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孫妙鴻 王擁 文/圖)漢濱區早陽鎮兩河村八組溫家山上的40多戶200多人,分別居住在一座座石頭房的院落里。近些年,他們紛紛進城務工,有的在城里買了房,有的人在城里買不起房,而溫家山上的石頭房卻因年久失修無法居住。
艾詩記一家就是這樣。兄弟三人,原擠在三間石頭房里。1986年,艾詩記在距家2公里的包溝,鑿下石板,請人背回家,先后花費200多個工時,在老家后院修建了三間石頭房。石頭房墻體均用石頭壘砌而成,架上房梁檁條后,再蓋以石板。
也就是在那時候起,山上40多戶人家紛紛新建石頭房,他們三五戶一個院落,也有坎上與坎下錯落建設,形成了溫家山獨特的石頭房建筑群。
艾詩記進城是隨兒子一起的。當時,兩個女兒出嫁后,兒子在安康城郊務工,老兩口身體不好,家里的石頭房因排水溝沒有及時維護,十分潮濕,加上房屋漏水沒有及時更換致檁條斷裂,曾經的“風景房”成了危房。
為了方便就醫,老兩口便跟隨兒子進了城。進城后,一家人的收入,相當一部分用來看病,被村上評為貧困戶。為了解決他們住房問題,鎮村為他們申請了危房改造,漢濱區住建局及時派員為他們鑒定房屋,并為他們提供包括房頂換瓦、墻體穿衣、地面硬化、水電改造等內容的菜單式改造方案。
工程歷時20多天,原來的石頭房穿上了“新衣”,房頂上換下的石板鋪設在院壩,院落竹籬笆、石階梯、休閑石桌石凳,一個恬靜的農家院子,顯示出鄉村和平、自然、樸素、大方的鄉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