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姜波)《安康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18-2025)》(以下簡稱《規劃》),從政績考核、保護責任、資金扶持、科技運用、宣傳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推進《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通過持續推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使我市進一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生態屏障保護有力、生態經濟強市彰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的發展新格局。
在健全政績考核體系方面。《規劃》堅持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程,人大、政協監督重點領域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體系,納入“三項機制”考核獎懲和領導干部追趕超越積分制管理的重要內容,增加生態環境考核權重。每年與縣區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簽訂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書,并納入年度綜合考核。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秦嶺生態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由發改部門牽頭,環保、國土、林業等部門協調落實的工作機制。建立轄區秦嶺范圍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單元,健全鎮(辦)、村三、四級網格體系,推行所有區域“一張圖(網格劃分圖)、一張網(網格管理網)、一套標準(工作標準流程)”的秦嶺生態保護精細化管理制度。
在強化保護職責方面。《規劃》提出嚴守生態紅線,嚴把建設項目準入關,把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生態恢復治理方案等作為項目核準的前置條件。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選址不合理的項目不準建設,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上的區域和涉及需特殊保護的敏感區域不準開發,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的項目不準建設。
在加大資金扶持方面。《規劃》明確加大爭取中省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優先對縣域全部在秦嶺保護區內的寧陜縣、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的區域占比較多的區縣,按保護的國土面積和生態環境價值核定生態環境補償費并相應增加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將環境保護重點項目納入到市縣(區)重大項目投資規劃中,拓展融資渠道。
在運用科技手段方面。《規劃》提出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無人機等先進監測、監管技術手段,以實施自動化分級實時監控、定位以及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等。對秦嶺主要森林病蟲害發生趨勢、森林火情預警預報、土地礦產勘測以及動植物活動規律情況實施有效監控。
在強化宣傳教育方面。《規劃》要求建立秦嶺生態保護基金,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和互聯網等新媒體,營造貫徹實施規劃的社會氛圍。發揮12369環保熱線作用,拓寬和暢通群眾舉報投訴渠道。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宣傳教育人才隊伍。有組織的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集中宣傳,使關注秦嶺、保護秦嶺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