登門”,而且還連登三次。反而讓他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了。
前幾日,趙志龍到江北送貨時,發現安康市12345市民熱線服務臺,人來人往,熱鬧非凡。途中,聽人說還很管用。于是,騎著兜魚的電動車拐到安瀾樓下,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把心里的“小糾結”傾訴出來。隔壁小鮑的“遭遇”和他差不多,學著樣子也打了個投訴電話。
沒想到第二天,漢濱區工商聯來人了。在不足一米寬的狹小魚攤前,闡明來意,了解情況,并對收垃圾費的興安市場管委會進行走訪。第三日,兩名工作人員再次登門,耐心詳細的將“垃圾費問題”調查結果反饋。原來,位于興安小區的興安菜市場,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臨時修建的便民市場,該街市由于是主城區群眾的“菜籃子”,又是向周邊縣、鎮提供干貨水產供應的主渠道,加之,舊城改造還未啟動等種種原因,導致有“缺陷”的市場存續至今。這里有一奇葩現象,就是“一街兩市”,在市場大棚內的歸新城辦管、在街巷外擺攤設點的歸老城辦管,尤其是金州路至健康巷一條街,人車混雜,凌亂不堪,常常受到市民吐槽。前些年,臨街100來家零散商戶,經有關部門批準成立了興安市場商會,自治自管自律,規范經營行為。
興安小區是早年開發的老舊小區,下水管道經常堵塞。興安市場是以水產家禽蔬菜經營為主,平時里,繩索敗葉,亂丟亂扔,拖泥帶水,滿目污漬,一直是城市創建工作的一個棘手難題。
過去,商會組織會員輪流打掃衛生。現在,隨著安康“五城同創”的持續深入,對人居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那種粗糙打掃衛生的方法已不適應形勢了。商會在興安小區社區的號召下,開會商討解決方案,參照環衛標準每戶每年交500元的垃圾費,請2名保潔人員打掃市場公共區域衛生,這樣就可讓“三不管”的衛生死角有人管。其他購置垃圾車、清掃工具及定期消殺等費用,由商會承擔。偏偏,這次會議張志龍和隔壁小鮑沒有參加,況且他們是來這個市場時間不太長的“打攤兒戶”。
聽完主管部門負責人耐心、入細入微的介紹,趙志龍和小鮑心中的“謎團”被撥開了,當即表示對“衛生費”的收費合理性不再質疑。但對“上門”連坐的地方沒有、工作人員趴在泡沫魚箱上做記錄,又感激又慚愧,堅起了大拇指,連聲夸道:“‘政府’為民服務,真的做得不錯!”
翌日,又接到趙志龍二次投訴單。他聲稱,還不明白交衛生費的起止時間?自己是外地人,對收費人員的生硬態度感到不舒服。要說,為了區區幾百元錢,犯不著再一再二的“興師問罪”,況且對調解人員的態度,他是百分之百的滿意。趙志龍心中那一絲隱約的不快,是在電話回訪時,說對收費人員的不滿意。
“對基層商會的不滿意,總商會有責任有義務做好疏導化解工作。”身兼總會長的區工商聯主席馬婷婷,在研判會上擲地有聲的表態。自打區政務中心轉來“第一單”起,她就非常重視,要求解決群眾問題一定要讓群眾滿意。
第三次“登門”,天空中飄起蒙蒙的冬雨,帶著批評了商會市場工作人員做法的歉意,讓趙志龍暖和和的,頓感一股濃濃的春意……告別時留下了聯系方式,對趙志龍及周邊經營戶承諾,請他們安安心心在此經營發展,有需要有求助,仍會第一時間協調處置。
“看似一件平常的小事,弄不好就攤上了大事。”興安商會秘書長何治忠感慨地說,主管機關做群眾工作這樣接地氣和一碗水端平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往昔,“三顧茅廬”得天下;如今,“三顧”魚攤贏民心。說起來,還一舉三得:一是變等上門解決問題為走上門解決問題,改變了工作作風;二是以力所能及的提供服務,改善了營商環境;三是收獲了點贊收獲了成功的經驗,就是提升了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