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璩勇 張婧 /文 潘潤生/圖)“北山核桃,南山茶葉,百萬畝經濟林果園……一張漢濱林業產業發展的立體藍圖正在緩緩鋪開。” 8月2日舉行的漢濱區林業產業暨生態脫貧新聞發布會上,漢濱區委常委、副區長孫自余面對20多家媒體,這樣介紹漢濱區的林業產業和生態脫貧發展思路。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漢濱區,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如何同時實現保護水源地和因地制宜精準扶貧兩大目標?128.8萬畝以核桃、茶葉為主的綠色經濟林果園和155.29萬畝生態公益林是最好的答案。這大片大片綠色的“被子”蓋滿山坡,讓漢濱區成為了全省最大的縣域林業產業基地,也實現了“人均1.6畝經濟林果園、人均年增收1000元”的階段性目標,林業總產值達到34億元。
穿過大竹園鎮七堰社區整齊的居民安置點,沿著蒿坪河往前走,岸邊是綠油油的茶園。這里是七堰生態遺址科普公園景觀長廊、大竹園鎮茶產業的三個核心區之一。漢濱是我國最早栽培茶樹、最早生產貢茶的地方之一,一直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茶葉集散地,隨著“陜茶一號”的誕生,漢濱茶葉煥發了新的活力。以大竹園鎮為例,蒿坪河流域兩岸規劃栽植的3000畝陜茶1號示范園、 200畝母穗園、100畝苗圃基地,就是陜茶1號示范茶園的新高地。
漢濱局林業局蠶茶果技術中心主任陳恒介紹,全區茶園面積累計達到16萬畝以上,有雙龍、京康省級園區2個,市級園區14個。在整個漢濱區,環瀛湖茶葉產業帶、縣河至雙龍茶葉產業帶、大竹園至洪山至牛蹄茶葉產業帶成為了鄉村振興的亮麗名片。據漢濱區林業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京康公司的示范引領和政府的扶持補助下,牛蹄鎮不僅建成了高標準富硒茶園4000畝,還多層面、全方位開展產業精準扶貧。在園區建設、產業精準扶貧中,土地流轉612戶5000余畝,年兌付土地流轉費150余萬元;44戶貧困戶用“5321”金融扶貧資金184萬元與公司合作建園,年固化收益10%; 118戶農戶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按合作社章程分紅。產業精準扶貧讓牛蹄鎮760戶貧困戶變成了股東,茶園建設帶動周邊550戶農戶、2035人,其中,310戶貧困戶因茶產業的發展擺脫了貧困。
“種1畝茶園可保水20噸,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使森林覆蓋率提高1.2個百分點。”漢濱區林業局局長楊佑金說,漢濱區按照市上提出的“能發展經濟林的地方,都必須大力營造經濟林”要求,緊緊依托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后續產業以及中省市安排的造林項目,加快實施經濟林基地建設,重點發展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現代林業產業,以茶葉、核桃、林下經濟為主導的優勢產業基地得到快速擴張。
在漢濱區茨溝鎮,弘禾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核桃林覆蓋了王莽、二郎兩個村的2300畝山坡地。來自長安縣的投資商徐武玲雖已經年過六旬,卻依然在這溝溝坎坎間親力親為。目前,核桃已經進入了掛果期,核桃林里傳來割草機轟隆隆的響聲,工人正在修剪林間的雜樹。楊友金告訴記者:“去年就開始見效益了,產量10萬斤,銷售一空,今年預計產量能超過20萬斤。”
“王莽村本身就有種植核桃的傳統,在招商引資的階段,村兩委班子積極協調,流轉農戶的土地,每畝100元,流轉費每五年上調20%。” 茨溝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胡遠政告訴記者,“王莽村是個深度貧困,現在村里有28戶貧困戶在園區務工。”
王莽村位于付家河上游,從茨溝鎮出發,河流兩岸都能看到核桃樹。茨溝鎮鎮長魯波介紹,近年來,結合脫貧攻堅和鄉村旅游,茨溝把山林經濟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全鎮有4.2萬畝核桃園,形成了萬畝百里核桃長廊,還發展了蜜蜂養殖、油葵、香菇等產業,60% 的貧困戶都鑲嵌在山林經濟產業里,據初步統計,去年,山林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貧困戶人均增收500元。
像弘禾這樣的核桃園區在漢濱一共有54萬畝,今年,漢濱區核桃園陸續進入掛果期,部分進入豐產期,年產核桃2萬噸,產值6億元。
據楊佑金介紹,漢濱區培育生態林業企業已達132個,其中省級2個,市級29個。同時,該區充分發揮‘陜茶1號’和‘漢濱米核桃’品種品牌優勢,持續用力做大產業,全區林業專業合作社達到191家,新啟動建設6個茶葉示范村,全區林業產業千畝村累計達到156個,百畝戶528戶。林業產業帶動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17067戶,59709人,今年直接參與造林綠化的45個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勞動力632人,人均收入6551元。