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李靜) 白河縣代表陜西省在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作主旨發言;平利縣作為唯一一個基層縣區,在全國社會組織扶貧現場觀摩會上進行工作經驗交流;漢陰縣在全國縣域發展與脫貧攻堅論壇上發言,交流“鎮園產業聯盟”助力脫貧攻堅經驗……安康脫貧攻堅經驗近期密集“亮相”國家級脫貧攻堅論壇和現場會,這不僅是榮譽,更是我市近年來因地制宜,創新舉措,精準施策,堅持走秦巴山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特色之路探索成效的集中展現。
安康屬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深度貧困核心區”,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要戰區。截至2017年底,還有855個貧困村和16.52萬戶、45.39萬貧困群眾,貧困人口數量仍居全省第一。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市牢固樹立“四個凡是”鮮明導向,深入實施脫貧攻堅“五大工程”,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精準施策,提升脫貧攻堅工作質量,既要階段脫貧,更要長遠小康。
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針對陜南山區自然災害頻發、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實際,我市堅持把移民(脫貧)搬遷工作作為避災安居的治本性民生工程,按照規劃選址先定產業、確定對象先選產業、搬遷安置先興產業、后續服務先抓產業、督查考核先看產業的思路,建立精準搬遷、精細管理、精準施策的移民搬遷“三精”機制,探索形成了“移民搬遷進社區、土地流轉建園區、農民就地變工人”的安康扶貧搬遷模式。
此次代表陜西省在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作主旨演講的白河縣,屬于典型的深度貧困區域。“十年九災、因災致貧”是長期困擾當地安全與發展的重大難題。該縣緊緊抓住精準脫貧攻堅的政策機遇,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依據全縣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制定出臺移民搬遷專項規劃,依靠規劃從總體上引導資源配置,探索構建起符合縣情實際的搬遷安置體系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格局。建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臺賬,實行因人定建、照單搬遷,同步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設施,做到既符合“三條紅線”要求,又滿足群眾居住實際需求。通過創業就業和實用技能培訓、興辦新社區工廠、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農業主導產業、提升勞務經濟水平,確保搬遷群眾能就業、有產業、可創業。同時,成立新型社區,建立健全社區服務組織機構,完善社區公共服務機制,加強治安物業管理服務,解決移民搬遷后的管理服務難題,讓群眾“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目前,35個新型移民社區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產業發展是精準扶貧的治本之策,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發展帶動農戶增收脫貧,是產業扶貧的基本思路。我市各個縣區都在摸索適合自身特點的產業扶貧路徑。漢陰縣2017年底創新性提出的“鎮園產業聯盟”發展模式,在近期舉辦的全國縣域發展與脫貧攻堅論壇上,得到與會專家領導的廣泛認可。
該縣通過搭建龍頭企業與各貧困村黨支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對接平臺,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聯系起來,形成利益聯結共同體,既消除了貧困戶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的迷茫,又解決了園區、企業基地往哪里擴展、原料從哪里供給的問題。通過“鎮園產業聯盟”,促進了貧困農戶收入、能力和動力的“三提升”,推動了現代農業園區要素、成本、資金的“三整合”,實現了縣域農業產業結構、規模、效益的“三改進”。
這是我市強化產業帶動的一個縮影。我市優先發展具有資源優勢和對群眾脫貧致富帶動性強的富硒產業、生態旅游、山林經濟、涉水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等生態友好型產業,力促每個貧困村選準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貧困戶收益聯結機制。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發展各類現代農業園區732個,19個省級示范縣域工業集中區,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2150個、家庭農場850家,成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915個,組建村級互助資金協會1038個,達到了“一園一社”全覆蓋。富硒食品、裝備制造、新型材料、絲綢紡織、清潔能源、生物醫藥等六大支柱產業強勁增長。
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調動社會組織等一切力量參與扶貧,形成了政府、行業、社會同心同向、決戰脫貧的強大攻堅合力。
針對長期以來,社會組織參與公益扶貧的主要形式是捐錢捐物,存在著組織不嚴密、幫扶不精準、供需不對接等問題,平利縣探索搭建扶貧需求項目庫、信息對接微信群、民風積分超市三個平臺,引導社會組織愛心扶貧。從貧困群眾的致貧根源入手,謀劃一批長遠扶貧項目,作為社會組織深度參與扶貧的載體,引導其各展所長,提升扶貧效果。通過產業扶貧增強“造血”、興辦社區工廠促進就業、開展技能培訓強化扶智這三個載體,推動社會組織精準扶貧。建立政策扶持、環境保障、表彰獎勵機制,激勵社會組織踴躍扶貧,該縣134個社會組織、215家市場主體、5000余名愛心人士踴躍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通過扶技扶業、扶志扶智、扶弱扶貧,使近萬名貧困人口走出生活困境,實現穩定脫貧。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市各地根據自身特點,謀脫貧攻堅長遠之策。紫陽縣以足療為重點開展訂單免費技能培訓,探索出“政府推動+龍頭企業+培訓基地+貧困戶”的技能脫貧模式,已帶動安康40萬群眾穩定脫貧;平利探索出社區工廠就業扶貧、民風積分超市等創新做法;漢濱區積極探索“折股量化、配股到戶、收益共享、分紅到人”資產收益扶貧新路徑,初步取得貧困戶增收益、村集體增實力、產業增效益的效果,走出了一條保障貧困人口長期穩定脫貧新路子,實現了從“輸血型”向“造血型”扶貧的轉變……
此外,我市全面落實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調整健康扶貧政策,完善貧困人口就醫診療便民措施,優化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全面整合教育扶貧資源,落實教育惠民政策,狠抓技能培訓,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按照“應扶盡扶、應保盡保”的原則,實現了農村低保、五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的雙向銜接;開展以“誠孝儉勤和”為核心內容的新民風建設,喚醒了蘊藏在安康人民骨子里的勤勞和自強不息,“志智雙扶”帶來了物質和精神的雙富裕。
精準施策讓安康脫貧攻堅步伐穩健,在全省2017年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和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中喜獲“雙優秀”,今年上半年又位居全省第一,從一個發展滯后地區成為綠色快速崛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