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來慶琳
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探索“飛地經濟”模式。近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安康高新區“飛地經濟”園區勇擔全市“飛地經濟”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的歷史使命,走出傳統以經濟流向主導的發展路徑,堅持以生態流向引領并兼顧經濟流向,為新安康門戶區建設聚力打造了開放發展的新高地。
推進新安康門戶區建設,是安康發展生態經濟的重大創新。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安康10縣區中9個縣被列入限制開發重點生態功能區。空間約束是根本約束,也是底線約束。面對深層次發展難題,2013年市委提出發展“飛地經濟”,按“全域安康”理念,創新區域生態功能管理機制,引導限制開發、空間不足的白河、紫陽、嵐皋、寧陜、鎮坪5個生態縣將重大項目向月河川道集中,逐步實現了限制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發展格局。
在“飛地經濟”發展中,安康高新區通過5年多建設,堅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作為“飛入地”,主動承接白河、嵐皋、鎮坪3個“飛出地”重大項目落戶,明確“飛入地”與“飛出地”權責利及開發準則。按照高新區整體產業規劃布局,確立“飛出縣”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一期開發面積4平方公里。
結合“飛出地”縣域特點,高新區按照“規劃引領、基礎先行、產業支撐、生態優先、協同推進”開發思路,精準定位發展重點,統一編制《高新區飛地經濟產業園總體規劃》,成立高新飛地經濟工作辦公室,堅持在探索起步階段抓牢基礎。利用“四統一分”(即:安康高新區統一規劃、統一征地拆遷、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運行融資,各縣區分別招商和建設標準化廠房)建設模式,近年來圍繞園區建設收儲土地4000余畝,高標準建成飛地公園,規劃建設了“三橫四縱”交通主骨架,同步配套基礎設施,自主新建標準化廠房30余萬平方米,總投資過20億元,形成園區核心發展架構。
然而,隨著“飛出縣”在各自建設中產生的效率低、推進慢、融資難、產業低端等問題逐步顯現,高新區通過調研,緊扣高質量發展主線,創新推出“四集中一統一”(即:集中統一籌措建設資金、集中統一建設各類企業用房、集中統一實施招商引資、集中統一進行規劃管理)規劃建設新模式,以“四個更加明確”(即:更加明確管理服務責任主體、產值財稅統計歸屬、招商優惠政策兌現、廠房資產優先購買權利)的運營管理機制,打破了“飛出地”區域化、封閉化、孤立化建設運營方式。目前,已確立專業園區開發商,并成立開發建設公司,重編《高新飛地新經濟產業園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率先啟動了新經濟引領產業園10萬余平方米廠房建設。
為探尋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按照“構建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打造產業生態”的創新發展模式,加快園區孵化培育力度。自市委決定規劃建設新安康門戶區以來,高新區立足“高端高新產業高度聚焦的新經濟引領區”定位,攜手“飛出地”圍繞園區建設高質量、入駐企業高質量、產業發展高質量要求,利用系統思維完成了“一心、兩軸、六片區”(即:以飛地公園為核心,以創新路為發展主軸、高新十二路為產業互動軸,建設民生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綠色能源、金融文化、大數據互聯網、醫藥健康六大產業片區),以此推動飛地園區形成匯集高新產業、高端技術人才、高級生產要素的新格局。在此基礎上,主攻新經濟產業,重點培育民生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綠色能源、金融文化總部、醫藥健康、大數據物聯網經濟,大力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新安康門戶區產業聚集新高地。
同時,制定出臺了園區招商激勵、招商項目評審等具體辦法,給予入園企業統一的最大限度扶持政策,并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搭建多種形式投融資體系,為企業一心一意謀發展創造了一流營商環境,以此催生一批擁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新興產業“旗艦”。
攜手栽梧桐,共引鳳凰來。高新區“飛地經濟”園區承擔著安康新時代改革發展的重大使命,借力園區建設提升整合的契機,以生態流向引領并兼顧經濟流向,全力打造新經濟的場景培育地、要素聚集地和生態創新區。從今年起,著力實施“兩年建設、三年培育、五年收益”的“235”計劃,力爭通過10年努力,投資百億元在高新“飛地經濟”園區建成百億平方米各類企業用房,引進百戶創新型企業,打造百億級新經濟產業園區,真正為安康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構建現代經濟體系、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打造新的動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