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釋放產業脫貧新活力
——安康打造 “135”產業扶貧模式掠影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魯延柱 王增萍)鄉村振興紅紅火火,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脫貧攻堅如火如荼,干部群眾干勁十足……深入安康貧困村組不難發現,圍繞一條主線、落實三個精準、實施五大工程的“135” 產業扶貧模式正使貧困山村掀起一場產業脫貧的新高潮。
數據顯示,2017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106.7億元,增長4.9%,增速全省第四;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94元,增長9.4%,增速全省第一。全市124個貧困村7.35萬人實現穩定脫貧,特色產業快速發展,通過發展產業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增收脫貧4.28萬人,占年度總脫貧人口58.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也是產業發展的排頭兵。近年來,安康緊緊扭住 “支部引領,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 這條主線。堅持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支部帶頭作用,以市場為導向,以貧困戶增收為核心,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到產業扶貧中來。按照“特色產業延鏈條,主導產業擴規模,組織模式高效率,產品生產標準化,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要求,組織區域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貧困村、貧困戶實施”一對一”幫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園區務工、訂單收購等聯結機制,來實現特色產業快速發展、貧困戶穩定增收的產業扶貧長效機制。
產業扶貧,基礎是產業,核心是精準,關鍵在帶動,根本在機制。安康市緊緊抓住產業扶貧的核心,做到分門別類幫、因地制宜選,因人施策扶三個精準。根據貧困村的特點和產業發展貧困戶的體力、智力狀況,分門別類對待,為需要產業扶持的貧困戶量身打造增收項目,做到扶持對象精準;圍繞全市生豬、茶葉、魔芋、核桃、水產五大主導產業總體布局,結合區域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確保每個貧困戶有一個長短結合且能增收的發展項目,做到貧困村特色產業全覆蓋,貧困戶長短產業全覆蓋,通過實施千村千園產業扶貧工程和十百千萬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建立健全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扶大扶強激勵獎補機制、產業項目監管機制,實現企業增效和貧困戶增收“雙贏”局面,做到幫扶措施精準。
在產業扶貧過程中,我市始終堅持以產業發展為統攬,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主線,實施“產業大布局、主體大培育、技術大幫扶、利益大聯結、政策大支持”五大工程,實現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
實施產業大布局工程。全市上下緊緊抓住“茶葉、畜牧、魔芋、林果、水產”五大主導產業的同時,依據各地實際,布局一批“木瓜、拐棗、牡丹、黃花菜、硒菊、瓜蔞”等地方產業;保留一批“中藥材、烤煙、蠶桑、食用菌、蜂蜜”等傳統產業;新開發了一批“農家樂、鄉村游、田園風光”等新興產業。做到了長短結合,優勢互補交叉覆蓋的大格局。因地制宜,大布局的產業發展,實現了貧困戶穩定增收。
實施主體大培育工程。通過政策支持、金融扶持、項目帶動等措施,激勵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按照“千村千園、十百千萬”培育工程,加大主體培育力度,深入調查研究,破解主體培育難題,堅持問題導向,圍繞項目資金,融資平臺抓好主體培育,確保每個脫貧村至少建成1個農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或集體經濟組織。實現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貧困戶帶動的全覆蓋。
實施技術大服務工程。以每個產業脫貧戶至少掌握1門生產技能為目標,以產業技術幫扶110為平臺,采取與貧困戶“一對一”結對子或“技術托管”形式,開展手把手指導,點對點服務,盡快讓每個貧困戶都掌握1-2門學得會、見實效的生產技能,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實施利益大聯結工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利用自己的市場、品牌、人脈和智力資源與有土地、勞力以及其它資源貧困戶簽訂土地流轉、勞務、收購訂單等協議,讓貧困戶不用擔心市場風險進行產業發展,逐步建立穩定的幫扶聯結機制,來實現利益“雙贏”。
實施三產大融合工程。大力發展產品加工業、培育品牌,加速產業融合,拉動有一定勞動能力和生產條件的貧困戶進入產業鏈條,搭建生產就業新平臺。積極發展“農業+”旅游、康養、休閑等新興業態,充分發掘貧困縣區生態環境、田園風光、農耕文化優勢,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帶動貧困人口就地創業就業,實現有活干、有錢賺。推動電子商務向貧困地區延伸,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和農村人才發展“互聯網+”產業營銷新渠道,讓貧困村(戶)特色農產品賣得出、有效益,讓更多貧困戶實現“家門口賺錢”,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和成果,促進貧困戶快速穩定增收。同時以生態富硒農業為依托,把產業扶貧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相結合,不斷拓寬貧困戶就業增收渠道,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