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 記者 周健 孫妙鴻 實習生 馬羽萌 文/圖)《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種舉措,穩步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
今年6月,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又印發了《關于做好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和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重點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工業污染“上山下鄉”,到2020年底基本遏制城鎮垃圾、工業固體廢物違法違規向農村地區轉移問題,基本完成農村地區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
那么,我市是否存在“垃圾圍村”?管理部門又是怎樣整治的呢?
現狀:村里干凈村口臟
月河川道是安康的糧倉,也是美麗鄉村的一個縮影。可村口處、道路邊,不時出現的垃圾,給美麗鄉村留下了一抹不和諧音符。
近日,在外打拼多年的朋友想回鄉創業,邀記者一同到五里去考察項目。可能是多年未回鄉的緣故,他對安康的發展感嘆不已。車輛進入建民集鎮,剛繞過轉盤,一個大垃圾斗旁堆滿了垃圾,塑料袋隨著過往車輛卷起的風,吹得四處飄散。沒走幾步,馬路邊又堆了長長一條垃圾帶……
沿安恒二級公路行走,看到沿路擺放的垃圾箱有的已經裝滿未及時清運,有的卻冒著黑煙正在燃燒,朋友一臉愕然,話題也從回鄉創業變成了垃圾處理。在他的要求下,我們隨機走進了幾個村子,發現村里都打掃得干干凈凈,在每個村口或進村的路段,雖都擺放的有垃圾箱,但里面的垃圾卻未能及時清運,形成了“村里干凈村口臟”的尷尬。
國道邊的農村如此,城郊的村又是什么樣子的呢?距香溪洞風景區不遠的漢濱區新城辦屈家河村三組安置點,一邊緊挨南環干道,一邊緊靠十天高速屈家河大橋,房屋建得整齊有序,可走到村口,盡管修建有一處垃圾屋,但垃圾卻扔在垃圾屋旁的道路上。村內,凡是有空地的地方都能看到星星點點的垃圾。而在屈家河大橋對面一塊較大的空地上,卻堆放著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刺鼻的味道讓人不敢靠近。
記者采訪發現,離中心城區路程較遠的鎮、村,集鎮所在地或移民安置點的垃圾還能做到統一收集,再由鎮、村組織人員定期不定期地進行清運。但沒有規范的垃圾填埋場,他們只好運到一條更為偏遠的干溝中倒掉,讓其自然腐爛或隨風飄揚。產生的廢水也順溝而流,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顯而易見。而更為偏遠的山村,農民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垃圾,則是隨意傾倒在看起來不是很礙眼的朳里、地邊、坎下、溝旁,讓其“自生自滅”,既沒有收集,更談不上清運和處理。
問題:清運方式難敵量大面廣
近年來,安康對環保問題尤為重視,中心城區和各縣區產生的垃圾有專門的機構負責,基本做到了收集、清運和無害化處理。但我市農村人口多且居住分散,農村垃圾量大面廣,僅靠“純自然”的方式處理,顯然不符合環保的要求,那么我市在處理農村垃圾方面都有哪些措施呢?還存在哪些問題呢?“戶收集、村清運、鎮處理難敵量大面廣。”漢濱區環保局生態辦副主任王陳淦的一句話道出了問題的實質。
據王陳淦介紹,我市對農村垃圾的整治起步較早。2012年,漢濱區就爭取到了省上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該項目主要包含農村垃圾收集清運、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農村環境保護宣傳五個方面。項目實施后,漢濱區就采取分類管理的辦法,對城區及周邊的鎮辦采取“村收集、鎮清運、區處理”的方式,統一運送到羊皮溝垃圾填埋場集中處理。瀛湖周邊的5個鎮則專門成立瀛湖項目辦,負責垃圾及污水處理等事項,其他偏遠的鎮則采取的是“戶收集、村清運、鎮處理”的方式進行處理。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1500余萬元,購置了垃圾清掃車102輛、車用垃圾箱464個,電動三輪車46輛,戶用垃圾桶9560個,全部分發到了除瀛湖周邊5個鎮外的其他鎮辦,并且在茨溝、譚壩、五里、大同、石梯、縣河建了8個簡易垃圾填埋場,對這6個鎮產生的垃圾進行處理。
除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外,漢濱區還在2011年啟動了農村清潔工程。該項工程由漢濱區愛衛辦牽頭。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1.2億元,修建簡易垃圾填埋場28個,景觀式垃圾屋1270個,購置環衛車96輛,移動式垃圾箱450個,果皮箱1220個、垃圾桶21500個,聘請環衛工人478人,以期全面保障集鎮、農村社區、公路沿線、河道溝渠、貧困村等重點區域362個行政村(社區)環衛作業的運轉。并在除老城辦外的其他27個鎮辦成立了環衛所,負責區域內垃圾的清運和處理。同時,該項工程還納入了漢濱區對鎮辦的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范圍。
“項目雖然實施了多年,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目前來看成效還是令人難以滿意,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還有很大的差距。”王陳淦介紹說:“主要原因是農村垃圾量大面廣,運距遠,清運費用高,資金顯得嚴重不足。就拿農村清潔工程來說吧,財政補貼是按農村人口核算的,每年每人8元。這對有的鎮來說,一年財政只能補貼兩三萬元,連一輛垃圾車都養不起,雖然說可以向農戶收取少量垃圾處理費,但大多數農民沒有垃圾處理的概念,更不用說愿意交錢處理了。”
對策:分類處理循環利用
采訪中,記者發現,農村垃圾之所以處理難,無外乎有兩個因素。一是垃圾處理成本高。安康農村山大人稀,在基礎設施建設、回收中轉、集中運輸、環衛工人勞務費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單靠鎮村難以保證設施運轉。二是村民素養有待提升,對亂丟亂扔、道路堆放、隨意焚燒等垃圾處理亂象見慣不怪,特別對一些可再利用的垃圾分類意識不強,導致“邊消化邊制造”現象。
“要想扭轉這一局勢,政府投入必不可少。”漢濱區城管局宣傳科科長李東說:“從城市垃圾處理的經驗來看,只有設施齊全了,人員到位了,資金有保障了,才能確保垃圾能及時收集、及時清運、及時無害化處理。這一成熟經驗,不妨復制到農村。”
同時,李東認為,農村不同于城市,有著其特殊性,對農村垃圾的處理也不能簡單地一運了之,還需要加強宣傳教育,引導農戶進行分類處理并循環利用。具體來說,就是教育引導農民,對牲畜糞便、廢舊秸稈、餐廚剩菜等有肥性的垃圾,采取建立沼氣池化解或者堆肥處理的方式進行就地消化;對一些塑料、玻璃、金屬等干性垃圾,可通過分揀變賣、加工再利用的方式來解決,讓其變廢為寶;而對于像電池、藥品、熒光燈管等化學類垃圾,就要堅決運輸出村,在專業場地統一清理,以免對土地、水源造成污染,繼而破壞農村自然環境。
農村垃圾處理難,處理方式也很多,雖然采取了積極的方式進行了多年的處理,并對其進行了考核,但收效卻并不樂觀。對此,本刊認為,相關部門要有探索和嘗試的勇氣,不要把問題簡單地甩給農村。這就要求環保、農業、財政等部門必須抓好聯勞協作,管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形成農村垃圾“處理聯盟”。同時,探索政府指導、企業處理的運行方式,發揮企業在垃圾處理、循環利用中的主體作用,讓農村垃圾“變廢為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