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姜波)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秦嶺保護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中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及《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的有關要求,統籌推進水源涵養功能、植被保護與生態產品培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資源利用、綠色生態產業、環境綜合整治等重點任務,8月8日,由市發改委編制的《安康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18-2025)》(以下簡稱《規劃》),經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全體會議審議通過,并以(安政發〔2018〕17號)文件正式印發實施。
《規劃》年限為2018-2025年,共3部分10章33節,9個專欄,附1表3圖。規劃保護范圍與省級規劃一致,即寧陜全境,漢濱、漢陰、石泉、紫陽、旬陽、嵐皋部分,共計76個鎮辦納入保護范圍,總面積約9777平方公里,占全市41.8%,人口127萬人。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遏制我市秦嶺地區各類破壞環境的行為;各類開發建設活動得到基本規范;礦區復墾、自然保護區、生態示范區建設進一步加強;地表水質量達到功能區劃水質要求;促進自然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實現秦嶺地區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全面改善規劃區生態環境質量。同時《規劃》提出了2025年展望目標。
《規劃》明確了7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功能區劃。按照海拔高度及其他因素劃分為禁止開發區(2600米以上)、限制開發區(1500-2600米)和適度開發區(1500米以下)三類空間管控區域,并闡述了各個區域范圍、功能定位、保護原則和主要任務。二是植被保護與水源涵養。以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為核心,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飛播造林等措施,提高植被覆蓋率,修復自然生態環境功能。采取保護植被、涵養水源、水土流失治理、水源地保護等綜合措施,維護生態平衡,防治水質污染,保證飲用水安全。三是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生態建設對棲息地的破壞,嚴禁濫捕亂采,保持和恢復野生動植物物種種群平衡,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四是環境綜合整治。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修復”原則,強化政府監督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綜合治理水、土壤、大氣等污染,確保達標排放,減少和控制各類開發建設活動對秦嶺生態環境的損害。五是發展綠色生態產業。以“低碳、綠色、循環、再生”為方向,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重點發展綠色加工、涉水、生態農業與旅游等產業,努力構筑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六是基礎設施與城鄉建設。科學布局基礎設施與城鄉建設,加強規劃建設過程中和實施后的環評監測和生態修復,推進秦嶺地區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七是民生改善與脫貧攻堅。貫徹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強化生態保護力度與生態修復建設,促進秦嶺地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同時提出了推進《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政績考核體系。堅持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程,納入“三項機制”考核獎懲的重要內容。二是強化保護職責,確保規劃任務實施。堅持源頭控制,嚴守生態紅線,嚴把建設項目準入關。把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生態恢復治理方案等作為項目核準的前置條件。三是加大資金扶持,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建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將秦嶺環境保護重點項目納入到重大項目投資規劃。四是運用科技手段,加強生態保護力度。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無人機等先進監測、監管技術手段,對秦嶺森林病蟲害發生趨勢、森林火情預警預報、土地礦產利用開發和保護等實施有效監控。五是加強宣傳教育,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充分利用各類媒體,深入推進宣傳秦嶺保護,營造貫徹實施規劃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