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 記者 譚西 通訊員 樊光星 劉曉虎)處理各類勞動人事爭議2563件,涉案金額過億元,案件調解率始終保持在70%以上,結案率保持在99%以上,勞動爭議案件在仲裁階段終結率達到80%。
建成企業調委會218個、鎮調解中心140個、街道(社區)調解中心54個,初步搭建起了多層次、多渠道的調解組織和規范統一的仲裁網絡。
這是2016年至今,我市調解仲裁工作交出的成績單。
在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它用數據理性地證明著,我市調解仲裁部門的成效和水平。
破壁壘建機制,服務又好又快
勞動人事關系的和諧,是社會穩定發展的有效保障。我市以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效能建設為主線,以創新機制、完善制度、提升能力為重點,持續加強調解仲裁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和信息化建設,在各個方面均取得有效突破。
據了解,2015年之前,我市縣以下仲裁機構大部分與勞動監察機構合署辦公,辦案人員少,沒有專門開庭場所,很難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2015年5月,經過多方努力,市、縣(區)兩級成立了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有效解決了監察與仲裁人員角色混淆等問題,為建立科學、高效的勞動人事爭議處理體制奠定了基礎。
我市結合實際,建立起一套以《兼職仲裁員管理辦法》、《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簡易辦案辦法》、《關于進一步做好勞動爭議案件仲裁終局裁決工作的通知》等為主要內容的調解仲裁制度體系。不斷夯實基礎建設,調解仲裁標準化體系日趨完善。制定完善全市仲裁庭建設標準,市本級仲裁院完成了100平方米的數字化仲裁庭和調解室建設,配備了證據演示系統、監控系統、書記員系統等辦案專用設備,數字化程度明顯提升。部分縣區已建設標準化仲裁庭、調解室和檔案室,初步形成了機構標準化、辦案精準化、基礎設施規范化和人員隊伍專業化的調解仲裁新局面。
從今年6月份開始,我市已全部實現仲裁辦案系統網上辦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網上調解仲裁平臺,將推行案件資料網上預審、開庭通知網上公布等功能,實現了讓信息多跑路、當事人少跑路的便民目標。各縣區也積極按照市本級模式,逐步完成相關設施的建設配套工作。
不斷跟進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手段,大大提升了辦案效能。我市采取開通綠色通道,縮短案件辦理期限、加大終局裁決力度等辦法,提升辦案效率。設立派出仲裁庭、流動仲裁庭,最大限度服務群眾。勞動人事爭議案件結案率由2012年的90%提高到99%以上,調解率由60%提升到70%,仲裁機構的公信力不斷提高,群眾的滿意率隨之穩步提升。
從園區試點到國家級示范
一系列體制機制的創新,只是基礎性工程。從漢陰月河工業園區走出的“區域性+多元化”調解模式,堪稱我市調解仲裁工作的最大特色和亮點。
近年來,我市各縣區工業集中區快速發展,企業向工業集中區聚集,勞動糾紛問題凸顯,單一的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無法滿足勞資雙方化解糾紛的多種需求。
基于這一實情,我市以月河工業園區為試點,建立勞動爭議調解中心,首次引入“區域性+多元化”調解思路,著力打造專業、便捷、多元化的勞動糾紛化解平臺,從源頭上疏解矛盾,形成了集預防、摸排、咨詢、服務、調解、仲裁為一體的安康特色調解模式,定糾止爭作用明顯。
該調解中心以建立四級調解網絡為基礎,以網絡互聯互動為支撐,形成了調解中心、調解員、企業調解委員會和聯絡員“四位一體、各自負責、全面監控”的調解組織網絡。園區勞動爭議調解中心負責園區內勞動糾紛化解;調解中心調解員分片負責企業,責任到人;園區內50人以上的企業建立企業調解委員會,負責本企業糾紛化解;所有企業均設立聯絡員,定期向園區調解中心報告矛盾,排查情況,達到小糾紛不出企業、大糾紛不出園區的效果。
中心注重發揮多部門力量聯合調解的優勢,由單一化解向人社、工會、司法、綜治等多部門協同聯動轉變。組建了一支由43戶企業、61名專兼職調解員和信息員組成的矛盾糾紛排查隊伍,拉起一張覆蓋全園區的糾紛摸排預防網絡,變被動應對為主動預警,建立起以矛盾糾紛排查機制為核心,以委托調解、仲裁審查確認等制度為保障的糾紛預防調處體系。2017年以來,共排查各類矛盾信息103條,提前介入化解各類糾紛29起,處置重大苗頭性事件2起。
今年5月,“漢陰月河工業集中區勞動爭議調解”微信公眾號正式開通運行,正由定期發布政策和案例,逐步向網上咨詢、預約調解發展。挖掘“互聯網+調解仲裁”內在潛能,利用“兩微一端”新媒體,開展視頻調研、網上矛盾排查,實現足不出戶化解糾紛,節約調解成本。漢陰縣調解中心也被列為國家級綜合示范單位,成為安康調解仲裁一面閃亮的旗幟。
點起步面推廣,持續創新無死角
從漢陰月河工業園區這個點出發,經過近2年的努力,今年3月,市人社局會同市司法局和市總工會,聯合下發了《關于在工業集中區建立健全勞動爭議調解中心的通知》,在全市工業集中區全部建立調解中心,全面推行“區域性+多元化”調解工作機制。
今年5月,市人社局又制定了《安康市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工作辦法》,對全市調解組織申請與受理、調解、調裁銜接等辦案程序進行細化,明確調解組織規范化調處矛盾糾紛的依據。
為確保各項惠民舉措落到實處,我市將仲裁院、信息化建設和調解率、結案率等重點工作和指標納入各縣區年度工作考核范疇,將調解組織建設納入年度工作和全市綜治工作雙重考核,實行季度通報、半年督查、年終考核,有力地推動了各項重點工作落到實處。
當前,全市各縣區都建立了行政編制仲裁院,配備了專業化仲裁隊伍,落實專項工作經費,實現了機構、人員、經費“三到位”,正力爭全市所有鎮及規模以上企業都建立調解組織。全市均啟用仲裁機構辦案系統,覆蓋率達到100%。
為讓調解更有溫度,我市在調解組織開展“六字四心”工作促調法,“六字”即強(強化基層基礎)、熟(熟悉企業用工狀況)、知(知曉勞動法規政策)、訪(主動走訪服務企業和勞動者)、推(推進勞動合同制度)、查(積極排查勞動糾紛);“四心”即熱心幫助、耐心解釋、誠心解困、公心調解,推行首問責任制和自主選擇調解員制度,實行調解向企業一線員工延伸、向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延伸、向信息智能延伸的“三延伸”制度,為企業跟進提供法律政策、跟進提醒易發問題、跟進提示規章制度亟需完善之處、跟進提出糾紛化解方法的“四跟進”服務,打造群眾滿意的暖心調解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