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于延琴 實習記者 鄭運祥 通訊員 胡建州)擁有百萬人口占全市三分之一的漢濱區,是全省唯一的絕對貧困人口數量超過10萬人的縣(區),也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縣(區)之一。貧困面廣量大、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能否如期順利脫貧摘帽,事關全市脫貧步伐和發展大局。
截至2018年末,該區貧困人口仍達27588戶74389人。面對現實困境,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坦承,雖然壓力巨大,但很有信心:“我們發揮工業企業作為產業建設的主要載體和平臺作用,全力把工業打造成脫貧攻堅的支撐極!”
在王孝成看來,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協同推進。其中,政府出政策、出點子,而后續的帶動者、助推者的角色更多要由企業來扮演。對于脫貧壓力巨大的漢濱來講,更應如此。因此,該區聚合優勢,建章立制筑牢工業經濟基底,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全力打造加速發展“主引擎”,為闖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脫貧致富新路子,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大動力支撐。
近日,記者在漢濱采訪發現,民營企業與民營企業家們,已成為漢濱精準扶貧中的重要力量。企業拉著農村跑,實現了“貧困戶脫貧致富、企業獲利、社會發展”的多贏局面。
一瓶豆腐乳的故事:精準扶貧扶什么
在安康,但凡吃過安康大運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汪大運豆腐乳”,都對其地道“有媽媽的味道”而念念不忘。曾有一內蒙人偶然吃到后,被其口味折服,專程從內蒙開車趕到廠家拉走好幾箱貨,傳為佳話。但在當地,更廣為流傳的是,這瓶豆腐乳撐起了一個村甚至是一個鎮的脫貧夢。
11月,記者來到洪山鎮天池村,在蕭條的冬日里,漫山遍野花開正旺的油茶樹,使整個村子看上去生機盎然。
天池村七組今年61歲的貧困戶汪全真對記者說:“村里如果沒有汪義安和他的企業,我們不可能這么快就脫貧!”
汪全真家里4口人,因居住條件惡劣,再加上疾病原因被列入貧困戶。2012年,安康大運富硒食品有限公司在村里發展油茶,汪全真便到該公司務工,“管飯,每天開100元工資。一年下來,能掙到2萬多元,最多的時候一年拿3萬多。”2017年,汪全真通過土地入股的形式,將自家16畝土地全部種上了油茶,“我們按要求管護,公司勞務費每天100元,油茶成熟后,每年的收益分成按照公司4成,貧困戶6成來分配。地里還可以種黃豆等其他糧食,又可以賣給公司,收成都是自己的。”
2017年,汪全真依靠在該公司務工及農作物種植脫貧了。與他一樣通過在公司務工發展脫貧的貧困戶達到31戶89人。
洪山鎮天池村是漢濱區一個典型的深度貧困村,缺乏規模產業、特色產業,經濟基礎薄弱,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全村793戶3358人,其中貧困戶404戶1352人,貧困率高達40.26%。這樣一個深度貧困村,因為安康大運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的建立而徹底改變。
2008年,有報效家鄉情懷的返鄉能人汪義安,在天池村征地27畝,先后投資4000多萬元,將父親的作坊變成公司,成立安康大運富硒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固定用工130人以上,其中半數都是貧困戶。2017年公司銷售額達到3000多萬元。
汪義安告訴記者,自己當初建廠很大原因就是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周邊種地群眾的收入,不少貧困戶也因此脫貧,“提供就業崗位,包括每年工廠用的大豆等原料都在周邊買。”但他發現,這種靠天吃飯的傳統種植農業,很難快速提高農民的收入。他問自己,怎么樣才能讓群眾盡快富起來?
汪義安的疑問,當地政府早有考量。2010年,為讓更多農民盡快富裕起來,洪山鎮黨委、政府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引進油茶產業,并請汪義安來發展帶動農戶。雖對油茶一竅不通,但汪義安覺得,發展油茶正是自己要尋找的能帶動更多人富裕起來的那條路。從2010年至今,公司通過“三變改革”,發展油茶1萬多畝,覆蓋全村,輻射全鎮,共帶動貧困戶142戶499人,增收148萬元。
汪義安坦承,油茶渾身是寶,成活了就會永久收益。“但生長周期要8年,管護成本高,每年投入至少500萬元,截至目前已投入7000多萬元,如果沒有工廠支撐,早就發展不下去了。”
最先種植的那批油茶,今年已開始掛果。目前公司已建成一條年產3000噸的富硒食用油加工生產線,并積極與高校合作,組建研發團隊,形成基地、生產、科研、銷售產業鏈。汪義安相信,投產后將給公司帶來不少收益,農戶收入更會翻番,“前期投入大,近10年才能回本。但對于村民來說,哪怕以后我自己破產了,這個村有油茶業作為產業,照樣不會窮。”
但在漢濱區經貿局的規劃藍圖里,更長遠的目標是,通過發展油茶產業,實施農旅融合發展旅游產業,使當地農戶過上更加小康富足的新生活。
“精準扶貧扶什么,最主要的是扶產業!”漢濱區經貿局局長王功榮說,企業參與扶貧,需要從實際出發,依托地方的區域特點與資源稟賦,突出優勢和特色,找準重點和著力點,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綠色、經濟的特色工業。在漢濱,像安康大運富硒食品有限公司這種工業反哺農業的事例還有不少。
為加大工業促脫貧力度,該區以黨建+系統思維為引領,出臺《漢濱區工業企業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等,引導企業明確精準扶貧扶什么,怎么扶,并立足于地方優勢資源,深耕和延伸特色農產品、民族工藝品、中藥材等產業鏈條,擴大企業生產值和附加值。同時,在企業參與扶貧過程中,充分依托園區產業優勢,緊密結合園區企業用工需求與貧困勞動力就業需要,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統籌推進就業與用工服務,充分釋放“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就業脫貧效應。
680家企業覆蓋230個貧困村:扶貧產業怎么選
“產業是扶貧的治本之策”,在漢濱企業精準扶貧實踐中,基于原有的優勢選擇產業,成為多數企業的選擇。但扶貧產業怎么選,至關重要。
“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個一般的策略就是如何把企業的優勢資源與貧困地區的需求進行對接。”該區經貿局一名干部說,以企業所在的產業、行業的優勢有針對性地帶動當地的扶貧工作,將企業優勢資源與貧困地區需求對接,這種方式在提升精準扶貧效率的同時促進企業業務,對企業發展帶來正向幫助,實現雙贏。
安康榮泰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面粉加工、儲備、銷售為主的掛牌上市公司。去年,該公司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在早陽鎮兩河村、興勝村流轉土地650畝、荒山1100畝,全力推行農村 “三變”改革,帶動兩村117戶523名貧困戶種植富硒蕎麥、小麥,參與生態觀光園區建設,讓貧困群眾嘗到了家門口脫貧的甜頭。
創建于1951年的瀘康酒業集團公司,是該區一家“老字號”企業。
2017年,該公司結合企業優勢,以“企業+農戶”模式,與安德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石梯鎮花果村流轉萬畝土地種植高粱,公司進行保價收購,實現公司與農戶有效對接,讓全村貧困戶在產業發展鏈上實現穩定增收脫貧。
安康天寶實業有限公司幫扶茨溝鎮西溝村。幾年來,該公司累計投入50多萬元,幫助西溝村修建“柿園基地”農家旅游景點。在幫扶企業和包聯部門的支持下,累計投資400余萬元,改造民居49戶、建31盞太陽能路燈;建設核桃園2800畝、發展烤煙398畝、勞務60余人。如今,西溝村已經變成一步一景、一戶一特色、產業明顯的脫貧樣板村。
近年來,該區以黨建+為引領,以“萬企幫萬村”活動為契機,緊緊抓住特色工業發展的“牛鼻子”,通過抓地方特色,靠龍頭企業帶動去整合資源,從而讓產品更符合市場需求,更能對接市場;通過生產、加工、營銷的全產業鏈培育,來提升附加值,延長產業鏈,從而帶動更多貧困戶進入到產業鏈中,實現增收、脫貧。
該區依托富硒食品、生物醫藥等支柱工業優勢,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基地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把貧困戶嵌入到產業鏈當中,推動貧困人群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全區已建設現代農業園區185個,規劃建設面積41.7萬畝,累計完成土地流轉25.3萬畝,完成投資18億元,有3萬多農戶參與園區建設,覆蓋農村人口12萬余人。
工業的快速發展會帶動大量物流、商貿、生活等服務業發展,為貧困人口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該區以五里工業集中區為載體,通過引導入園工業企業利用豐富的山地農副產品資源,把“荒山”變“基地”,把“田間”變“車間”,把“社區”變“工廠”,推動對扶貧帶動作用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做大做強,為脫貧攻堅提供強力的發展支持。今年,全區累計促成2881名求職者與各企業達成就業意向,實現了企業招工和貧困群眾就業“雙贏”。
每年帶動1.5萬余人脫貧致富:企業在扶貧中的分量
據介紹,該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5家,有基層商會19個,會員人數達4100人;有非公企業4642個;個體工商戶40144戶,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151.78億元,非公經濟占據了全區經濟總量的52.2%。截至目前,該區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扶貧達680家,覆蓋全區230個貧困村,每年帶動1.5萬余人脫貧致富。
“如果將這支力量號召起來全部助力脫貧攻堅,全區脫貧步伐就會更快。”該區一名業內人士認為,在精準扶貧的問題上,政府已經做了很好的規劃目標,也從人力物力各方面做了很大的投入。政府是精準扶貧的主導力量,但是在這一過程當中,依然有它的局限性。精準扶貧如何深入鄉村,深入貧困群體,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到達,不能僅依靠政府的統一規劃,而政府資源一旦規劃好,也會嚴格限制用途,這在千差萬別的扶貧工作和農村地區,就需要通過社會組織和民營企業因地制宜去解決。
為激發民營企業的參與扶貧熱情,該區出臺《漢濱區工業企業助力脫貧攻堅扶持獎勵辦法》,“對帶動勞動力就業和產業發展成效好的工業企業,由人社部門認定表彰為省、市、區級就業扶貧基地的,分別給予5萬、3萬、1萬元獎勵支持”,對積極參與扶貧開發、符合信貸條件的各類企業給予貼息信貸支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自主設立扶貧公益基金,用于開展扶貧幫扶工作;支持廣大企業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助教支醫、文化下鄉、科技推廣、創業引領、愛心捐贈、志愿服務等扶貧活動,實現帶強一批產業、帶優一批項目、帶活一批商貿、帶建一批基礎設施、帶動一批就業、帶來一批捐贈。
如今,越來越多的漢濱工業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通過勞動就業、生產基地、入股分紅、創業孵化、黨建帶動等多種類型和方式積極投身扶貧。截至目前,全區94家非公企業、商會組織結對幫扶231個貧困村,實施項目120余個,投入各類幫扶資金983.5萬余元。幫扶企業更是拿出真金白銀,用于通村公路、村委辦公場所、人畜飲水、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貧困村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讓貧困群眾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寬。還有不少企業大力援助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努力幫助貧困群眾從思想上“拔窮根”,保證精準脫貧的持續、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