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于延琴 通訊員 鎖運堃 敖利明 況海燕)陜西果業集團在中壩村建千畝獼猴桃產業核心示范區;趙家河村建千畝農旅融合李子產業園;三元村村民自治帶來幸福生活……
到漢陰縣采訪,無論說到產業發展,還是制度創新,城關鎮都是繞不開的。除了在全縣的特殊位置,城鄉結合的特點也要求他們有更多創新和實踐。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在漢陰城關鎮,是一件大事,也是新的發展契機。如何確保鄉村振興落地生根?
鎮黨委書記張忍波認為,農村工作千家萬戶,千頭萬緒,鄉村振興也是一項全新工作,必須抓好“牛鼻子”,做到綱舉目張。這個綱,就是黨建+系統思維。基層黨組織強了,就有戰斗力組織力,才能事半功倍。
農村邁大步,干部要跑步
城關鎮東北角的新星村,地處偏遠,群山環抱,交通信息閉塞,全村1209人,2014年在冊貧困戶 228戶649人,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村黨支部書記陳小紅坦言,全村無主導產業,家底薄,基礎建設全靠政策給一點,變一點。
發展條件差,村上怎么辦?
“經濟怎么抓,支部是朵花!”村黨支部一班人深知對村民說一千道一萬,不如支部帶著干。他們采用政府主導、企業帶動、村民自愿的聯動機制,實施“支部+人才+實體+貧困戶”模式,村黨支部副書記王兵帶頭成立了新益綠色養殖農莊聯扶專業合作社,建成規模養殖場11個,僅2017年發展養牛230余頭、羊620余只、林下養雞1萬只,種植油茶2000余畝、栽種核桃350余畝、拐棗300余畝。合作社的帶領作用,讓農民看到了土地上的希望。
近年來,在幫扶部門的支持下,村兩委班子團結一心,激發每個黨員的帶頭作用,“黨員+”成為工作中的亮點,貧困村徹底變成了產業村。不僅如此,村上路通了、wifi全覆蓋、農戶住上了樓房,2017年順利摘掉了帽子,脫了貧。
農村富邁大步,支部要跑步。鎮長沈紀兵介紹說,全鎮始終堅持抓黨建就是抓發展這個理念,不斷激發黨建促發展的活力。今年以來,鎮上以村兩委集中換屆為契機,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成員,全面落實“一崗雙責”,實施標準化建設提升行動,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全面加強黨支部組織建設。
全鎮“支部+X”模式全覆蓋,為黨員干部發揮作用搭建舞臺,建立“支部+合作社”模式,成立多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把一個個農戶“捆成捆”“抱成團”,實現種植、品種、管護、包裝、銷售 “五統一”;建立“支部+公司”模式,依托陜西果業集團等公司,提供新品種引進、種植、加工、銷售等一條龍服務;建立“支部+專家”模式,實現農業專家與農戶科技連心連責,現場解決農戶實際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建立“支部+電商”模式,打造村級“淘寶村”。“支部+X”產業堡壘聯動模式,實現了支部帶動、產業聯動,農村局面煥然一新。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根本
“以前這片荒坡雜草叢生,每年是防火重點區域,現在變成了經濟林,也是一片生態林。大家看,對面幾座荒山已被挖機弄平整,形成了連片李園,待到春天花開時,這里便是花樣世界,花樣經濟!”
今年1月22日,縣委書記周永鑫到趙家河村查看指導該村李子產業園建設時,張忍波滿是得意地介紹。
近年來,漢陰打造花樣經濟,不斷取得品牌效應,城關鎮更是先走快跑,引領全縣花樣經濟先聲。
在趙家河村,鎮紀委書記李松向記者介紹,趙家河村有8個村民小組,440戶1840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273戶1028人,于2017年底脫貧,現為鞏固提升貧困村。
“帽子是摘了,但老百姓向往過上更好的生活,還得要加快發展!”為實現村美民富居安的愿景,早在2016年10月份,村上就開始流轉荒坡土地發展李子產業園。2017年2月成立了漢陰縣城關鎮富平合作社,今年更以“三變”改革為契機,成立趙家河村股份式集體經濟組織,采取入股分紅等多種形式,目前已發展種植李樹苗2000余畝,長勢良好。
“計劃達到5000畝以上,連接龍崗觀光休息區,形成旅游觀光帶,向省級園區目標進軍。使群眾在享受更加美好環境的同時,過上更好的生活。”趙家河村黨支部書記羅天富說,掛果后,有望人均增收2000元。股份合作制,讓村民走上規模化、系統化生產之路。
中壩村九組今年60歲的貧困戶段紀群,丈夫臥病在床十多年,導致家境困難。她說:“我以前到建筑工地當小工掙錢,年紀大了,干不動了!好在有了這個基地,就不用操心找不到活干了,一天80元,還能照顧家里。”
段紀群說的基地,是去年漢陰縣招商引進陜西果業集團到該村發展獼猴桃產業,并將集團安康(漢陰)特產有限公司的廠子放在了中壩村。公司主推“種—產—銷—游”模式,計劃在中壩建成1000畝獼猴桃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按照科研辦公中心,倉儲物流區,良種繁育園、科技示范園、標準化種植示范園、農業休閑體驗園“一心一區四園”的發展思路,著力將該基地打造成集科技研發、技術培訓、種植示范、良種繁育、機械生產、倉儲物流、標準示范、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現代化示范社區農場。周邊群眾不但有土地流轉收入,還可以到農場務工得到勞務收入。目前,該公司共流轉土地1000畝,已建成400畝獼猴桃標準示范園、200萬株茶葉資源圃、50畝獼猴桃資源圃、15個溫室大棚、5千米主干道路,每天用工達到100余人,其中貧困戶30余人。
“戶戶有收入、人人有事做有錢賺!”中壩村黨支部書記張代權說,中壩村的村民尤其是貧困戶,下樓就可以到房后獼猴桃基地務工,走2公里就到了縣城,這里還要建獼猴桃加工廠、花園農場,開發成景區,村民以后的生活會更好過。
按照規劃,中壩村是該集團建設獼猴桃產業核心示范區,以此為輻射,實現一核(城關鎮中壩獼猴桃產業核心示范區)、兩帶(南北山兩個產業帶)、三軸(G65、S210、平澗一級路沿線產業發展軸)、五鎮、十園”,成為引領和示范全縣的一項重要富民產業。
鄉風要文明,村民是主人
老百姓“富了口袋”還得要“富腦袋”。通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主動權、能動性要交給廣大群眾,讓鄉風文明接通地氣,成為群眾的行為自覺。
2017年年底,三元村村民徐春為兒子辦婚事,按照村上新的紅白喜事理事會規定,一切從簡,杜絕大操大辦,一場婚禮辦下來節省了1萬多元。而這1萬多元,基本就是他家一年的生活費。
“原來一桌宴席要花600元到700元,如今只花了200多元,對我們家來說,大大減輕了經濟負擔。”徐春說,按照當前農村的規矩,他們原本打算辦3天喜事,擺上30多桌宴席,預算在3萬元左右。現在看來,不僅省錢省力,還不誤時誤事,大家都很支持。
2017年初,針對“大操大辦”等陋習,該村召開村民大會,“一事一議”,制定“紅白喜事”村規民約。實施以來,村里大操大辦之風得以遏制。大家都說,吃不窮用不窮,胡拉亂扯一世窮,新民風在群眾心中引起共鳴。
好生活離不開好環境。三元村位于縣城以南2公里,作為城南重要的水源地,這里既有“氧吧”之稱的省級森林公園,又有“中國最美30座茶園”的鳳凰山觀光茶園,慕名而來的游客很多。為保護好生態環境,去年,該村通過“一事一議”,組建了12名專業護河員保潔隊、40人的民兵護河隊和100多人的志愿保潔服務者,大家一起聯手共護“母親河”,呵護青山綠水好家園。
村黨支部書記陳忠秋說,不僅如此,村上通過“一事一議”建立了治保會、調委會、護村巡邏隊等7個群眾自治機構,化解各種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5%以上,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有效地維護了全村的社會穩定。
像三元村一樣,近年來,城關鎮各村全力推行村民“一事一議”,實行“村內事村民議、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最大限度把群眾的事交給群眾議,群眾辦,使農民群眾成為村級發展的主人,贏得百姓的真心歡迎,使黨心民心貼得更近,鄉村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