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艾蓓 通迅員 王鑫)日前,從統計部門獲悉,上半年,全市農業增加值43.3億元,同比增長4.1%,農業增加值增速穩居全省第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123元,同比增長9.3%,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全市農業主要經濟指標增速自去年以來持續領跑全省,農業生產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
今年以來,全市農業工作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引,聚焦追趕超越、脫貧攻堅大局,按照“產業支撐、園區承載、龍頭引領、品牌提效、改革驅動”思路,以生豬、富硒茶、魔芋、核桃、現代漁業五大特色產業為支柱,著力培育新動能、打造新業態、扶持新主體、拓寬新渠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現代生態富硒循環農業加快轉型升級。
上半年,面對生豬價格低位運行和環保政策趨緊的雙重壓力,富硒特色產業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態勢,預計實現夏糧收獲產量32.67萬噸,同比增長2.7%,生豬出欄125.19萬頭,肉類總產10.85萬噸,魔芋種植面積已達40萬畝,較去年增加5萬畝,茶葉面積達78.8萬畝,產量2.41萬噸,同比增長25.7%,蔬菜產量65.05萬噸,同比增長3.9%。隨著產業精準扶貧工作深入推進,食用菌、養蜂、中藥材等傳統產業和黃花菜、拐棗等特色產業發展迅速,有力的夯實了脫貧攻堅的產業基礎。
在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方面,圍繞市政府“十百千萬”培育方案和產業扶貧“千村千園”工程,加快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上半年,全市新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8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174家,其中國家級2家,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20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860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8個,新建農業園區 112個, 流轉土地7.3萬畝,完成投資17 億元,實現產值 30.7億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效應明顯,已成為我市特色產業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載體。
與此同時,全市積極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戶與經營主體“聯產聯業聯利聯心”,建立農民分享產業鏈收益的長效機制,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截至目前,已完成清產核資的村594個,占比34%,80個省級“三變”改革試點村中有26個村已成立集體經濟組織,成功對接經營項目26個。全市有7個縣區已掛牌成立了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其中有5個縣區已開展交易活動,涉及土地面積1.2萬畝,成交金額603.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