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艾蓓 通訊員 吳亞君)“朋友圈”賣的美食安全嗎?監管處于“真空”地帶。
微信“朋友圈”本是分享個人新鮮事和心情的地方,然而一些民間大廚發現了其中商機,以家庭作坊形式制做的各類美食在“朋友圈”頻頻刷屏,大廚們紛紛曬出自家秘制的私房菜、輕餐、蛋糕甜點、鮮榨果汁、阿膠糕等等,美食美圖令不少消費者心動。
可是這些美食具體是怎么做出來的?清洗的是否徹底?是否安全衛生?出了問題該如何維權?
“從早上忙到現在,終于可以稍微休息一會了,今天依舊是蝦+雞翅,燒烤+雞肉的披薩買的人最多,再來一波買家秀,感謝大家的好評哦。”
“經過18個小時的自然冷卻,香噴噴的阿膠糕成型,開始切糕啦,數量有限,要買的提前預定哦。”
“中午還有蛋黃酥、奶蓋蛋糕、毛巾卷,需要的微我啦”……
相信大家在微信刷“朋友圈”時,都能看到類似于這樣的廣告。從日常飯菜到季節美食,再到各種甜品,純手工阿膠糕,精致誘人的美食圖片挑動著人們的味蕾。
“我們目前還沒有實體店,好一點的地段門面費要三四萬,太貴了。這些東西都是在自己家里做的,有訂單就發貨。沒有營業執照,也沒辦理各種證件。”記者聯系上一位在“朋友圈”推銷私房美食的賣家。賣家表示,購買美食的顧客多是通過朋友介紹和通過微信網絡打廣告,顧客主動加的她。而且,顧客們一般除了價格和送貨時間,其他的也不會多問。
A姑娘以前在微信“朋友圈”里售賣甜點,后來生意越來越好,自己出去進修培訓,提升技能后開了一家實體店,不過距離城區較遠,她目前還是采取了“朋友圈”銷售送貨與實體店銷售結合的方式。了解到,微信“朋友圈”的運營成本及操作難度較小。有些人是全職銷售,有些人則是工作八小時以外兼職。一位在“朋友圈”購買過私房食品的市民表示:“真是萬能的‘朋友圈’,沒想到還有賣輕餐的,雖然三四十一份,價格有點貴,但是省去了很多時間,適合減肥的人,方便快捷。”
“朋友圈”賣家多數無證經營,存在私密性和隱蔽性很難查證。
記者了解到,多家定制美食的微商幾乎都沒有實體店,都是在自家廚房加工制做的,沒有辦理餐飲服務許可證、健康證等。雖然很多美食賣家都宣稱主打家庭手工制作,無添加劑,但原材料進貨渠道是否正規?烹制時的衛生條件是否達標?食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信息,消費者根本無從得知,也無法驗證。
就此,記者專門咨詢了市場監督管理相關負責人,該工作人員說,根據相關法律,自己在家里生產食品分享給親戚朋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經過包裝進入了市場流通環節,是需要管理的。但目前的這種狀況,調查、取證、立案、取締都很復雜。
如果“朋友圈”里銷售食品的商家擁有實體店,出問題后,就可以考察其資質及相關證件,然后再根據事實作出處理。但由于“朋友圈”商家多數沒有實體店,而且銷售的食品也多是在家中制做,調查取證相當困難。一旦食品安全出現問題,那些沒有執照的賣家們,只要關閉虛擬世界中的店鋪或者注銷微信號,就消失了。
因此,目前這類專門在“朋友圈”賣食品的商家暫時都還處于無監管的“真空”地帶。同時,“朋友圈”售賣食品的行為,本身很難界定是經營行為還是僅僅和朋友分享食品,具有私密性和隱秘性,監管會有一定困難,取證也不容易。一旦這些食品出了問題,維權也會相當麻煩。
有市民認為,網絡自制食品銷售是新興業態,現在倡導全民創業,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在保障消費者安全的前提下予以呵護。還有人建議,監管部門應通過網絡進行資質審核,降低成本,合理備案。
從調查中,我們不難看出,“朋友圈”的“熟人經濟”還是大有市場的。對于消費者來說,買的就是信任和感情,對于賣家來說,各種熟人關系幾乎不能靠“一錘子買賣”賺錢,維護信譽成為其必然的選擇。監管制度的出臺,給賣家套上了一個“緊箍咒”,填補了監管的空白,更能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只有規范之后的“朋友圈”市場,才能走得更長,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